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其主要特征是慢性气流阻塞,并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长期家庭氧疗(LTOT)是COPD缓解期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措施。LTOT是指每天持续吸氧15h以上,使血氧分压大于8.0kPa。LTOT可提高血红蛋白众所周知,吸烟者罹患COPD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得多,国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国内女性吸烟者少有关。国外大样本人群调查发现男女吸烟者COPD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且15~20岁吸烟者中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成COPD。如有人调查了44例早年发病的严重COPD病人,发现其中女性占79.6%。COPD的发生除与吸烟时间及数量呈正相关外,尚与吸烟的种类和吸烟的方式有关。吸雪茄烟和烟斗者发生COPD的危险性只有吸纸烟者的I/3,过滤嘴纸烟与非过滤嘴纸烟导致COPD的危险性在男性吸烟者中无明显差别,而在女性中COPD的发生率却是前者高于后者,与肺癌恰恰相反。因为肺癌的发生与纸烟中焦油含量呈正相关,过滤嘴纸烟中焦油含量相对较少,故肺癌发病率低。而COPD的发生与焦油含量无关,至于吸过滤嘴纸烟的女性为何易患COPD尚不明了。最近Clark等[3]报道COPD的发生除与累积吸烟量有关外,与吸烟方式有着更高的相关性。他通过测定吸烟者呼出气中CO量以及血中尼古了代谢产物替可宁来估计吸入肺内的烟雾量,并将其与肺功能损害作相关分析,发现吸烟对肺功能损害轻重主要决定于吸入肺内的烟雾量以及烟雾进入肺内的深度,并指出肺气肿的发生与肺泡大量接触烟雾有关,而痰咳症状的发生为烟雾微粒在气道沉积导致尼古丁大量摄入所致,故吸烟时将烟雾深吸入肺内者比将烟雾入口后即吐出者COPD的发生率高。另有人发现持续吸烟者、间歇戒烟者及戒烟成功者第Is用力呼气量(FEV1)每年下降程度依次减少,令人惊奇的是那些进行过几次戒烟尝试但未能坚持戒烟者与持续吸烟者相比,前者肺功能损害减轻[4]。戒烟能明显减低吸烟相关性癌症和COPD的发生率,减轻肺功能下降程度,提高运动耐受性。戒烟后第1年内肺功能受损速度能有明显减慢,以后逐年减慢,戒烟后COPD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延迟15~20年。
1 吸烟所致的气道炎症反应
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稀疏或脱落,发生运动障碍,微粒、尘埃和微生物易沉积于粘膜而导致损伤。吸烟还能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灭菌作用,降低局部抵抗力,引起气道炎症反应而造成气道损伤,形成COPD的病理过程。先前已有大量资料证实吸烟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泡巨噬细胞数目增多,代谢活性及溶酶体酶释放增加,吞噬作用减低,产生白介素—1(1L-1)能力减弱,从而使免疫反应抑制,而易遭致感染。90年代初有学者发现吸烟使BALF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CD+4/CD+8明显降低,且CD+8的比例与吸烟时间长短呈正比;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在COPD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下列二种机制导致气道损伤:(1)释放弹性蛋白酶导致肺实质结构破坏;(2)释放氧自由基使α1-蛋白酶抑制剂氧化而失去活性。中性粒细胞可对某些蛋白质发生氧化调节作用,COPD病人中BALF的蛋氨酸—硫氧化物(Met-O)/蛋氨酸(Met)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与蛋氨酸受氧化物作用转变成蛋氨酸-硫氧化物有关,且Met-O/Met与BALF中中性粒细胞数增高相一致,而与巨噬细胞无关。气流阻塞越严重,BALF的中性粒细胞数越高。Lams-Be对22例吸烟者术后肺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查,发现支气管粘膜下层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CD+8/CD+3升高,CD+4/CD+8下降[5]。CD+8能产生白介素-8(1L-8),而IL-8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故CD+8在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致气道损伤中起了中介作用。吸烟导致了小气道粘膜下层的炎症细胞浸润,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加及纤维增生,从而增加了气道阻力。还有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明显下降,使气道容易感染[6]。
2 人群的吸烟易感性及其相关因素
不是所有吸烟者都发展成COPD,表明吸烟者自身因素与COPD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人群的吸烟易感性。白种人中遗传性α1-抗胰蛋白酶(α1-AT)严重缺乏者易致COPD已被公认,而在亚洲人中早有α1-AT的先天缺乏,有人认为是吸烟所致的气道炎症释放的氧化物导致了α1-AT失活,也有人认为是烟雾中含有干扰弹性胰蛋白酶抑制物的成分而改变了α1-AT活性,从而对COPD的易感性增高。Sandford对266例吸烟者的肺切除标本根据术前FEV1及用力肺活量(FVC)值分成COPD组和非COPD组,然后应用PCR技术分析发现COPD组α1-AT的Z等位基因呈杂合化状态(MZ)的比例明显高于非COPD组,故而推测α1-T的Z基因突变成杂合化状态的人对COPD的易感性增高,这可能与α1-AT活性改变有关,但这一研究结果尚未进一步证实[7]。
最近Schellenberg等发现一种维生素D胶联蛋白-GC球蛋白与COPD的发生有关[2]:GC球蛋白由肝脏分泌,有GC1,S、GC1,F和GC23种基因表型,这3种基因型在人群中的表达几率分别为0.56、0.16和0.28。GC球蛋白通过下列二种机制参与机体炎症反应:(1)提高中性粒细胞对外体因子C5a,的化学趋化性:(2)GC球蛋白能进一步转化为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从而激活巨噬细胞释放毒性自由基和蛋白酶而引起肺损伤。GC球蛋白的3种基因表型的作用也有差异,为了研究GC2表型与COPD的关系,他们随机抽样139例因肺癌行肺切除术的吸烟者,根据术前FEV1及FEV1/FVC值分成COPD组75例及非COPD组64例,对其肺手术标本行GC球蛋白基因型分析,发现COPD组GC2基因型表达概率明显低于非COPD组,故推测GC2基因型表达者对肺损伤有保护作用。GC2蛋白以二种不同形式存在,只有不足10%的GC2蛋白能转变成MAF,而其余的约90%GC2蛋白不具备转变成MAF的功能,故GC2表达的人群产生MAF较少,减轻了炎症反应,在致COPD的病理过程中起了保护性作用。
最近Silverman等研究44例早年发病的严重COPD病人,其FEV1/pred%均<40%,年龄<53岁,无严重α1-AT缺乏,未行肺移植手术和肺减容术,并对第一代家属(包括父母、同胞兄弟姐妹及子女)204人及第二代家属(包括叔伯、姑姑、祖父母)45人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严重COPD病人的第一代家属中的吸烟者及既往吸烟现已戒除者较正常人容易等均不起主要作用。还有人对男性中年开始吸烟者进行了13年的跟踪调查[8]发现若开始吸烟时VEV1/肺活量(Vc)正常,以后不易发生明显肺功能损害;若开始吸烟时FEV1/VC已有下降且伴有呼出气△N2增高者极易引起肺功能损害,这部分人若继续吸烟则被认为是发展成COPD的易感人群。另外尚有报道人体内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COPD的发生有保护作用[9]。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鱼体内,主要是廿碳五烯酸、廿二碳六烯酸,能干预体内的炎症反应,其摄入量与EOPD发生的危险性是呈依赖性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