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报刊,攻克脉管炎的“克星”、“秘方”广告此起彼伏,还有什么几剂中药搞掂脉管炎云云……
脉管炎,悠久历史
祖国医学对脉管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在祖国医学宝库中有治疗脉管炎的宝贵财富,如《内经?灵枢》、汉代华佗《神医秘传》等著作中都有对本病的记载。
现代医学对脉管炎的认识有100多年的历史,发表在1876年的病例报告描述了小腿截肢后伤口未愈合的现象,当时称为“动脉和静脉内膜炎”。1908年,伯格在分析截肢病人的资料时,发现截肢标本的动、静脉内膜有炎症和血栓形成的特点,将其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来也称为伯格氏病,简称脉管炎。
肢体疼痛,一二三期
脉管炎病变主要侵犯肢体的中小动脉,造成血管腔的慢性狭窄或闭塞,导致肢体的血液供应减少,表现为肢体疼痛。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肢体溃烂、干枯发黑、坏死,呈木乃伊状,在医学术语中称为干性坏疽。在临床上,脉管炎的典型表现是肢体疼痛,但由于肢体缺血程度不同,疼痛的表现各有特点。脉管炎的早期,疼痛的特点是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发生麻木酸胀、疼痛或无力等症状,被迫止步,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才可继续行走。行走后又发生疼痛,周而复始。行走的距离越短,意味着肢体缺血的程度越重。进入脉管炎病程的第二期,疼痛的特点是静息痛,严重的动脉缺血使病人在休息时仍疼痛不止,彻夜难眠。当肢体缺血继续加重,就会发生足趾的缺血性坏死,这是临床上第三期的表现,也是最严重的表现。
病因未明,谈何根治
那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也是医学界竭力想回答的问题,而且已经有了多种学说,如血管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血液高凝状态、肾上腺机能亢进、自身免疫障碍等,但至今真正的病因仍不清楚。惟一可以肯定的,只有吸烟是脉管炎发展的促进因素,临床上这样的病例屡见不鲜,病人在戒烟并接受恰当的治疗后,肢体疼痛消失,溃疡愈合,而当他们再次成为烟民后,病又复发了。但吸烟在脉管炎发展中的作用近来亦受到挑战,因为近年来虽然烟民的数量显著增多,但是伯格氏病的发生率却呈现降低的趋势,反而是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病例逐年增加。
既然病因不明,想要对脉管炎进行根本治疗,短时间内自然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目前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广告利益,做了不良商家的吹号手:他们先把脉管炎渲染为“不死的癌症”,然后,再宣称某某拥有“秘方”、“克星”,可以攻克脉管炎;更有甚者称,可用一种或几种自制的药物,不打针、不输液、不手术,甚至可以函诊治疗,药效便可直达患处,标本兼治,治愈率在96%以上。利用病人对媒体的信任,采用如此拙劣的手段做宣传,实在令人气愤!在此想问一句:既然他们能根治,还要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干什么?
正规治疗,岂能一蹴而就
目前,正规治疗脉管炎的方法是:根据脉管炎的不同阶段,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这绝不是一种药物或一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
在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早期,并不需要手术治疗,治疗手段包括调整饮食,增加活动,降低体重,注意避免缺血肢体受伤,也可用小剂量的抗凝剂如阿司匹林等,还可使用如罂粟碱、烟酸等血管舒张药物,以及减少血液稠度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在此阶段,中医的辨证施治,应用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的药物有一定效果,有时效果十分显著。而戒烟是预防和治疗脉管炎的根本措施。
对于短段性的动脉狭窄,可以进行介入性治疗。而长段狭窄和完全闭塞的病变,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也只有经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动脉阻塞,并有条件手术,重新建立肢体血液循环时,手术才能进行,例如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内膜切除术、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等。截肢或截趾是无奈的选择,但也有积极的意义。去除趾端的坏疽,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病痛;截除广泛坏死的肢体,是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
由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参差不齐,肢体动脉缺血的病人常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误诊误治常有发生,病人痛失原本不该丧失的肢体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万一患病,千万不要胡乱投医寻药、相信所谓的“克星”,以致延误治疗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