小儿泌外病因学
小儿泌外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按病原体侵袭的部位不同,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又称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称下尿路感染。由于儿童时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不加区别统称为泌尿道感染。小儿泌外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
1.小儿易于发生尿感的原因
(1)生理特点:因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加上局部防卫能力差,易引起上行感染,女孩尿道短更是如此。小婴儿机体抗菌能力差,易患菌血症可导致下行感染。
(2)先天畸形及尿路梗阻:前者较成人多见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肾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在圈套医疗中心伴尿道畸形者可占总尿路感染的25%~50%。
(3)膀胱输尿管尿液返流(简称尿返流):婴幼儿期常见。国外介绍患泌尿系感染10岁以下小儿中,35%~60%有尿返流,但国内报道例数很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有一段是在膀胱壁内走行,当膀胱内尿液充盈及排尿时,膀胱壁压迫此段尿管使其关闭,尿液不能返流。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膀胱壁内走行的输尿管短,很多小儿排尿时关闭不完全而致返流。细菌随反流上行引起感染。尿返流的危害在于导致反流性肾病及肾脏瘢痕形成,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返流的程度与肾脏瘢痕成正比。轻度返流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重度返流多需手术矫治。因此,对泌尿系感染患儿查明有无返流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2.致病菌
80%~90%由肠道杆菌致病。在首发的原发性尿感病例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及副大肠杆菌等。少数为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偶由病毒、支原体或真菌引起。人急性肾盂肾炎的儿童分离出的大肠杆菌90%以上是P伞状菌株,且认为P伞(P-fimbriae)的粘着性是微生物上行的原因。治疗不彻底或伴尿路结构异常者,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可致反复感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有时由于抗生素的作用,细菌产生变变异,细胞膜破裂,不能保持原有状态,但在肾脏髓质高渗环境中仍可继续生存,如停药过早,细菌恢复原状仍可致病。且此菌在一般培养基中不生长,只在高渗性、有营养的培养基才生长,故对慢性肾盂肾炎经治疗临床症状不见好转,而尿培养反复阴性者,应同时作高渗培养,明确病原。
3.感染途径
①上行感染多见于女孩;
②血行感染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于脓疱病、肺炎、败血症病程中;
③少数可由淋巴通路及邻接器官或组织直接波及所致;
④尿路器械检查也可马为感染途径。
小儿泌外临床表现
1.急忙尿路感染
是指病程在6个月内者。症状因年龄及感染累及部位而异。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较轻或易被忽视。
(1)新生儿期:多由血行感染所致。症状轻重不等,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吃奶差、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小儿可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部分病儿可有抽风、嗜睡,有时可见黄疸。但一般局部排尿症状多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及早作尿常规检查及悄、血培养以明确诊断。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轻咳、反复腹泻等。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排尿时哭闹,悄频或有顽固性尿布疹应想到本病。偶可出现黄疸。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多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时可有终末血尿及遗尿,而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但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多较明显,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可伴腰痛及肾区扣击痛。同时可伴有排尿刺激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血尿,但蛋白尿及水肿多不明显。一般不影响肾功能。如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或有尿路梗阻、畸形等其它因素者可转为慢性。
2.慢性尿路感染
指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症状轻重不等,可从无明显症状直至肾功能衰竭(首先出现浓缩功能受损)。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等。局部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脓尿及细胞尿可有或不明显。病儿多合并悄返流或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B型超声波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瘢痕,如能早期矫治可减少肾损害。
小儿泌外诊断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患儿症状及体征因感染部位(上或下泌尿道)年龄及急慢性感染而异。新生儿、婴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而泌尿系局部症状可不明显。新生儿期大多由血行感染所致,常伴败血症或为败血症一部分。表现为全身症状重,如发热、不吃奶、苍白、呕吐、腹泻、体重不增,还有时腹胀、黄疸。部分患儿可有惊厥、嗜睡、易激惹表现。婴幼儿则全身症状明显,发热、呕吐、腹泻、腹痛、腹胀、精神不振等,泌尿系症状常表现为尿频、顽固性尿布疹、排尿时哭叫。年长儿除全身症状外,局部症状明显。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有时出现遗尿。肾盂肾炎患儿可有发热、寒战、腰痛、肾区叩痛,偶或有一过性血尿者。慢性者多系合并泌尿系梗阻者,病程常长于6 个月。症状轻重不等,一般有反复发热、腰酸、乏力、消瘦、生长迟缓、贫血等。少数可发生高血压,甚至肾功能减退。此类患儿查体时应特别注意腹部触诊,检查肾区、输尿管、膀胱区有无肿块,排尿前后肿块有无变化,有无包茎。尿道口及其周围有无炎症。并注意男孩排尿情况(如排尿用力、尿线中断或滴出等)。慢性者应测量血压。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清洁中段尿,离心镜检,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偶见成堆。但应注意尿ph影响尿中白细胞计数,碱性尿中白细胞可被破坏,在变形杆菌感染时因可分解尿素产氨,使尿呈碱性,故尿中白细胞不多。此外可有少量尿蛋白,偶见血尿。
2.尿培养及菌落计数 由于健康人前尿道存有少量细菌,故以清洁中段尿培养,细菌数>105/ml为有意义菌尿,此可确诊尿路感染;当< 103/ml时为尿标本细菌污染。细菌计数低,但多次培养均为同一菌种时也有诊断价值。婴幼儿耻骨上膀胱穿刺培养阳性,尤其是细菌计数>103/ml, 更有诊断意义,应注意已用过或正应用抗菌药物、尿液稀释,或尿液过酸过碱性均影响培养结果。尿培养同时应作药物敏感试验。
3.尿涂片检菌 新鲜尿一滴滴于玻片上,干后革兰染色,油镜下每视野见到1个细菌,提示培养计数>105/ml,也有诊断意义。
4.根据临床表现和尿培养虽可诊断尿路感染,但临床上有时需进一步区分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或下尿路感染(膀胧炎、尿道炎),以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尿抗体包裹细菌(acb)检查:用荧光标记的抗igc检查尿沉渣中被抗体包裹的细菌。此法简便,对区别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阳性,下尿路者阴性)有相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尿β2微球蛋白测定:上尿路感染时增高,下尿路感染时多属正常范围。
(3)尿溶菌酶测定:上尿路感染时增高,但注意尿中白细胞数量有时干扰其结果。
5.肾功能检查 肾盂肾炎常有尿浓缩功能受累,慢性肾盂肾炎晚期肾功能(包括小球功能)全面受累,但仍以肾小管功能受损明显。
6.x线检查 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应行x线检查。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可检出结石、先天畸形、积水。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则检查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膀胱、尿道异常。
7.超声波检查 安全简便,可测定肾脏大小、膀胧容量、残余尿、有无肾盂积水及结石等。
8.肾图 是分肾功能检测的过筛方法,有助于发现尿路梗阻及反流。
一般而言对反复发作,或经2~4周治疗无效者始行x线及核素检查。
小儿泌外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及时排尿,可减少细菌在膀胱内的停留。注意外阴清洁。严重膀胱刺激症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如鲁米那、安定。也可给予抗胆碱类解痉药,如阿托品等口服,还有报告用氯化羟丁宁(oxybutrnine chloride),可有抑制逼尿肌、解除会阴肌痉挛和减轻尿道疼痛的作用。
(二)抗菌治疗
用药前应留取尿标本以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如果临床症状48时尚未缓解则应送第二次培养以了解首选药物是否合适。因大部致病菌为大肠或副大肠杆菌,故在未获培养结果前先采用大肠杆菌敏感药物。
1. 磺胺药
常用复方甲基异唑(复方新诺明(smz, tmp片):每日smz50mg/kg,分2次口服。
2. 呋喃妥因
每日5~l 0mg/kg,分3次服。抗菌谱广,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敏感,对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较差,对绿脓杆菌无效。对胃有局部刺激作用,如恶心、呕吐,必要时饭后服,长期可致周围神经炎。
3.萘啶酸(nilidixic acid)
成人500mg,每日3次,儿童酌减,婴儿一般不用。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荨麻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超量可致惊厥。不应与呋喃妥因合用,因两者有拮抗作用。
4. 喹诺酮类抗菌药
有吡哌酸(每日20 ~30mg/kg )、氟哌酸(每日10 - 15mg/kg,小儿少用)、氟嗪酸(成人量每日300~600mg)分2~3次口服。本类药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克雷白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有效。氟嗪酸抗菌谱更广,对金葡菌、肠球菌均有效。口服吸收好,主由尿中以原形排出。副作用有胃肠反应、白细胞减少,偶有转氨酶增高,肾功能不全者本类药可在体内潴留。
5. 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
常用氨苄青霉素(ampieillin )50~100mg/( kg?d)口服或静滴。但有时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致药效下降。近年有应用青霉烷砜(为抗青霉素细菌所含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与氨苄青霉素组合物(商品名优立新)(unasyn )(剂量150mg/(kg?d),此量相当于50mg/kg青霉烷砜与100mg/kg氨苄青霉素)肌注或静脉。用药前需作皮内试验。此类药中还可选用羟氨苄青霉素(amoxcillin) 20mg/(kg?d)分3次口服。
6. 先锋霉素
是半合成广谱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中的母核与青霉素相似,有交叉过敏性,无交叉耐药性。对革兰阴性、阳性球菌或杆菌都有很强的杀菌、抑菌作用。常用于泌尿道感染的有先锋霉素w(每日25~50mg/kg分次口服)、先锋霉素v(每日25~50mg/μg肌注或静滴)。
7.氨基糖甙类
对革兰阴性杆菌比阳性菌抗菌作用强。但对第Ⅷ颅神经有毒性作用,可致永久性神经性耳聋,肾功能不全者也需慎用。如庆大霉素(每日0.3万~0.5万u/kg分2次肌注或静脉滴注),丁胺卡那霉素(每日15mg/kg分2~3次肌注)。
用药疗程长短各家看法尚不一,对急性感染无合并症者有的作者还主张1次大剂量治疗即可取得疗效,但多数仍用7~10天。对有全身症状的上尿路感染,则给予10~14天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按败血症处理。反复再发者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给予小量(通常量的1/3)每晚睡前服1次,疗程3~6月。
(三)对伴发梗阻、结石、反流等情况者应给予相应治疗
(四)加强随访 尿路感染易于复发。急性者每月随访1次共3次。对反复发作者每3~6月复查1次共2年。复查除注意一般症状、尿常规检查外,应包括尿细菌学检查。对己有x线改变的肾盂肾炎患儿每1~2年应行肾功能检查及肾区x线平片或超声波检查了解肾实质厚度、肾脏发育情况、有无瘢痕形成等情况。
小儿泌外预防保养
第一,预防要从孕早期开始
准妈妈在怀孕早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对外界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发生感染,对胎儿的泌尿器官发育不利。因此,在怀孕的早期就应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身心健康,让胎儿的泌尿器官健康发育。如果在孕期出现羊水较少的现象时,应该警惕胎儿肾脏发育出现异常,及早做B超确定诊断,以采取适宜的处理方法。
第二,宝宝出生后合理喂养
宝宝出生后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通常在1岁-1岁半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因此,3个月以内的宝宝,食物中最好不要加盐;3个月以后可以吃稍稍带一点点咸味的食物,6个月以上逐渐增加一点点盐,但每天不能超过1克,以免损害肾脏功能。
第三,宝宝腹泻时恰当补液
腹泻是3岁以内宝宝的常见病,严重腹泻很容易造成宝宝身体脱水,需要积极进行补液治疗。但补液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行,既要避免身体脱水,又要避免补液过度引起水肿,对尿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诱发尿路感染。
第四,不明原因的发烧应及早就医
泌尿器官先天畸形多与宝宝尿路感染有关,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手术矫治,可减少对宝贝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当宝宝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时,一定要警惕是否存在尿路先天畸形,及早去医院做尿液常规检查。
第五,注意会阴护理
宝宝的尿路感染与尿路污染密切相关,因此,妈咪要做好会阴部的护理,尤其是要注意宝宝会阴部的清洁。1周岁以内的宝宝除了要勤洗勤换尿裤、尿布,每次大小便后都要清洗宝宝的小屁屁外,还应注意清洗方法,即由前向后清洗外阴,然后再清洗肛门,女婴更应注意这一点。对于1岁以上的宝宝更应每天清洗外阴。提醒一点,给男孩清洗外阴时,一定要扒开阴茎包皮,把隐藏在里面的污垢洗净。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尽早穿封裆裤。
小儿泌外护理
1、对症护理: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常有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要鼓励患儿多喝水或其他喜欢喝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要勤换尿布,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消毒。
2、观察药物副作用,按疗程服药: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口服抗菌药物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于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显,可遵照医嘱减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一般服药后尿痛、尿急等症状会较快消失,尿化验也会逐渐正常,此时最重要的是仍需按医嘱继续服药,切不可见患儿没什么症状了就擅自停药,以免反复发作,导致慢性泌尿道感染。
3、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幼儿不穿开裆裤,婴儿勤换尿布,便后要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男孩子要将包皮摞上去洗,龟头发红可涂抗生素软膏,如包皮被尿垢粘连,要到小儿外科门诊分离,以减轻对尿道口的刺激,避免发生下行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
小儿泌外便秘分类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和脾肾虚寒所引起。
热秘
燥热内结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厚昧,过服温补之品等可致阳盛灼阴;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耗伤津液;或湿热下注大肠,使肠道燥热,伤津而便秘,这种便秘又称为热秘。
气秘
气机郁滞 情志不舒、忧愁思虑、久坐少动、久病卧床等引起气机郁滞,致使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秘结,即所谓“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不结燥,但排出困难是此型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气秘。
虚秘
津液不足 久病、产后、老年体衰、气血两虚;脾胃内伤、饮水量少,化源不足,病中过于发汗、泻下伤阴等。气虚则大肠转送无力,血虚津亏则大肠滋润失养,使肠道干槁,便行艰涩,所以称为虚秘。
冷秘
脾肾虚寒 年高久病,肾阳虚损,阳气不运则阴邪凝结;或素有脾阳不足,又受寒冷攻伐,而致脾肾阳衰,温照无权则寒凝气滞,肠道传送无力,大便艰难,称为冷秘。
小儿泌外临床表现
便秘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或正常,但粪质干燥,排出困难;或粪质不于,排出不畅。可伴见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暖气反胃等症。常可在左下腹扪及粪块或痉挛之肠型。
急性便秘多由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肛周疼痛性疾病等急性疾病引起,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慢性便秘多无明显症状,但神经过敏者,可主诉食欲减退、口苦、腹胀、嗳气、发作性下腹痛、排气多等胃肠症状,还可伴有头昏、头痛、易疲劳等神经官能症症状。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肠蠕动功能失调有关,也可与精神因素有关。由于粪便干硬,或呈羊粪状,患者可有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下坠感等不适感觉。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
各种类型便秘表现
功能性便秘
主要是由于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表现为平时排便顺畅的人,出现暂时性便秘的情形。通常发生于不吃早餐、摄食量过少、偏食等人群。此处,工作忙碌、水份摄取不足、生活环境变化、焦虑、月经、妊娠等,也都是便秘的原因。只要将上述原因排除,马上就会恢复正常。
急性器质性便秘
主要是由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急性的排便困难,其代表有肠梗阻和肠扭转。除排便困难外,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的症状,常会伴随剧烈的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因为是脏器的异常所致,所以称之为器质性便秘,必须尽快去医院诊治。
顽固性便秘
主要表现为便秘的症状,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量少。正常时。每日便次日1至2次或2至3日排便1次,但粪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许多患者的排便每周〈3次,严重者长达2至4周才排便一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硬如羊粪,且数量极少。
小儿泌外危害
便秘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却十分痛苦,且可导致一些并发症,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及睡眠差、精神紧张。宿便压迫肠壁,使肠粘膜受伤,肠蠕动变慢,导致习惯性便秘和顽固性便秘,宿便产生的臭气导致口臭和臭屁,宿便产生22 种毒素被肠道反复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个部位,导致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毛孔扩张、褐斑、痤疮、细小皱纹、肥胖、乏力、烦躁,宿便中的毒素进入血液,导致中老年人出现高血压、心脏病、半身不遂、老年痴呆等,同时还会加重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对高血压、冠心病人来说,便秘是十分危险的,这些患者经常是在排便时突发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加重,甚至死亡。对于年轻人来说,便秘可致内分泌失调,产生脾气暴躁,面部粉刺疮。此外,便秘还可致高烧不退,咳嗽不止。而对这些病,通过通便治疗,可收到奇效。
便秘对妇女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引起月经紊乱,子宫位置不正。这是因为直肠内粪便过度充盈,子宫颈被向前推移,而子宫体则向后倾斜。如果长时间反复发生子宫后倾,阔韧带内的静脉就会受压而不畅通。因此,子宫壁也会发生充血,并且失去弹性,进而,使子宫长久保持在后倾位置,发生骶部疼痛、腰痛、月经紊乱,经期肛门直肠坠胀等。
小儿泌外针灸疗法
针刺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冷秘可加艾灸;热秘可加针刺合谷、曲池;气滞秘加针刺中脘、行间;气血虚弱加针脾俞、胃俞;冷秘可加灸神阙、气海。
耳针疗法,取穴:大肠、直肠下段、肝、心穴。方法:王不留行籽压迫,每周更换1次。
人体穴位
针刺疗法,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阳关、中髎。方法:每次取2穴 。
针刺疗法,取穴: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大横穴。方法:每日1次,留针15分钟,用弧度提拉刮针,中等刺激手法。
小儿泌外按摩疗法
便秘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虽然它看似一个小毛病,但给生活带来了不少烦恼。长期的便秘对于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可以引起很多疾病的发生,如痔疮、肛裂、结肠癌等,更严重的是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可以说,便秘是危害中老年朋友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一个潜藏杀手。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现在,您不妨用自己的双手,坚持以下自我按摩法,相信能起到通便的作用。
按摩腹部
1. 摩腹
仰卧于床上,用右手或双手叠加按于腹部,按顺时针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摸,力量适度,动作流畅。约3~5分钟。
2. 按揉天枢穴
仰卧于床上,用中指指腹放在同侧的天枢穴上,中指适当用力,顺时针按揉1分钟。
3. 掌揉中脘穴
仰卧于床上,左手的掌心紧贴于中脘穴上,将右手掌心重叠在左手背上,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
4. 推肋部
仰卧于床上,两手掌放在体侧,然后用掌根从上向下推两侧肋部,反复做1分钟。
5. 按揉关元穴
仰卧于床上,用一手中指指腹放在关元穴上,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6. 提拿腹肌
仰卧于床上,两手同时提拿捏腹部肌肉1分钟。
按摩腰骶
1. 推擦腰骶部
坐于床上,两手五指并拢,以掌根贴于同侧的腰骶部,适当用力自上而下地推擦数次,直至腰骶部发热为度。
2. 按揉肾俞穴
坐于床上,两手叉腰,两拇指按于两侧肾俞穴上,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按摩四肢
1. 按揉合谷穴
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合谷穴,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合谷穴是全身四大保健穴之一,也是清热止痛的良穴,可以有效缓解因便秘造成的头晕、饮食不振、情绪烦躁、黄褐斑、痤疮和腹痛等症。
2. 按揉支沟穴
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支沟穴,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支沟穴是治疗便秘的特效穴。
3. 按揉足三里穴
坐于床上,两膝关节自然伸直,用拇指指腹按在同侧的足三里穴上,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感觉酸胀为度。
4. 按揉三阴交穴
坐于床上,两膝关节自然伸直,用拇指指腹按于同侧的三阴交穴上,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感觉以酸胀为度。
以上的自我按摩法能调理肠胃功能,锻炼腹肌张力,增强体质,尤其适于慢性便秘的人。但必须坚持早晚各按摩一遍,手法应轻快、灵活,以腹部按摩为主。
小儿泌外小儿消化性溃疡治疗
小婴儿急性溃疡合并出血者可输血密切观察,合并穿孔者需立即外科手术缝合。年长儿适于内科保守治疗。轻者采用膳食方法,以软食或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量多餐,忌酸性刺激性食物。两餐间给予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每次0.5~1.0g)或麦滋林(每次0.3g)等,疼痛较重者食前及夜间服抗胆碱药物,如颠茄、普鲁本辛、阿托品等。重症可加用H2受体阻断剂,抗酸作用强而副作用少,如甲氢米胍(每次6mg/kg,每日2次,夜间服加倍量1次)或雷电尼替丁、洛塞克等。疗程4~6周,疗效显著。维持量每晚服一次,连服6个月~1年。本病发病与弯曲杆菌有关,同时应给予抗感染药物,如庆大霉素口服片(每日3次,每次4万u)连服2~3周。或服氟呱酸类药物。有出血症状时可给小量镇静剂,一般不需禁食,恐引起饥饿及不安,胃肠蠕动增加,婴儿给牛奶饮食,年长儿给软食,否则反而加重出血。对大量出血,可给止血药物如止血粉、云南白药等口服。需要绝对安静,暂时禁食,由消化道外补充液体,输生理盐水及10%葡萄糖液等,必要时输血。如出血不止或反复多次出血者,应考虑手术。并发幽门梗阻症状,屡次发作而内科疗法不能奏效或有溃疡穿孔者,均应行外科手术。术后小儿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中药治疗溃疡病可用小建中汤、柴胡桂枝汤等,配合针刺治疗,往往可止疼,取穴部位为胃俞、足三里、内关、期门、脾俞、胆俞、三焦俞、中脘等。如用耳针,可取胃、小肠及皮质下区等。
小儿泌外鉴别
1、呕血的鉴别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外,婴儿时期的呕血,可见于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坏血病、食管裂孔疝等。儿童时期的哎血,可见于紫癜、血友病、重度贫血、肝硬变(胃及食管静脉曲张)、慢性充血性脾大、脾静脉血栓形成等。有时吞咽异物致胃部受伤而出血,或因鼻咽出血被吞咽后再从胃部呕出。
2、血便的鉴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为柏油样便,红色血便见于大量出血。主要应与肠套叠、肠重复畸形、回肠远端憩室出血、肠息肉、肠伤寒、过敏性紫癜及其他血液病等鉴别。
3、腹痛的鉴别与溃疡相似的腹痛者肠痉挛、肠寄生虫病、胆道痉挛、胆道蛔虫等。长期有规律性剑突下疼痛者,可考虑作钡餐松树检查以协助诊断。一种少见的遗传病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以间发性腹痛、呕血、便血、腹泻、脂肪泻为主要症状,胃酸显著增多,存在非β胰岛细胞肿瘤,须与溃疡病鉴别。此综合征患儿血内促胃泌素极高。可助诊断
小儿泌外预防措施
小婴儿多为急性溃疡,常因合并出血及穿孔而就诊,发生率约为15%,帮年龄越小越严重,尤以新生儿期最为危险,如合并穿孔病死率较高。由于儿童修复能力很强,溃疡病一般经过比成人轻,很多病人用内科疗法3~4周,即能很快治愈。约50%病例可以复发,约25%病例可致局部瘢痕性狭窄,引起幽门梗阻,需手术治疗。
预防的具体措施有
1、定时定量进餐:三餐均应为营养平衡的膳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咀嚼时唾液大量分泌也有中和胃酸的所用。不偏食,不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边吃饭边看书和电视等。
2、防止饥饱无度,碰上喜欢的食品就吃得过饱,不和口味的饭菜就不吃或吃得很少,使胃肠道的负担时轻时重
3、不要片面强调高营养,要做到科学的饮食搭配,多食高蛋白低脂肪和易消化的食物。
4、不要长期吃刺激性大的食物,不过量吃冷饮,如冰淇淋等。
5、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小孩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精神紧张。
6、对有出血症状消化性溃疡患儿,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饮食,由禁食、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普食。具体有:
1)冷流质饮食促使局部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在临床上,如吐血不止或休克的患儿可禁食外,其他均可采用多次少量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凉藕粉、凉稀糊等。
2)少量开始给起,避免胃的饥饿性收缩。
3)止血2天后,改用半流质饮食。
7、对慢性溃疡的饮食以糙米为好,避免食用胃酸分泌过多的食品,如咖啡、红薯等。避免食用精细的食品如精白谷物,特制精白面粉等。动物性食品以白肉、鱼为主。蛋白质应多从大豆以及豆制品中摄取。鼓励患儿使用黄绿色蔬菜。
8、溃疡病的活动期患儿可按流质或少渣的半流质安排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普食。一般不要求少食者多餐,因为进食可中和胃酸,另方面刺激胃,使胃酸分泌增多。细嚼慢咽,唾液大量分泌可中和胃酸的作用,又可避免粗糙食物对溃疡面的刺激。
总之,对消化性溃疡患儿要强调饮食“个体化”,按各小孩的习惯和耐受程度给予其喜欢的食品,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餐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