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疾病对于患者的视力危害很大,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疏忽,导致错过疾病的治疗时机,很多人不早知道如何诊断青光眼,认为眼睛疼痛就是青光眼。其实眼睛痛有许多种,例如刺痛、磨痛、眼眶痛或眼球的酸痛、胀痛,造成眼睛疼痛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青光眼的诊断
青光眼病人的治疗有赖于准确的诊断。青光眼病人的诊断与其他病>疾病一样,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3.20kPa(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而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1.07kPa(8mmHg)为病理性眼压。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0.67kPa(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其次应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大于0.2为异常;视盘沿变薄,常伴有视盘沿的宽窄不均和切迹,表示视盘沿视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视盘血管改变,表现为视盘边缘出血,血管架空,视盘血管鼻侧移位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此外,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由于它可出现在视野缺损前,被认为是青光眼早期诊断指征之一。
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代表了视神经的损伤。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型有:视阈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损、鼻侧阶梯、垂直阶梯、颞侧扇形缺损、中心及颞侧岛状视野。
青光眼的鉴别
1、 角结膜病变:
角膜即俗称为黑眼珠的部分,球结膜则是俗称为白眼珠的表面。角结膜因为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刺激造成炎症反应时常有眼睛的刺痛、磨痛,急性期常伴有眼红、眼屎增多、怕光、眼泪增多等。慢性炎症时可仅有轻度的眼刺痛或磨痛,眼睑结膜可有结石形成。这种情况下仅需要针对炎症或并发的睑结石进行治疗即可。
2、 视疲劳:
这种情况常见于近距离工作时间较长者,例如学生、编辑、作家等。眼痛通常为酸痛、睁不开眼,易流泪,休息后常好转。如果伴有屈光不正(例如远视、散光) ,双眼屈光度差别较大,老年性的眼调节力下降,配戴眼镜不合适更容易出现眼酸痛、疲劳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准确的验光,配一副合适的眼镜(特别是近距离阅读用的),并注意适当的休息,休息后眼睛的酸痛、疲劳就可以逐渐缓解。亦可试用一些具有抗疲劳作用的眼药水促进症状的改善。
3、 眶上神经痛:
为原因不明的神经痛,因为眶上神经支配上方眼眶及其周围的皮肤,故眼痛常为眼眶及其周围的刺痛,部分可能有眼球的疼痛。这种病的特点是有明显的眶上神经的压痛。治疗可对症处理,镇痛药减轻疼痛。针灸和理疗对缓解这种神经痛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三种眼疼痛都不是青光眼,青光眼通常是因为眼球内房水循环障碍造成眼球内的压力升高所致。眼球内压力升高后,常常出现眼睛的胀痛、眼眶或是鼻根部的酸痛,急性充血性青光眼发作时眼压可以升高到70毫米汞柱以上,常会出现剧烈的眼痛、头痛,伴有眼红、视力下降、恶心、呕吐。很多患者首诊常是内科、神经科,导致病情延误。这种情况下需到眼科进行急诊治疗,通过药物降低眼压,改善眼内水循环状况,挽救视功能。必要时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另一种情况是眼压的慢性升高,常为轻度的眼胀、发酸,可自行缓解。随时间延长,眼球对眼压升高逐渐适应,眼胀等不适可自行消失。因此常常导致病情延误,待视力明显下降时就诊,病情往往已到了晚期。这需要提高警惕,特别是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例如家族中有青光眼患者、高度近视、患有糖尿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如果出现眼胀痛就应该及时到眼科就诊,进行青光眼的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一旦确诊为青光眼,就应该遵从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早期发现的青光眼完全可以得到控制,并终身保持有用的视功能。
温馨提示: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用眼,不要在强光下阅读,暗室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光线必须充足柔和,不要过度用眼。生活、饮食起居规律,劳逸结合,适量体育锻炼,不要参加剧烈运动,保持睡眠质量,饮食清淡营养丰富,禁烟酒、浓茶、咖啡、适当控制进水量,每天不能超过1000—1200ml,一次性饮水不得超过400ml。
【参考文献:《青光眼学》、《青光眼mansion88 app 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