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小儿结肠直肠息肉的症状分析

小儿结肠直肠息肉的症状分析

  结肠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出m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儿童结直肠息肉得到确诊及治疗,为进一步了解4,JI,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我们对症状做了分析总结如下:

  病理诊断结果

  一、共发现息肉105枚,其中潴留性息肉94枚,炎症性息肉5枚(直肠3枚,乙状结肠枚,降结肠1枚),增生性息肉3枚(直肠2枚,结肠脾区1枚);腺瘤性息肉3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

  二、我们随访7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2年,复发例,其中1例为直肠、乙状结肠息肉术后8个月复发,例直肠息肉术后1.5~2.0年复发,均为多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1例,幼年性息肉3例,均在原息肉生长部位复发,其病理类型与原息肉相同。其他患者均治愈,未见息肉复发。

  三、肠息肉是肠黏膜层局限性隆起病变,大多数息肉因无症状而未被发现,在出现临床症状的肠息肉中,便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腹痛、肠梗阻及肛物脱垂?。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肠息肉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便血(95.8%),其次为腹痛(38.8%)极少有腹泻及肛周肿物脱出,未发现有肠梗阻;慢性贫血47例占65.3%;因此临床上患者出现便血、长期腹痛、贫血等症状时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小儿幼年性息肉的发病率约为1%,发病年龄多为2—5岁,大多数为单发。幼年性息肉的幼年指的不是息肉的发病年龄,而是指组织学上的息肉类型。

  一般儿童期发生幼年.生息肉其组织学上有特征性表现,是由充满液体的囊腔组成的错构瘤,具有特征性扭转的膨胀隐窝,富含间质,有上皮细胞活性改变。这类息肉小肠非常少见,由于其存在不同的细胞组成成分,故根据不同的成分命名为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但此类型息肉都无腺瘤性发育不良及恶变可能J。本组患儿年龄为(5.19±2.26)岁,以—6岁多见。单发性息肉占74.2%(52/70),多发性息肉占25.7%(18/70);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占97.1%(102/105),整个结肠均有分布,其中以直肠、乙状结肠占大多数,单发性息肉切除后,随访年未见复发病例。与薛娟l3J、Yoram等研究结果一致。

  mansion88 app 大知道幼年性息肉病是消化道多发幼年性息肉为特征的疾病,少见,发生率为1:100000,JP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0% 一60%的病例为SMAD4基因或BMPR1A基因突变所致J。当结肠直肠幼年性息肉超过5枚,或幼年性息肉遍及胃肠道,或有幼年性息肉病家族史者不论息肉数目多少,均可诊断幼年性息肉病j,但基因诊断尚未纳入诊断标准。本研究5例诊断为JPS,占.1%。恶变的概率高,结直肠癌的相对危险度为34%,年龄累积发生率为39%¨,一生癌变的概率为40%~50%J。与单发幼年性息肉相比,在中其幼年性息肉含基质相对少,膨胀的隐窝较少,上皮细胞增殖更活跃。薛娟等对5例小儿共枚息肉进行病理检查发现,其中有4例24枚息肉局部有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改变,推测JPs由幼年性息肉局部不典型增生或腺瘤样改变进而演变为腺瘤至大肠癌的病理进程。Ehtsur等对36例jPs病人共366枚息肉病理结果显示,99.2%息肉为典型幼年性息肉,仅0.8%息肉为局部腺瘤改变,随访7年所有息肉均无恶变。本组5例s患者共26枚息肉的病理检在结果均为幼年性息肉改变,未发现局部不典型增生,随访2年其中2例JPs复发,复发息肉病理检查无变化。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