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的泌尿系结核诊断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患者接受直接有针对性的治疗,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现在依然有很多泌尿系结核的患者对自身的病情不是很了解,下面就是关于泌尿系结核的具体诊断方法的介绍:
泌尿系结核的诊断主要靠详细的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并且根据尿常规、尿找抗酸杆菌等以及多种影像学方法综合应用。近些年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泌尿系结核也开始在临床应用。
尿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和PH值是泌尿系结核诊断和随访疗效时最常用的辅助检查。肾结核早期可无任何症状, 只在尿检查时发现异常。有研究显示肾结核患者镜下血尿发生率为50%,国内有研究结果发现在349 例肾结核患者中,尿常规异常者占75.1% ,脓尿占62.2%。
结核杆菌为严格需氧细菌,生长缓慢,倍增时间为15-20小时。尿找抗酸杆菌是诊断和治疗泌尿系结核的关键。连续3 次收集24h 或清晨第一次尿沉渣直接涂片并作抗酸染色, 方法简便,是最可信赖的辅助检查。文献报告其敏感性为22-81% 。结核杆菌培养虽然可以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但所需时间较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近些年用于诊断泌尿系结核的新方法还包括应用放射免疫法或者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核抗体,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2%。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应用结核菌特异性探针的杂交技术以及多聚酶联反应(PCR),为泌尿系结核的特异诊断提供了新途径。其中尿PCR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反应快速的特点,作为结核杆菌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阳性率达50.0%~90.0 %。但此方法操作要求严格,标本易污染,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因此,这些检查结果还需要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相结合, 才能发挥其临床价值。
泌尿系结核的确定性诊断除了病原学检查外,还需辅助以影像学检查;在尿中发现结核菌以后还应该通过影像学方法进一步了解结核对泌尿系统的破坏程度、肾脏的功能以及膀胱的容量等。
B超检查诊断泌尿系结核的准确性受医生经验、病变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B超对泌尿系结核的诊断符合率从24-91%不等。肾结核病理改变的多样性导致超声表现的多样性,有学者将肾结核B超表现分为6 型,即囊肿型、积水型、积脓型、炎症萎缩型、钙化型和混合型。
平片对泌尿系结核的诊断意义在于发现肾实质钙化,其中“自截肾”表现为肾脏广泛钙化。静脉尿路造影(IVP)在肾盂肾盏破坏,梗阻积水变形时有较大价值, 可显示上述病变,同时还能了解双肾功能。其中分离性、不均衡性肾积水是肾结核中晚期的典型IVP征象,可以区别于非结核性肾积水。分离性肾积水,表现为肾小盏、大盏重度积水, 而肾盂、输尿管不积水或仅轻度积水、扩张;不均匀性肾积水, 即肾小盏、大盏积水程度在不同部位表现严重程度不一致。上述两种肾积水形态在肾结核中发生率较高,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肾结核中晚期肾实质破坏严重,常不显影, 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可使部分肾功能差者显影。
对静脉尿路造影显影差的肾结核患者,如无膀胱挛缩表现,仍可以试行膀胱镜下逆行插管造影,还可以同时对膀胱病变进行观察和组织活检。以往逆行插管失败的患者还可以接受肾穿刺造影,但这两种造影检查方法都为侵袭性,有诱发感染的顾虑,同时高速螺旋CT的出现,使得CT泌尿系重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逆行插管造影和肾穿刺造影,因此侵袭性尿路造影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CT 能清楚显示肾脏的横断解剖,对肾的钙化及肾内空洞检出率高。能较准确反映双肾功能,周围受累情况,是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诊断中晚期肾结核符合率最高可达100% 。CT特征性改变: 空洞表现为低密度区, 由于纤维化的存在,空洞呈向心性排列,故其断面呈囊状“ 花瓣”状排列, 多发者围绕肾盂排列,增强扫描常可发现所谓“ 调色板”样较为特征性的改变。输尿管增粗壁厚,病变范围较广泛,也具有一定特异性。
对肾不显影的疑难病例可行核磁水成像(MRU)检查, 可以显示: 肾实质内肾乳头破坏, 脓腔形成, 肾盏扩张程度不均, 排列紊乱,输尿管僵直, 边界不光滑或输尿管狭窄等结核特征性改变。该检查无创伤,无辐射,不需注射造影剂, 为泌尿系梗阻的定位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温馨提示
以上就是关于泌尿系结核的详细诊断方法介绍,希望对您和您的家人都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