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患者一般都是急性胃出血,由于发病突然,对于患者的损害很大,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健康被疾病困扰,这需要我们平时多了解胃出血疾病常识,在病发时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诊断,早点进行治疗,避免病情的恶化。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胃出血的临床诊断知识。
胃出血临床诊断
1、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要明确出血的病因和部位,就必须依靠病史、体格检查等客观资料。有些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不在消化道,所以必须从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得出正确诊断。原则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积极地对出血原因及部位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排除相关因素引起的吐血、黑便
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及局部检查,首先要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另外,还要排除进食引起的黑便,如动物血、炭粉、铁剂或铋剂等。
3、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据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便。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吐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头晕【译】: 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心悸、乏力等。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血压和心率是判断因出血而致周围循环衰竭程度的关键指标,需进行动态观察,综合其他相关指标加以判断。如果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大于15~20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10次/min)已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是急性输血指征。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20次/min,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则已进入休克状态,属严重大出血。常积极抢救。但应指出,吐血与黑便的频度与量对出血量的估计有一定的帮助。由于出血大部分积存于胃肠道,且吐血与黑便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因此不可据此对出血量作出精确的估计。此外,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虽可估计失血程度,但并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来,且还受到出血前有无贫血的影响。因此,也只能供估计出血量的参考。
4、出血量是否停止的判断
胃出血经过恰当的治疗,于短时间内停止出血。由于肠道内积血需经数日(一般3日)才能排尽,故不以黑便作为继续出血的指标。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1)反复吐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伴有肠鸣音亢进。
(2)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
(3)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4)补液及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温馨提示:对有溃疡病复发症状者,原则上应进行胃镜检查,以确定是否复发、是否仍为良性溃疡。要警惕极少数良性胃溃疡在反复破坏和再生的慢性刺激下发生恶变。对年龄大、全身有较严重的伴随疾病或需经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的患者,应给予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胃肠病防治一本通》、《看中医还是看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