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梗塞后遗症123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123
中风是中医学的疾病名称,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脑梗塞后遗症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出血性脑中风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后遗症。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的康复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的康复
瑞士苏黎世大学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 脑梗塞、中风、脑出血幸存者如果在康复计划中参加电动脚踏车练习,能够提高大脑功能和身体健康水平。来自苏黎世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巴尔的摩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的研究者对参加脚踏车练习的37名幸存者的大脑和身体功能进行了检测比较。这37名病人每周参加三次脚踏车练习,另外有34名病人只做传统的伸展练习,作为控制对照组。经过六个月的练习后,参加脚踏车练习的这组病人的最高行走速度提高了51%,而对照组只有11%。前一组病人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提高了18%,而后一组病人反而下降了3%。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参加脚踏车练习的病人的身体中有更多携带氧气的血液运送到了脑干和小脑中。约翰·霍普金森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丹尼尔·汉利博士说:“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即使在患病后很长时间,或是其他常规治疗方法都不起效果之后,再进行脚踏车练习,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参加试验的病人的平均年龄为63岁,参加脚踏车练习的时间大约是在脑梗塞、中风后50个月。[3]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29日的美国《中风》期刊上,强烈建议每个中风幸存者把电动脚踏车练习作为标准的康复治疗手段。
感觉功能障碍的恢复
脑梗塞患者的身体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各种治疗方法能否收到满意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功能能否正常。感觉障碍妨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触觉、运动位置觉的障碍。由于缺乏正常的感觉反馈,患者很难正常的调节、控制其运动,致使丧失双手的协调运动。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不能截然分开,必须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
手功能的恢复
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可以通过训练手指抓握和精细动作的活动来进行,临床上训练手指的抓握能力的活动项目很多,几乎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动作都与手的操作有关系。
选择各种规格的木钉或铅笔等,拿在手中并将其上下或前后翻转,有利于提高手的灵巧性。另外,市场上出售的儿童成套玩具,都含有手的捏、插、拔、拧、转等多方面的功能,具有一定得治疗意义。棋类、扑克、麻将等活动既有娱乐的作用,又是训练手指对粗、细、大、小、方、圆等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物体抓握的良好机会。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抓握水平,将棋子的形状加以调节,在棋子上固定一些小钩子或小袋子。
3脑梗塞后遗症症状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症状
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
4脑梗塞后遗症普通治疗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普通治疗
改善脑梗塞后遗症症状、降低高复发率的有效方法,应在科学饮食和主、被动恢复锻炼的同时,通过可靠的药物治疗,对脑梗塞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液粘度高等基础病变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动脉硬化血栓再次形成;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量,为脑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恢复脑神经系统,使由其控制的运动、语言神经系统体征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脑梗塞语言不利,肢体障碍等症状,并且有效防止病症复发进展。
过去的防治后遗症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使用防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等,但长期使用的最大缺陷是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和脑出血.现在很多抗炎药物,通常特异性作用于炎症信号传导途径的某一个酶或受体,而此受体还可能是另外信号途径的关键组成部分,当人体长期服用此药,此信号传导途径不再有效,从而导致药物副作用的产生。
5脑梗塞后遗症中药治疗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中药治疗
1)活血化瘀治疗: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中医疗法,抗动脉硬化形成,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梗塞病灶周围血肿水肿的吸收,改善临床症状。不适用于急性期治疗,以治本为主。
(2)芳香开窍治疗:以开通见长,能够疏通经络、理气活血,临床治疗脑梗塞导致的头痛,肢体疼痛效果明显。芳香开窍中药天欣泰能透过血脑屏障直达病灶,起效迅速,疗效确切。
(3)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双重治疗:该治疗方法被公认是有效率最高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应用此法的中成药物能够对脑梗塞总体病因血液病变及血管病变同时起效,利用方中动物类、植物类和香类药上百种有效成份的配伍及协同作用,达到增效减毒、抗耐药性等多靶点治疗效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效抗凝,降低血浆粘度和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使血液中的脂质物质不易在动脉堆积形成血栓的作用;并且能加速血氧自由基的清除,对已生成的动脉壁上的脂质物质能够有效清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为脑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同时能够增加动脉血流量,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使其不易受损,预防血栓形成;恢复脑神经系统,使其控制的运动、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得以改善,达到对脑梗塞诱因全面治疗的目的。
6脑梗塞后遗症西药治疗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脑梗塞靶点单一,并且多数西药,包括阿司匹林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绝大多数西药的副作用明显,对胃肠、肝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脑梗塞急性发作期多以西药治疗为主,但不适合在恢复期和二级预防期长期服用。
(1)抗血小板聚集类:优点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防止血液凝固,进而预防脑梗塞的作用。美国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脑梗塞发生率下降24%,是目前脑梗死防治中的最基本用药之一.
(2)钙离子拮抗剂:优点是成分较纯,疗效比较好,起效比较快;缺点是急性期应用有引起“盗血”的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长期应用对脑梗塞需要长期用药防治复发的中老年患者有一定副作用。代表产品:尼莫地平
7脑梗塞后遗症护理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护理
脑梗塞后遗症期护理很重要
一般认为头痛、头晕多为缺血性脑梗的先兆,而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则多为出血性脑梗后遗症的先兆。而许多患者还会有躯体感觉有所改变,如发作性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手握物体失落,原因不明的晕倒或跌倒,单侧面瘫,持续时间花24小时以内。这些都是脑梗后遗症的晚期症状。这种病一旦暴染,久治不愈,给社会、家庭带来长久的痛苦与困扰。
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的病人都是经历了长期病痛的斗争,此刻在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心灵都需要呵护,因此要特别注意:
1、心理安慰:面对突然而来的且毫无认识的疾病出现手脚不能动,吃饭需人喂,入厕需人帮助,一切生活上的事都需人照顾。有口不能言,生死不知所措,故而出现或紧张恐惧,或惶惶不安,或焦虑的情绪。
2、保持个人卫生清洁: 要定时擦身,帮助病人更换衣裤,晒被褥。保持口腔卫生。偏瘫病人自己不能刷牙时,可用消毒纱布蘸温开水擦洗口腔,或用棉签、棉球蘸温盐水替病人擦净口腔各部,每日早、晚各1次。这些都是脑梗塞的护理措施。
3、预防肺部感染: 偏瘫卧床病人抵抗力差,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要特别小心避免受凉,防止感冒,否则上呼吸道感染后痰液不易咳出,极易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肺部感染。
4、肢体功能障碍: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饕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帮患者经常用热水可放入红花、艾叶、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5、口眼歪斜: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患者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应同情关心患者,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患者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面部。
6、语言障碍:语言障碍的患者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痛苦,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7、吞咽困难:是由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患者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食物从口鼻处喷出。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患者进食水或饕物。对轻型患者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将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烂切碎拌在饭里,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这样容易被吞下。口服饕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
8脑梗塞后遗症饮食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饮食
脑梗塞后遗症的饮食方法:
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
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
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 ,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
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 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日应在300毫克以内,相当于每周可吃3个蛋黄。
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
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 ,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9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护理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护理
1、心理安慰:面对突然而来的且毫无认识的疾病出现手脚不能动,吃饭需人喂,入厕需人帮助,一切生活上的事都需人照顾。有口不能言,生死不知所措,故而出现或紧张恐惧,或惶惶不安,或焦虑的情绪。
2、保持个人卫生清洁: 要定时擦身,帮助病人更换衣裤,晒被褥。保持口腔卫生。偏瘫病人自己不能刷牙时,可用消毒纱布蘸温开水擦洗口腔,或用棉签、棉球蘸温盐水替病人擦净口腔各部,每日早、晚各1次。这些都是脑梗塞的护理措施。
3、预防肺部感染: 偏瘫卧床病人抵抗力差,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要特别小心避免受凉,防止感冒,否则上呼吸道感染后痰液不易咳出,极易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肺部感染。
4、肢体功能障碍: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饕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帮患者经常用热水可放入红花、艾叶、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5、口眼歪斜: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患者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应同情关心患者,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患者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面部。
6、语言障碍:语言障碍的患者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痛苦,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7、吞咽困难:是由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患者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食物从口鼻处喷出。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患者进食水或饕物。对轻型患者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将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烂切碎拌在饭里,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这样容易被吞下。口服饕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
10脑梗塞后遗症病因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病因
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11脑梗塞后遗症并发症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并发症
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 又称为栓塞性脑梗死(embolicinfarction)。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常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栓子物质,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中断,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故而出现急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12脑梗塞后遗症病理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病理
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13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表现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表现
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
具体表现
语言障碍:大脑皮层是专门负责语言功能的机构,叫语言中枢。它的位置在左侧大脑皮层、所以当脑血管病变发生在左侧时,就会发生讲话因难,这就是失语。
智力及精神障碍:脑出血或脑梗塞病变比较严重,或弥漫性受损。或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出现多发性梗塞等,都可以遗留智力或精神上的障碍。
偏瘫:由于大脑的神经支配是交叉性的,即左侧的脑神经组织管理右侧的肢体活动;右侧的脑神经组织管理左侧的肢体活动。当一侧大脑半球血管阻塞或出血时,该部的脑组织受损。
14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治疗编辑本段
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治疗
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
目前认为脑梗塞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原则: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脑梗塞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常用治疗脑梗塞的有效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拜阿司匹林;脑保护营养药物,益气活血开窍止痛药物。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话用在脑血管病人身上更贴切。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对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5、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1)语言不利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多利用家用型的肢体康复治疗仪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3)口角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感觉功能障碍的恢复
脑梗塞患者的身体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各种治疗方法能否收到满意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功能能否正常。感觉障碍妨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触觉、运动位置觉的障碍。由于缺乏正常的感觉反馈,患者很难正常的调节、控制其运动,致使丧失双手的协调运动。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不能截然分开,必须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
手功能的恢复
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可以通过训练手指抓握和精细动作的活动来进行,临床上训练手指的抓握能力的活动项目很多,几乎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动作都与手的操作有关系。
选择各种规格的木钉或铅笔等,拿在手中并将其上下或前后翻转,有利于提高手的灵巧性。另外,市场上出售的儿童成套玩具,都含有手的捏、插、拔、拧、转等多方面的功能,具有一定得治疗意义。棋类、扑克、麻将等活动既有娱乐的作用,又是训练手指对粗、细、大、小、方、圆等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物体抓握的良好机会。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抓握水平,将棋子的形状加以调节,在棋子上固定一些小钩子或小袋子。
脑梗塞后遗症的康复
瑞士苏黎世大学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 脑梗塞、中风、脑出血幸存者如果在康复计划中参加电动脚踏车练习,能够提高大脑功能和身体健康水平。来自苏黎世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巴尔的摩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的研究者对参加脚踏车练习的37名幸存者的大脑和身体功能进行了检测比较。这37名病人每周参加三次脚踏车练习,另外有34名病人只做传统的伸展练习,作为控制对照组。经过六个月的练习后,参加脚踏车练习的这组病人的最高行走速度提高了51%,而对照组只有11%。前一组病人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提高了18%,而后一组病人反而下降了3%。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参加脚踏车练习的病人的身体中有更多携带氧气的血液运送到了脑干和小脑中。约翰·霍普金森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丹尼尔·汉利博士说:“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即使在患病后很长时间,或是其他常规治疗方法都不起效果之后,再进行脚踏车练习,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参加试验的病人的平均年龄为63岁,参加脚踏车练习的时间大约是在脑梗塞、中风后50个月。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29日的美国《中风》期刊上,强烈建议每个中风幸存者把电动脚踏车练习作为标准的康复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