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转移性骨肿瘤辅助检查

转移性骨肿瘤辅助检查

  转移性骨肿瘤辅助检查,你对转移性骨肿瘤了解吗?移性骨肿瘤主要是恶性肿瘤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骨骼并在骨内继续生长,形成子肿瘤,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下面看下转移性骨肿瘤辅助检查:

  转移性骨肿瘤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包括X线平片放大X线片摄影和断层摄影。X线检查仍是目前诊断骨转移瘤的重要检查方法是多数医疗单位所能采用的。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多数为肿瘤发生的骨骼 产生各种骨骼破坏性改变,病变多局限在骨骼内,边缘不清,有时与原发性骨肿瘤不易鉴别。

  (1)X线检查特点:转移性骨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单发性系发生于某一骨内的转移局限于一处产生骨质破坏使邻近骨皮质扩大膨胀,X线上可以为同一的骨质破坏或者形成大小不等的囊性腔隙,也可以是广泛的骨质破坏。多发性系转移发生在多数骨内,也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广泛地散在于多数骨内一种是连续侵犯相邻近的几个骨,如侵犯同侧的髂骨及股骨近端肩胛骨及肱骨近端骨盆的转移性肿瘤常同时累及髂骨、耻骨和坐骨,脊椎的转移性肿瘤有时同时侵犯邻近的几个椎体和肋骨其特点:

  ①可用正侧斜等不同角度和断层方法了解病灶情况包括骨和软组织的病灶范围体积等;

  ②了解骨破坏的类型,骨的转移瘤X线多呈溶骨型,而成骨型和混合型比较少;

  ③使用广泛多数医疗机构均可实施;

  ④缺点是对人体有放射性损伤骨破坏灶小的不易检出,超过50%时方可显示,使检出的敏感性降低。

  (2)X线表现分类: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一般分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的骨质破坏3类:

  ①溶骨性转移瘤:以溶骨性最为多见,占80%以上,肾癌甲状腺癌、肺癌结肠癌、神经细胞瘤等的骨转移常呈溶骨性破坏,其典型X线表现为皮质、髓腔均有不规则溶骨且不伴有反应性的新骨形成常呈多发性穿凿样、虫蚀样骨破坏,分散在许多骨骼内边缘不规则一般无硬化边少数可引起骨皮质膨胀及骨膜反应。有的单发的转移性肿瘤范围较大,骨骼破坏亦较广泛常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②骨性转移骨肿瘤:前列腺痛、肺癌、胃癌和近半数的乳癌骨转移常表现为成骨型,X线片显示骨致密而无规律很少有骨膨胀及骨膜反应。常呈斑点状和块状密度增高影,甚至呈象牙质状其间骨小梁紊乱、增厚粗糙有时骨膜下可有大量新生骨。

  ③混合性转移性骨肿瘤兼有溶骨及成骨性改变。

  X线特征具有多样性这与原发灶的来源、分化程度和破坏程度、范围时间有关在早期仅表现出骨髓腔的稀疏,这种溶骨型的破坏既无明显的膨胀又无骨膜反应随着发展,骨内外呈现出不规则的、有反应性骨形成的溶骨影像呈虫噬样溶冰样或“一扫光”样骨破坏易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病理性骨折,也有少部分人伴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影像表现。前列腺癌肺癌胃癌和近半数的乳腺癌的骨转移表现为成骨型破坏区显示不规则致密阴影边界不清,其间骨小梁紊乱增厚、粗糙很少有骨膨胀和骨膜反应混合型兼溶骨和成骨型骨破坏的X线表现。

  成神经纤维瘤的骨转移常发生于颅骨股骨胫骨、肱骨及骨盆常可见到骨膜反应。

  非典型的骨转移瘤X线表现可以有酷似骨肉瘤那样的高度骨膜反应和不规则的新生骨部分发展缓慢的肾癌和甲状腺癌骨转移可以表现出界限较清楚皮质菲薄膨胀样骨坏死类似骨巨细胞瘤样的X线表现影像学特点。

  (3)不同部位的转移性骨肿瘤:平片表现各异。

  ①骨盆:骨盆转移瘤的病灶常早发于髂骨翼及髋臼附近,溶骨型的转移灶开始呈局限性骨质疏松,很快发展为虫蛀状斑片状、穿凿状溶骨破坏乃至大片骨质缺损,病灶边界不明显可累及耻骨很少有骨膜反应,偶见肥皂泡状溶骨性破坏。成骨型则表现为斑点状或棉球状密度增高阴影。成骨性转移病灶一般在髋臼底部显示骨质增厚改变,向耻骨和髂骨蔓延呈斑点状块状密度增高阴影,亦可累及骶尾椎,边缘可有新骨形成

  ②脊柱:溶骨性转移病灶常可引起椎体不同程度的破坏椎体常呈楔形或扁平改变,相邻的椎间隙一般保持完整附件的转移病灶也常见到。成骨性转移病灶使椎体呈斑点状或块状密度增高或象牙质状改变。

  脊柱转移瘤早期不易发现溶骨型转移病灶早期常仅表现为一个或数个椎体的骨质疏松可表现为连续或跳跃几个椎体或普遍性的疏松常在合并病理性骨折后被诊断。椎体压缩变扁或成楔状,可累及到附件,椎旁有阴影,椎间隙正常。成骨型转移灶的椎体呈斑点状密度增高影像少数为象牙样改变。

  ③颅骨:溶骨性转移病灶常呈多发性穿凿样或鼠咬状骨质破坏亦可为局限性片状骨质破坏。在颅底可有鞍痛,鞍底甚至蝶骨骨质破坏颅骨转移瘤多为溶骨型,可表现为单个或分散的多个界限清楚的溶骨破坏区或大的界限不清的骨缺损,病灶常同时累及内外板可侵及皮下组织。

  ④肋骨:多为溶骨性,对放射线敏感的转移性骨肿瘤在放射治疗后,常常可见骨质增生修复的成骨性反应。

  ⑤股骨上端及肱骨上端的骨转移:以溶骨性骨破坏合并病理性骨折为多见。骨折可以在股骨颈粗隆间或粗隆下

  2.核素扫描及γ闪烁显像该检查对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较大方便实用,可早期发现,准确定位,了解转移灶的数量等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帮助。目前该检查已为骨转移瘤常用的检查之一。可以发现早期的转移癌比X线发现早半年左右因此是诊断转移癌必不可少的手段。诊断骨转移瘤是通过放射性摄取的增多(浓集)或少(稀疏)来实现的凡出现多发浓集灶者提示骨转移可能性大,单发浓集灶也有相当多的病例为转移灶。其优点是灵敏度高骨转移瘤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且早于X线约3~6个月发现病灶;缺点是病人接受辐射剂量大,特异性差如对浓集灶进行X线检查,可降低假阳性率提高诊断符合率。

  3.CT可对判断有否肿瘤并准确定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帮助对于肿瘤的性质应结合临床来判断。对骨痛处经X线及全身ECT检查的可疑病灶可行CT检查,必要时并用含碘造影剂以使血管及病灶的密度增高,同时增加组织间、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对比度,即所谓的“增强”,CT诊断的优点在于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横断面结构及其周围组织关系能清楚地提供早期轻微骨结构破坏及软组织块的情况为诊断、手术方案的制订预后的评估为查找原发病灶CT指引下的定位穿刺活检提供帮助。对脊柱转移瘤可以清楚地显示突入椎骨内瘤组织造成的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情况CT增强扫描可进一步了解转移瘤血供情况。

  4.MRIMRI诊断骨转移瘤比X线CTECT更敏感其优点是:①可行三维成像定位准确;②检查范围广,对于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四肢骨盆脊椎的转移瘤有独到的优点它能显示纵轴上的侵犯范围,髓腔内原发灶和转移灶显示跳跃性转移灶等;③可直接显示受累血管情况不需注射造影剂;④正常组织与转移瘤显示的对比度好;⑤显示骨髓破坏比较清楚;⑥无放射性损伤。

  大多数骨转移瘤在T1加权像为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但由于骨转移瘤的表现型不同MRI的信号特点亦不同不同部位的表现亦不同如肺癌成骨转移到骨盆上出现的“靶征”,脊柱转移瘤出现的“跳跃征”、“椎间盘嵌入征”、“椎间隙扩大征”等。对椎旁及硬膜外肿块硬膜囊受压脊髓及其继发改变神经根均能清晰地显示。

  一些作者比较了X线CT、MRIECT及红外热像技术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作用多数作者的经验是ECT及红外热像技术是骨转移瘤有效的全身检查方法但假性率高定位差;ECT对人体有放射性损害而红外热像技术对人体无任何损害;X线敏感性低当红外及ECT阳性时,可进一步做X线检查;CT及MRI对以上检查不能确诊者是可选择的可靠方法,MRI是显示骨髓最佳影像方法,且能三维成像,显示早期骨转移最敏感能准确显示侵犯部位及范围,对脊柱转移瘤是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

  5.B超检查由于B超之声波在正常骨表面几乎完全被反射在骨组织中衰减而难以穿透组织只有在病理的情况下声波才可穿过病骨。因此B超更适用于以溶骨型骨破坏为主的骨转移瘤。其声图表现为肿瘤低回声区内光点呈较均匀斑点状回声或不规则强回声光点光斑或呈液性回声暗区伴有较密集的光点其优点可直接观察转移灶大小,引导穿刺活检。

  6.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可显示典型的恶性改变影像,如血运丰富、毛细血管增生但杂乱无章,有“血管湖”现象等。亦可在造影的同时行介入治疗。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