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疾病简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主要在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中流行。中国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是乙肝病毒携带着。乙型肝炎与肺结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乙型肝炎是导致全球死亡的第10位,全世界约有3.5~4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数高于艾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乙型肝炎病毒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
乙肝临床分型
急性乙肝
在症状出现前,病毒可能已潜伏数月之久。这段期间,传染性非常高,患者可能不自觉地传给与他接触的人士。乙型肝炎所引起的早期症状不很明显,就好像重感冒一样,包括轻微发热、全身疲倦、肌肉痛、头痛、食欲不振、厌恶吸烟,随后会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和胀痛、便秘或腹泻等。如病程转坏,皮肤和眼白会变黄,小便颜色加深,就像茶一样颜色,称为黄疸。需长达数月才能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有少部分人士会迅速演变为暴发性肝炎(Fulminanthepatitis),出现昏迷及于数日内死亡,但这情况十分罕见。
慢性乙肝
是一种较常见的情形,感染者可能完全没有病征。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导致肝硬化及肝癌。没有药物完全根治,但有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的身体对抗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以控制病情。治疗后有可能使病毒基因的含量少于可侦测的水平。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韦酯(Adefovir)、新药Entecavir、新药Tenofovir、新药Telbivudine,和注射药物干扰素(PEGInterferon)等。每种药物的有效性差别不大,但对于具体患者可能因人而异。治疗方案应由医师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
乙型肝炎带原者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复后,有部分人会获得终生免疫能力。凡是肝脏功能正常但是体内还存在乙肝病毒者,为乙肝带原者,乙型肝炎病毒会长时间停留在带原者身上,继续传染与他有血液或性接触的人士。在香港,带原者的人数约占全体华人十分之一。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与乙型肝炎带原者有关。现代医学暂时没有有效的治疗乙肝带原者的方法。
乙肝乙肝疫苗
中国有1.3亿乙肝带菌者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
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
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①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②随着乙肝疫苗长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逐渐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
乙肝高发人群
乙型肝炎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流行。通过推进种疫苗的方法,在北欧、西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
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以及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显著高发人群,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5%。在台湾,40岁以上几乎有90%的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且全台人口15%-20%(约三百多万人)为终身带原者。香港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6%。
乙肝乙肝并发症
1、肝原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岛素明显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岛素明显升高而C太峰值仍较正常稍低。是因为肝脏对胰岛素灭活能力减低,促使胰岛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脏灭活减少,加以肝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产生抗力,因而虽胰岛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时C肽受肝脏影响少,故C肽不高,提示β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异常。
2、脂肪肝
机制尚不清,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单项ALT轻、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声检查可见脂肪肝波形,确诊根据肝活检病理检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4、肝癌
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5、干性角膜炎、口腔干燥
乙肝的并发症还有干性角膜炎、口腔干燥及一种结缔组织疾病,最常见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唾液腺或泪腺可肿大等情况;患者也可常有维生素D缺乏,并由此继发钙和磷的缺乏,导致骨软化、骨胳疼痛,甚至骨折等。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等常发生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
乙肝治疗误区
乙肝五大误区需警惕
乙肝误区一
E抗原转阴就说明抗病毒治疗成功了。现在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停药后病毒持续抑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转氨酶光下降不行,DNA光阴性不行,E抗原光转换不行,最终的目标要达到停药后的持续病毒抑制。
乙肝误区二
大三阳患者需要抗病毒,小三阳不需要。真正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和临床症状。2010年版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提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包括:E抗原(乙肝病毒内核的一种主要结构蛋白)阳性者,乙肝病毒载量≥105/毫升;E抗原阴性者,乙肝病毒载量≥104/毫升。同时,对于一般的慢性肝炎,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两倍的患者,应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肝误区三
治疗乙肝刚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时不用考虑耐药问题。一旦耐药发生,会导致病情反复、病程进一步恶化等不良后果,使疾病治疗的费用增加。因此,在初始选药阶段就要选择低耐药的。此外,治疗期间要定期监测,严密观察,在最早的时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议服药前3个月每月随访一次,之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
误区四
抗病毒就是要终身服药。抗病毒治疗并非需要终身用药。当达到停药标准,可根据医生建议考虑安全停药,并保持定期监测、随访。
乙肝误区五
治疗乙肝只保肝,不抗病毒。目前许多患者只通过吃中草药等方法来达到保肝,只关注转氨酶化验是否正常,而不顾体内病毒一直存在,致使肝脏功能恶化,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机会大大增加。转氨酶不是评价病情最可靠的指标。如果病情处于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期,就应积极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