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界范围内医疗卫生防疫水平的提高,传染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人们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龄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亦逐渐增高,形成人口老龄化。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从老龄化程度上看,北京市18个区县基本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罹患痴呆的绝对人数将不断增多,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负担和影响,因此早期识别与防治痴呆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痴呆是一种由大脑病变引起的综合征。临床特征为记忆、理解、判断、推理、计算和抽象思维多种认知功能减退,可伴有幻觉、妄想、行为紊乱和人格改变,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国内外研究均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痴呆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80岁以上老人痴呆患病率可高达20%。欧洲的调查资料提示60岁至94岁痴呆患病率,每5岁为一年龄段而倍增。最常见的一种痴呆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它的早期症状往往被认为是老年人的“老糊涂”而被忽视。记忆衰退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如记不住定好的约会或任务,记不清近期发生过的事件。其中有些病人可能会力求掩饰与弥补,往往采取一系列的辅助措施,如不厌其烦地书面记录或一反常态地托人提醒等。曾有人认为记忆随年龄而减退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痴呆患者中,记忆的进一步损害及理解判断的缺损可能使老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抽象思维、概括、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进行性减退,并产生妄想,怀疑自己被盗、生病、被害或对配偶的嫉妒妄想。患者还会丧失对时间、地点、人物甚至自身的辨认能力,经常昼夜不分、不识归途或无目的地漫游。有时患者的情感还会失去控制能力,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消极,或无动于衷,或勃然大怒,或笑不能自制。
此外,传统观念认为“痴呆无药可治”,而科学的发展已经带来痴呆治疗的变革,不少痴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认知症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功能进一步衰退,大大提高了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识别痴呆,使更多患者及时得到规范治疗是目前为老年痴呆患者提供良好医疗保健的重要举措。
然而,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未能意识到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判断困难等症状可能意味着不正常,他们甚至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衰老过程的正常表现,而不认为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另一种情况是,这些症状可能逐渐进展,很长时间未能引起他人注意。有时,人们即使知道是病态表现,也拒绝采取任何措施。事实上,认识到这些症状,就应该去找医生,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只有医生才可能对病人的情况做出准确诊断,况且有时有些症状还是可逆的。另一方面,即使被诊断为痴呆,也并非无计可施,除了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外,家属和照料者还可以向医生或有关组织(如医患联谊会)寻求帮助,学习如何照顾痴呆患者,了解如何提高护理质量。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关注老年人的记忆健康,认识记忆年老化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这样才能使老年人不致于因为忘记一件小事而抱怨自己记忆减退,能正确面对这些变化,不会为此感到烦恼。同时也能及早发现引起记忆障碍的疾病,毕竟病理性记忆障碍与正常年老化相比,无论从性质或程度方面都是不同的,必须区别看待。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老人除了作常规的身体体检,最好每年能进行一次记忆体检。通过定期进行记忆体检,掌握自己的记忆健康状况和记忆老化程度, 就能早期发现疾病(如痴呆)的“苗头”,抓住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