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肝硬化的三大诊断方法

肝硬化的三大诊断方法

  从乙肝三部曲看,肝硬化是最接近肝癌,肝硬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就会朝着肝癌的方向发展,一旦发展为肝癌,治疗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因此,肝硬化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恶化成肝癌。但是有很多人出现肝硬化症状时,没能及时的诊断治疗,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肝硬化恶化。那么,肝硬化应该如何诊断呢?

  1、组织病理学检查

  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至今仍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1994年国际慢性肝炎新的分级、分期标准建议将肝脏纤维化作为病情分期的依据,与分级(主要是炎症、坏死的程度)分别评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干组织评分方法包括Knodell, Scheuer, Ishak, Metavir, Chevallier等系统。我国1995和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也采用了相应的分级、分期标准,王泰龄教授也发表了改进了的肝纤维化的半定量积分系统。利用常规HE染色和各种细胞外基质的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甚至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可从肝组织标本获得许多的有关纤维化方面的信息;计算机图像分析等各种技术更能提供定量的资料以便于观察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目前在B超引导下采用自动肝穿枪进行肝活检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很高,病人的痛苦也很小。但肝活检也有局限性,例如:病变不均一有可能造成取样误差,难以在同一病人反复多次进行因而不便于观察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或治疗效果。

  2、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

  鉴于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的局限性,人们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发现了不少对判断肝纤维增生有一定价值的血清指标。国内应用较多有血清II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IV胶原(CIV)、层连蛋白P1(Lam)、透明质酸(HA)。总的来说,在动物实验中这些指标和肝脏中相应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在临床研究中这些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程度也有较好的相关性,由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到肝硬化逐步升高,如能除外肝外疾病及肝脏炎症活动的影响,对诊断干纤维化有一定帮助。但是各组之间有较多的重叠,仅凭一次结果难以做出肯定的诊断,而且目前国内此类试剂盒亟需标准化并提高其稳定性。联合应用多项指标综合判断、并进行动态测定可能更有助于判断肝脏纤维增生变化趋势和治疗效果。

  3、影像学诊断

  各种常用的影像学手段如B型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发现肝包膜增厚、肝表面轮廓不规则、肝实质的回声不均匀增强或CT值增高或呈结节状、各叶比例改变、脾脏厚度增加及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增宽等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的征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测定肝脏动脉和门脉的血流量及功能性门体分流情况。尽管不少研究发现肝脏超声半定量打分与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目前来说对早期肝硬化不够敏感,对于纤维化的诊断难以定量化。

  温馨提示

  肝硬化检查至少要保证8小时的空腹时间,进食是会影响检查结果的。检查前一天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注意不要服用药物,检查前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剧烈运动,前一天一定不能喝酒,喝酒会导致转氨酶的升高,影响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肝炎肝硬化》《mansion88 app 解答肝硬化》《临床肝病诊断与治疗》】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