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过敏性皮炎,英文:allergic dermatitis

过敏性皮炎,英文:allergic dermatitis

  1过敏性皮肤病疾病简介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疾病简介

  皮炎是一种皮肤炎症,与湿疹常做同义词,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湿疹一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而皮炎则有限定的意义。若用皮炎代替湿疹作为诊断术语,则指的是真皮、表皮联合反应,它可以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这三者可以联合存在。皮炎、湿疹是比较顽固的皮肤病。皮肤炎可分为不同种类,其中共同之处是对某种过敏原出现过敏反应。

  2过敏性皮肤病预防措施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避免诱因

  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部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几率。

  注意卫生,避免刺激

  有荨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之有时。使生活规律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喝酒、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应予避免。

  寒冷性荨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场,也不能洗冷水浴,要注意保暖。胆碱能性荨麻疹应保持身体凉爽,避免出汗。据有关研究发现,吸烟者血液中的IgE(一种参与人体过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与皮肤试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而且对其子女等被动吸烟者所导致的过敏现象也相对增加。因此,患有荨麻疹的人应戒烟。

  3过敏性皮肤病常见分型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常见分型

  1.药疹有些药物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紫癜、水泡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有时还会伴随低热。皮疹消退后多无色素沉着。西药过敏较为多见,如青霉素、磺胺类(如SMZ)、安乃近过敏。而中药中的某些成份也可作为过敏原。据报道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草药有鱼腥草、鸦胆子、天花粉、冰片、大黄等。中成药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舒心片等。药疹发生后,必须立即停用该类药。  2.接触性皮炎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现象出现。能使皮肤产生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首饰、表链、镜架、凉鞋、化纤布料、外用药、化学品、化妆品等。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立即寻找导致过敏的物品,并停止接触,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的人多属于过敏人群。  3.湿疹有明显渗出。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这与化学制品的滥用、环境污染、三废治理不善、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关。发病特点:A任何年龄均可发病;B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C反复发作;D局部或全身可见红斑、丘疹、水泡、糜烂、渗出、结痂、脱屑、色素沉着;E剧烈瘙痒。  4.荨麻疹(风团、风疹块)定义:机体对各类刺激在皮肤上表现的一种血管神经性反应(皮下组织的小血管扩张,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发生渗出作用,形成局部水肿)。病因:一外在接触冷、热、日光等刺激;蚊、虫叮咬;荨麻、漆树等植物;二内部接触鱼、虾、海产品、蘑菇、磺胺类药、水杨酸、青霉素、血清、寄生虫产生的毒素;三精神神经月经不调、精神紧张、疲倦、抑郁等;四家族遗传史(过敏体质的遗传)。症状:一皮肤突然剧烈瘙痒或烧灼感。二出疹:患处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限性块状的浮肿性风团,小到米粒,大至手掌大小,常见为指甲至硬币大小,略高于周围皮肤。

  4过敏性皮肤病怎么预防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怎么预防

  注意饮食,避免诱因

  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部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几率。

  5过敏性皮肤病藏医治疗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藏医治疗

  过敏性皮炎表现为皮损、皮肤变厚、脱屑、发痒,甚至渗出感染。其原因为外受风、邪二气同时侵袭, 藏医巨著《四部医典》  伤及肌肤津液生燥,内蓄毒气从损伤肌肤处透发,导致损伤处风、邪、毒郁结,久留不去。藏医学认为:各类皮肤疾病都属于“黄水”病。而“黄水”病的发生都与风、邪、毒三气密切相关。藏医认为“黄水”病的“毒邪可郁而化热”,又“多夹湿”,所以患处皮肤常发红、甚至破溃渗液、瘙痒难忍、缠绵难愈。因此,要彻底治疗皮肤病就必须祛除风、邪、毒三气。三气不存,内癣得以完全清除,这样才能治病除根。

  6过敏性皮肤病脱敏治疗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脱敏治疗

  治疗顽固性过敏最有效的措施是寻找出过敏诱发因子(过敏原),但要在2万种不同的诱发因子中准确地找到致病因子犹如大海里捞针。最新权威实验证实:过敏人群体内自由基数量比非过敏人群高许多!自由基对人体免疫系统侵害是过敏体质形成的基础,还会直接氧化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导致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组织胺,产生过敏反应。因此,改善过敏体质就要清除自由基。  自由基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在机体本身氧化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二是环境污染、辐射、不良生活习惯等,也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可称万恶之源,百病元凶。人体的老化、许多疾病的产生都与其密切相关。自由基所形成的脂质过氧化物,能够损害生物膜,破坏细胞,阻碍正常的新陈代谢,加速衰老,并能引起诸如免疫失衡,过敏,顽固皮炎,鼻炎,结膜炎,哮喘,湿疹,高血压、心肌梗塞、糖尿病、肝炎、痛风、肾炎、白内障等多种疾病。  在目前医院的检测中,

  7过敏性皮肤病 常见种类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 常见种类

  皮肤病皮肤病种类繁多,大约有1000多种。常见的皮肤病有银屑病(牛皮癣)、白癜风、疱疹、酒渣鼻、脓疱疮、化脓菌感染、疥疮、疤痕、癣、鱼鳞病、腋臭、青春痘、毛囊炎、斑秃、脱发、婴儿尿布疹、鸡眼、雀斑、汗疱疹、螨虫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灰指甲、硬皮病、皮肤瘙痒、脱毛、黄褐斑以及性传播疾病有梅毒、尖锐湿疣、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

  8过敏性皮肤病 皮肤结构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 皮肤结构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质层的细胞无细胞核,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2、透明层 :由2-3层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3、颗粒层 :由2-4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扁平梭形细胞层数增多时,称为粒层肥厚,并常伴有角化过度;颗粒层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细胞层 :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5、基底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经常有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14日,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日。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真皮

  真皮来源于中胚叶,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

  1、纤维: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

  (1) 胶原纤维:为真皮的主要成分,约占95 %,集合组成束状。在乳头层纤维束较细,排列紧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织。在网状层纤维束较粗,排列较疏松,交织成网状,与皮肤表面平行者较多。由于纤维束呈螺旋状,故有一定伸缩性。

  (2) 弹力纤维:在网状层下部较多,多盘绕在胶原纤维束下及皮肤附属器官周围。除赋予皮肤弹性外,也构成皮肤及其附属器的支架。

  (3) 网状纤维:被认为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它环绕于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

  2、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塞于纤维束间及细胞间,为皮肤各种成分提供物质支持,并为物质代谢提供场所。

  3、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成纤维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

  (2) 组织细胞: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谢产物、色素颗粒和异物的能力,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

  (3) 肥大细胞 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以真皮乳头层为最多。其胞浆内的颗粒,能贮存和释放组织胺及肝素等

  皮下组织

  来源于中胚叶,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皮肤的内含组织

  包括毛发、爪甲、皮脂腺、汗腺皮肤的平滑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

  附属器官

  汗腺

  (1) 小汗腺:即一般所说的汗腺。位于皮下组织的真皮网状层。除唇部、龟头、包皮内面和阴蒂外,分布全身。而以掌、跖、腋窝、腹股沟等处较多。汗腺可以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2) 大汗腺:主要位于腋窝、乳晕、脐窝、肛周和外生殖器等部位。青春期后分泌旺盛,其分泌物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臭味,是臭汗症的原因之一。

  皮脂腺

  位于真皮内,靠近毛囊。除掌、跖外,分布全身,以头皮、面部、胸部、肩胛间和阴阜等处较多。唇部、乳头、龟头、小阴唇等处的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其余开口于毛囊上1/3处。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皮肤干燥,青春期以后分泌旺盛。

  毛发

  分长毛,短毛和毫毛三种。毛发在皮肤表面以上的部分称为毛干,在毛囊内部分称为毛根,毛根下段膨大的部分称为毛球,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称为毛乳头。毛乳头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以维持毛发的营养和生成,如发生萎缩,则发生毛发脱落。毛发呈周期性地生长与休止,但全部毛发并不处在同一周期,故人体的头发是随时脱落和生长的。不同类型毛发的周期长短不一,头发的生长期约为5~7年,接着进入退行期,约为2~4周,再进入休止期,约为数个月,最后毛发脱落。此后再过度到新的生长期,长出新发。故平时洗头或梳发时,发现有少量头发脱落,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指(趾)甲

  中医认为,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通过观察指甲的形状、大小、颜色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基本状况,甚至看出他潜在的健康危机;而通过指甲的光泽、纹路、斑点等等的变化,则可以推断出身体正在悄悄发生的病变。

  血管

  表皮无血管。动脉进入皮下组织后分支,上行至皮下组织与真皮交界处形成深部血管网,给毛乳头、汗腺、神经和肌肉供给营养。

  淋巴管

  起于真皮乳头层内的毛细淋巴管盲端,沿血管走行,在浅部和深部血管网处形成淋巴管网,逐渐汇合成较粗的淋巴管,流入所属的淋巴结。淋巴管是辅助循环系统,可阻止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

  9过敏性皮肤病临床分型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临床分型

  病毒感染性:疣、 水痘 、带状疱疹。

  细菌感染性:脓包疮、 单纯性毛囊炎、 疖和疖病、 化脓性甲沟炎 。

  真菌感染性:头癣 、手足癣、 体癣。

  昆虫性皮肤病:桑毛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 蜈蚣咬伤 、海蛰皮炎 。

  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 、湿疹。

  性传播疾病:梅毒、 淋病、 非淋球菌性尿道。

  物理性皮肤病:日晒伤、 多发性日光诊 、痱子 、鸡眼。

  皮肤附属器疾病:酒渣鼻 、斑秃、 痤疮 。

  其他皮肤病:红斑狼疮 、荨麻疹 、银屑病(牛皮癣)、 脂肪瘤 、皮肤囊肿、 黑素细胞瘤、血管瘤。

  10过敏性皮肤病影响因素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

  由于各种年龄的人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及生理特点,某些疾病较轻易或只能发生于某些年龄。例如,血管瘤及婴儿异位性皮炎易发生于婴儿,脓包疮及头癣最常见于儿童,酒渣鼻及痤疮常见于青年或中年,而皮脂溢性角化病、恶性肿瘤及全身瘙痒病最易出现于老年时期。[2]

  性别因素

  某些皮肤病如痤疮多半发生于男性,而红斑狼疮等病在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遗传因素

  某些皮肤病人常有家庭史。除了鱼鳞病等由单基因遗传外,更多的皮肤病是多基因遗传,例如,银屑病的发生率在某些家庭中较高,异位性皮炎常有家庭过敏史。某些疾病在种族上的差异,例如白种人皮肤的黑色素较少而易发生日光性损伤如急性及慢性日光炎或者光照性角化病,面部等暴露部位较易发生基底细胞癌等病。

  职业因素

  某些皮肤病和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有关。例如,化工厂公认常和化学品接触而较易发生接触性皮炎,农民接触植物而可对植物过敏,稻田皮炎一般只见于常在水田中劳动的农民。

  季节因素

  痱子、脓包疮和股癣、足癣等浅部真菌病多半于天气温暖及皮肤潮湿多汗的夏季发生或加重。冻疮发生于寒冷季节,蚊、螨等虫咬出现于夏季和秋季,而鱼鳞病及银屑病等常在冬季加重。

  气候因素

  中医学理论对人体疾病与自然气候的关系早有精辟的论述,《内经》就提出了人秉天地之气的“天人相应”学说。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与研究证明,皮肤病患者的发病及其症状加重或减轻与气候的冷热变化、季节变化,甚至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病症的患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在临床实践中,可依据常见多发皮肤病的时间规律及患者的饮食习惯、自身“寒热”,再分析发病时相对应的气候因素,然后确定患者体质的“热”、“寒热”或“寒”类型,最后针对患者体质因素及症状表现,选用清热解表或燥湿祛寒养阴等纯中药制剂进行内服调整。全部治疗过程都是以消除患者体内致病因素为主,通过促进其正常功能的恢复和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地域因素

  常见皮肤病跟地域有有密切的关系。北方以牛皮癣、白癜风、手足皲裂、鱼鳞病、掌跖角化症、手足皲裂、冻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性皮炎为多发,南方以水痘、带状疱疹、真菌感染(如脚癣、手癣、股癣、体癣)、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病人为多。牛皮癣依次以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辽宁、山东、四川、湖北、安徽较为高发。

  其他因素

  麻风及性病等流行都和社会制度及社会风气有关,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常有营养不良症。其他因素如环境及个人卫生可和某些皮肤病有关。例如讲究个人卫生的人较难发生疥疮、头癣或脓包疮等寄生虫或微生物感染。此外,个人的免疫反应时影响皮肤病的重要因素。

  11过敏性皮肤病 症状与辨证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 症状与辨证

  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其又可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自觉症状及其辨证

  自觉症状系指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其主要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自觉症状常因致病因素或诱发原因、病情、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差异。某些皮肤病仅有瘙痒症状,而另一些则以疼痛为主,如带状疱疹。

  (一)瘙痒

  瘙痒(itching pruritus 简称痒)系一种引人欲搔抓或摩擦的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症状。其见于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与多种因素有关。机械性刺激、植物的细刺、动物纤毛及毒刺、变态反应以及机体的代谢异常均可引起瘙痒。某些化学介质,如组胺、内肽酶(endopeptidase)、木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及血源性酶等均可为致痒介质。其中组胺仍居中心地位,内肽酶似可直接引起瘙痒。中医对瘙痒的辨证分为风痒、热痒、湿痒、虫痒及血虚痒。

  1、风痒 表现为痒无定处,流窜不定,遍身作痒。因风性上行,故尤以头面为多,皮损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浮。如瘙痒症、荨麻疹等。

  2、热痒 临床特点为皮疹色红、肿胀、焮热作痒,遇热加重,痒痛相间,舌红、苔黄,脉数。如毛囊炎、脓疱疮、疖及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

  3、湿痒 特点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淫成片,缠绵难愈;其因为湿性趋下,故以会阴、下肢多见;舌淡红或红、苔腻或黄腻、脉濡,如坠积性皮炎、湿疹及接触性皮炎。

  4、虫痒 表现为痒若虫行,部位不定,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如疥疮。

  5、 血虚痒 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日轻夜重。其因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肌肤失润、血虚生风所致,舌淡或有齿痕、苔净,脉沉细,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二)疼痛

  疼痛(pain)系因疾病或创伤所致的感觉苦楚,为辨别伤害机体刺激强度的感觉。皮肤科的疼痛性疾病有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及皮肌炎等。疼痛的性质各异,可为灼痛、刺痛、割痛、跳痛、剧痛、钝痛或电击般闪痛。引起人体痛觉的刺激强度,称痛阈,可分为痛知觉阈和痛耐受阈。

  中医认为,疼痛多由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痛固定多属血瘀;痛无定处,当情绪变化时加重或减轻多属气滞。对疼痛的辨证如下。

  1、寒痛 痛而畏冷,皮温不高,得热则减,温药热敷则痛缓,如冻疮。

  2、热痛 痛而灼热,皮色鲜红,得冷则减,凉药冷敷则痛缓,如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

  3、风痛 临床特点为痛处不定,发生急快,游走迅速。

  4、虚痛 特点为痛势和缓,无胀闷感,喜温喜按。

  5、实痛 其以痛势急剧,胀闷疼痛,拒按喜冷为特点。

  (三)烧灼感

  烧灼感(sensation of burning, burning)系皮肤表现出一种烫热的主观感觉,又称灼热,可单独出现也可与瘙痒与疼痛同时出现,如灼痒或灼痛。中医认为灼热多属热毒或火邪所致。

  (四)麻木

  麻木(numbness)是指机体失去痛、触、冷、热等种种知觉的无感觉表现。症状轻者仅有痛、触、温度觉的减弱,即感觉减退。中医认为麻木系因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的肌肤麻木不仁;谓之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为木之轻,木为麻之甚,如麻风病。

  此外,自觉症状尚有蚁走感(formation)、麻刺感(tingling)等神经障碍性、感染性皮肤病的表现。皮肤病尚可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食欲减退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均与内科疾病相似。

  12过敏性皮肤病 遗传皮肤病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 遗传皮肤病

  遗传性皮肤病占皮肤病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指致病突变基因引起的皮肤病,致病突变基因服从于一般的遗传规律,即患者在亲祖代及子孙中以一定数量比例出现,仅在家族上下代之间垂直传递,不涉及家族无亲缘关系的个体。遗传性皮肤病有以下四种遗传方式: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此类皮肤病具有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是患者,子女至少有一半患病,与性别无关,病情多不严重,不影响生命和工作能力等特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占遗传性皮肤病的70%左右,常见的有:寻常型鱼鳞病、胼胝形成、毛囊角化症、多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甲膑综合征、血管扩张症、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类白化病、毛发红糠疹、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色素失禁症、汗管角化症、皮脂腺腺瘤、雀斑、毛发上皮瘤、神经纤维瘤病、白额发、先天性厚甲症等。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此类皮肤病具有双亲正常、但其兄弟姐妹可能患病,双亲家属发病率较高,看不到连续几代遗传,患者体力、智力发育明显障碍,生命预后差等特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白化病、先天性鱼鳞病、着色干皮病、先天性卟啉症、类脂蛋白沉着症、血色病、先天性甲缺乏、弹力纤维假黄瘤、肠病性肢端皮炎、皮肤脂肪沉积症、先天性闭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等。

  (3) 性联遗传

  此类皮肤病具有发病男多于女,隔代遗传,女患者所生儿子全部发病,女性患者其父必为有症状患者等特点。性联遗传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性联遗传性鱼鳞病、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先天性角化不良、弥漫性体部血管角化瘤、萎缩性毛孔角化症等。

  (4) 多基因遗传

  此类皮肤病是指遗传特征不是决定于一对基因,而是由几对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方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家族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群体的特点。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常见的有:脂溢性皮炎、寻常痤疮、红斑狼疮、银屑病、多毛症、斑秃等。

  13过敏性皮肤病 预防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 预防

  1、对于感染性皮肤病,如性传播疾病、麻风、疥疮、真菌病、皮肤细菌感染等,应特别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控制传染病菌的带菌者,切断传染途径。对传染源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等。要动员和教育群众,讲究卫生及改正不良习惯,向患者宣传有关防治感染性及流行性皮肤病的知识,并作好消毒隔离工作。

  2、对于瘙痒性皮肤病,要积极寻找病因,告诫病人不宜搔抓及外用刺激性药物,勿过度用热水烫洗,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不要饮酒。

  3、对于京戏态反应性皮肤病,要调查过敏原、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避免可致过敏的化学物质;避免食用易引起变态反应的异性蛋白质,如鱼、是、蟹等;避免外用致敏性强的化妆品。对于有药物过敏的患者,尽量找出致敏的药物,向本人及其家属交待清楚,不要再用有关的致敏药物(包括成药)。对于荨麻疹等病因比较复要的疾病,应深入细致地进行病因调查,发现病因并设法除去之。

  4、对于职业环境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统称职业性皮肤病),要调查工作中接触何种致病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发病与接触这些因素及生产过程的关系等,以找出病因。发现职业性皮肤病后应作好现场调查,改时生产过程、劳动条件。尽可能关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的重要步骤。要调查了解患者的个体素质,包括皮肤情况,指导工人注意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

  5、对于皮肤肿瘤要有预防知识,避免过度日光曝晒,不要吸烟,避免使用致癌的化学物质。定期检查身体,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14过敏性皮肤病 用药事项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 用药事项

  如患皮炎、湿疹等症,用癣药水涂搽,会使炎症、皮损加重;而皮肤癣疾用激素类药膏治疗,犹如火上浇油,会促使病菌繁殖,病情加重;原本是磺胺药引起的药疹,若用磺胺嘧啶湿敷,则更是雪上加霜。有的药物如雄黄膏、硫黄膏仅一字之差,而用途迥异,前者用于牛皮癣(银屑病),后者用于疥疮、痤疮、湿疹等,切不可混淆。还有的药物名实不符,如皮质激素类软膏去炎松,并不能用于具有“炎”性特征的感染性皮肤病,像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及结核性皮肤病等,都应列为禁忌。仅以水痘为例,水痘本身并不易造成严重危害,如果滥用去炎松或肤轻松软膏,就可能发生出血性水痘或继发细菌性感染而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因此,一旦患了皮肤病,应由医生明确诊断并凭处方用药为妥。

  15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紫癜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紫癜

  简介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小血管炎,以皮肤紫癜、关节炎、腹痛、血尿为主要表现。1801年Heberden在《皮肤疾病》一书,对过敏性紫癜进行了描述:一个5岁的男孩下肢有出血点,伴有腹痛、血便和血尿,以及痛性的皮下水肿。但是,疾病最终以2个德国医生的名字进行了命名。因为他们明确了过敏性紫癜的血管炎本质:1837年,Johan Schönlein描述了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关节疼痛的关系,他命名为风湿性紫癜。之后,他的学生,Eduard Henoch描述了本病还可以出现胃肠道和肾脏表现。

  病因

  ·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尚不明确。

  · 约50%的患者有前驱的上呼吸道疾病(URI)病史。

  · 多种感染因素以及药品、食品和昆虫叮咬都可以诱发过敏性紫癜。

  · 20-50%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

  症状

  前驱期症状:发病前1~3周常有低热、咽痛、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典型症状及体征:临床上由于病变的部位不一而有不同的表现。

  1.皮肤症状:以下肢大关节附近及臀部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样紫癜为主,主要分布于下肢的伸侧和臀部,常为对称性,少数累及面和躯干部。紫癜可突出皮面、伴轻微痒感,初为鲜红色,继而为暗红色、褐色,亦可以表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红斑,甚至溃疡坏死和出血性大疱等。皮疹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分批出现,亦可反复发作,有的可伴有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如头部、面部、眼睑等。皮肤紫癜通常约经过2周而渐消退。

  皮肤紫癜: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仅于过敏性紫癜时可稍隆起,开始为紫红色,压不退色,以后逐渐变浅,至两周左右变黄而消退。

  2.关节症状:临床称关节型。关节可有轻微疼痛至明显的红、肿、痛及活动障碍,可有单个或多发性、游走性关节肿痛或关节炎,有时局部有压痛,病变常累及大关节,以膝、踝、肘、腕等关节多见,可呈游走性,常易误为“风湿病”。主要是关节周围病变,可反复发作,但不留关节畸形,此症又称Schönlein型,在儿童病人中有关节症状同时多伴有阴囊累及,可帮助辨别诊断非典型的过敏性紫癜。

  3.消化道症状:约2/3患者可出现,由于血性液体渗入肠壁,腹痛常呈绞痛,多位于右下腹和脐周,亦可遍及全腹,但很少出现腹肌紧张,可伴有恶心、呕吐、便血和黏液样便等,肠道不规则蠕动,亦可导致肠套叠,这在小儿多见,如腹部症状不伴有紫癜、常易误诊“急腹症”。腹部症状型的又称为Henoch型。临床称腹型。

  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增加,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除非严重出血,一般无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甚至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血块退缩试验正常,部分患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沉正常或增快,血清IgA可升高,IgG,IgM正常亦可轻度升高;C3,C4正常或升高;抗核抗体及RF阴性;重症血浆黏度增高。

  2. 骨髓象:正常骨髓象,嗜酸粒细胞可偏高。

  3. 尿液检查:可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重症有肉眼血尿。

  4. 粪常规检查:部分病人可见寄生虫卵及红细胞,潜血试验可阳性。

  5.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6. 病理学检查:弥漫性小血管周围炎,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周围聚集,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有IgA和C3在真皮层血管壁沉着。

  7.腹部超声波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肠套叠;头颅MRI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可予确诊;肾脏症状较重和迁延患儿可行肾穿刺以了解病情给予相应治疗。

  治疗·

  支持治疗为主,包括充分水化,以及监测腹部和肾脏并发症。

  · 大多数患者几周内可以康复,无需治疗。

  ·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而并不加重皮肤紫癜。但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NSAIDs需要慎用。

  · 临床医生经常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下水肿和肾炎。但是,尚无前瞻性对照研究可以证明其有效性。随机对照研究不支持激素用于预防和治疗肾脏疾病[6],但是也有学者主张应用糖皮质激素。

  · 强的松的剂量为1mg/kg/d,服用2周,然后在2周内减停,可缩短腹部和关节疼痛的持续时间,但要注意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 其他治疗方案也可以联合以下药物或处理方法: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双嘧达莫、血浆置换、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达那唑或鱼油。重症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方案可以有: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0mg/kg/d共3天,然后口服强的松在2mg/kg/d共2个月、环磷酰胺2mg/kg/d共2个月,以及双嘧达莫5mg/kg/d共6个月。最近的研究报道:成人重症过敏性紫癜糖皮质激素再加上血浆置换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16过敏性皮肤病日晒伤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日晒伤

  日晒伤为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是由于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在皮肤上发生的急性光毒性反应。多见于春末夏初,妇女和儿童易发病。

  中医称本病为日晒疮,认为是在日光暴晒之下,阳热毒邪侵入体表,蕴郁肌肤,灼皮伤肌而致;若毒热夹暑湿或与内湿搏结,浸淫肌肤,则会出现肿胀、水疱,破后糜烂、渗液。

  日晒后出现的皮肤发红属于日晒伤,可以伴有疼痛和瘙痒,消退时会有脱皮的表现。要想减轻症状可以在晒伤的部位用3%的硼酸溶液持续冷湿敷半个小时左右,水温应低于3℃,如果没有硼酸,可以用自来水,这样可以减轻疼痛。敷完后局部可以外用些皮质类固醇素霜,如皮炎平等,有减轻红肿的作用。

  日晒伤,和烧伤相同。预防可用抗晒伤冷霜,或限制日晒时间。 晒伤时,用冷水冷却30~40分钟,涂 冷霜。有水疱时,用小苏打水做湿敷。

  “晒太阳有益健康”,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阳光可以给人热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汗液、皮脂的正常分泌。阳光可以杀死细 菌,使人体皮肤表面保持正常的细菌区系。日光还可以使身体中的麦 角醇转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质的吸收而防止佝偻病。日光还可以 治疗某些疾病,如白癜风、银屑病(冬季型)、结核病等。在井下长 期作业的矿工,日光浴可使其恢复和保持健康,因而日光浴一度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紫外线过度照射又是许多皮肤病的致病因素,因此, 在夏季阳光强烈的环境中,人们应该学会自我保护。

  由于日光不同波长的光线对皮肤的理化作用,加上人体组织及其 所含物质对光线的感受不同,因此可产生直接的光毒性反应(即皮肤 长时间曝晒于日光下,或经光感物质吸收紫外线作用到皮肤细胞膜、 胞核及胞浆中,使细胞受损,引起轻重不等的皮肤炎症反应及间接的 光敏反应(一般仅见于少数患者)。皮肤发生光毒性反应的特征是:在曝晒的皮肤上发生境界明了的鲜红色斑、水肿,重者有水疱形成, 继之以色素沉着和脱屑。若日晒面积广泛,可伴发全身症状,如畏寒、 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甚者心悸、谵妄或休克。

  日晒伤有时可激起多形性日光疹、光线性荨麻疹、多形红斑、迟 发性卟啉症、红斑狼疮、白癜风或日射病。多形性日光疹亦称多形性 光敏疹,为反复发作的慢性多形性光感性皮肤疾患,常于日晒后出现 局部皮肤烧灼感或瘙痒,数日后发疹,皮肤损害有红斑、丘疹、结节、 水疱、糜烂、结痂、脱屑或苔癣样变等,可伴有日光过敏性唇炎、日 光性唇炎等。

  日光引起的色素性皮肤病最常见的是黄褐斑和雀斑,日晒后加重。长期过度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老化(光老化),常见于农民、渔 民或海员等长期户外工作尤其是肤色较白的人。其皮肤出现干燥萎缩、皱纹增多、弹性减低、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斑、白色萎缩性斑点、 项部菱形皮肤、光线性肉芽肿和星状自发性疤痕等,还能诱发皮肤癌。

  常见的含光感性物质的药物可诱发皮肤对日光过敏,如去甲金霉素、四环素、磺胺类、灰黄霉素、呋喃香豆类(8-MOP、3-MOP), 外用的有吖啶、伊红、蒽、吡啶、煤焦油、补骨脂素等。常见的诱发 光敏的药物如氯噻嗪、氯磺丙脲、D-860、氯丙嗪、普马嗪、非那根、 三氟拉嗪等,外用药有硫双二氯酚、磺胺噻唑、六氯苯、苯海拉明等。 某些含脂质高的蔬菜,如灰菜、苋菜等也可引起植物性日光皮炎。人 体某些疾病能伴发光感反应,如紫质(卟啉)代谢障碍、营养障碍( 如维生素、烟酸缺乏)、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先天性病(色 素性干皮病、日光牛痘疹、雀斑等)。另外,神经状态不稳定时易发 病。皮肤角质层的厚度、皮肤色素的多寡、饮食、内分泌异常及年龄、 性别等均可影响个体对发病的易感性。

  综上所述,夏季晒太阳不能过度,特别是对日光敏感的人。另外, 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生活规律可增强抗光能力。热天多服些清凉 剂,如绿豆汤、银花茶等,注意勿过多食用含紫质高的蔬菜如灰菜、 苋菜等。再就是应用防光剂,如涂用10%奎宁及萨洛尔,或5%~10 %对氨基苯甲酸(PABA)软膏,或5%二氧化钛膏等。

  治疗光感性皮肤病,可以口服氯喹0.25克,日服2次,口服维生 素PP(烟酸)、维生素B6、B12及维生素C、叶酸等,还要在医生指导 下应用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激素等。[1]

  特点

  本病有以下特点:

  1、多发于盛夏酷暑季节。

  2、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颜面、颈部、手臂、手背等。

  3、皮疹多在晒后数小时内出现,初为受晒皮肤红肿、严重时可发生水疤,甚至大疤。

  4、患部灼热疼痛或微痒。

  5、 一般1—2天后渐愈,有脱屑或轻度色素沉着,严重者可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心,心悸等全身疥状,约1周左右才能恢复。

  中药治疗方

  药方一:患了日光性皮炎,可取生石膏15克,大黄12克,薏苡仁10克,知母6克,太子参10克,甘草3克。水煎3遍,共得煎液600毫升,冷却以后分3次服用,一般连服1~2周可愈。

  药方二:取千里光50克,大黄30克,将上药放入70%酒精400毫升中浸泡一周后备用,用时可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天3~4天。适用于轻度日光性皮炎。

  药方三:取苦参、川椒、白矾、地肤子、蛇床子各30克,水煎取汁,先熏后洗患处,每天1剂,熏洗3次,每次约20分钟。适用于轻度日光性皮炎。

  药方四:取石膏2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龙胆草8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苡仁米30克,车前子(包煎)15克,六一散(包煎)15克,天花粉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适用于重症日光性皮炎,孕妇禁用。 [2]

  临床表现

  晒伤多见于春夏季节,尤其浸水以后的皮肤更容易晒伤。一般在日晒后4~6小时开始出现反应,到了12~24小时后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日晒部位的皮肤出现境界鲜明的红斑、水肿,重者发生水疱、大疱,水疱内为淡黄色的浆液。同时有瘙痒、灼痛或刺痛感。如果晒伤部位太广,晒的太厉害,可形成水泡,并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烧、心慌、头痛、恶心、呕吐等。

  轻度的晒伤一般于1~2日内逐渐消退,并出现脱皮、色素沉着。有水疱、糜烂的严重患者,恢复需要一周左右。

  防护

  晒伤在医学上称为日光性皮炎,乃是由于日光中波长290~320毫微米的中波紫外线照射皮肤过度所致。

  盛暑夏日,由于职业关系,或者长时间骑车旅行、游泳受到强烈的自然日光暴晒,可以引起皮肤急性红肿,甚至起水泡形成。 常受晒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于暴晒部位皮肤首先出现界线清,弥漫潮红,甚至肿胀,其程度因发病部位及受晒时间而异,常伴有轻度的烧灼,1~2天后红肿则渐转变为略红或暂时的色素沉着,约3天左右不需治疗可以渐愈。 严重者除皮肤红肿之外,尚可有水泡,甚至大泡,其水疱壁较紧张,疱液透明淡黄,水泡破后可旦糜烂面,不久干固结痂,并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一般于晒后次日达到极期,经4~5天方能恢复。

  若受晒的部位较广,还可有不同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晒伤有时还可激发或恶化白斑疮,毛细血管扩张、单纯疱疹及红斑性狼疮,故不能不注意。

  预防与治疗:以常参加室外锻炼,但对日光感受性强的人应避免烈日曝晒,外出应撑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衣服,如果需要接触较强的自然日光,可于晒前15分钟涂遮光剂,如5%对氨基苯甲酸酒精阻挡紫外线通过,10%氧化锌糊剂、5%二氧化钛,可以反射及散射紫外线,也可用市上出售的防晒膏或防晒油,若一旦出现明显红肿,外用%消炎痛溶液可减轻红肿,对已有水泡,则可以外用3%硼酸溶液湿敷后涂2%鱼石脂氧化锌油或口服强的松10毫克,每日3次。

  诊断

  日晒伤

  日晒伤是皮肤对日光照射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

  皮肤接受了超过耐受量的紫外线,以UVB为主。皮肤经紫外线过度照射后,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光生物化学反应,局部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如IL-1、IL-6、TNF、组胺、前列腺素等。这些物质弥散入真皮,引起血管扩张、细胞浸润等炎性反应,从而引起表皮、真皮的炎症反应。发病情况视日光强度、暴晒时间及个体皮肤敏感性而异。

  临床表现:长期室内工作者突然短期室外劳动,或野外长途行军或进行较久的日光浴后易发生,浅肤色人群易发,在高山、雪山、海滩等环境易发,春末及夏季多见。多发生在暴晒日光后2~12小时内。皮损一般局限在曝光部位。初发皮损为鲜红至猩红色水肿性斑,边缘鲜明,重者可起水疱。局部自觉灼痛。皮损广泛时可有全身不适、寒战和发热等全身症状。数天后红斑和水肿消退,继以脱屑和暂时性色素沉着。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强烈日光暴晒史及典型临床表现,本病容易诊断。

  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进行鉴别,后者有接触刺激物史,与日晒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季节,皮损发生于刺激物接触处。

  和光过敏性皮炎

  夏季紫外线强烈,若不注意防晒,就容易被晒伤,出现皮肤发红、水肿、脱皮,疼痛等。此外,面部外用化妆品不慎,有些人因病服用了喹诺酮类抗生素等或吃了野菜或食用田螺以后,很容易诱发日光过敏性皮炎,因为这些药物和野菜是光敏物质,容易增加皮肤对日光过敏。发生光敏性皮炎,表现在暴露及非暴露部位出现丘疹,水疱和红斑等,有瘙痒。医学上称之为蔬菜-田螺日光性皮炎。

  应尽量避免日晒,让肌肤远离紫外线的伤害。对日光耐受性较差的人,可采取逐渐暴露于日光下,一般不易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光照强烈时刻外出。外出时尽量带上防紫外线的防护伞、帽子、墨镜等。在出门前半小时可提早涂上防晒霜,如果整天在户外活动,应在衣服遮盖下的皮肤上也擦上防晒霜,因为阳光具有穿透力,特别是泳装及棉质的T恤。出汗会使所涂的防晒霜消失,应不断的补擦防晒霜。但防晒系数过高或含有乙醇成分的防晒霜会刺激皮肤,容易引起过敏,能尽量不用最好不用。光靠防晒霜是不行的。吃光敏性药物等时最好减少外出的时间并做好多层防晒的处理。发病后,可局部冷敷,服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或羟氯喹等,这些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并发症

  医院里常会看到有患者将皮肤过敏误以为是一般的晒伤。烈日下在海滩游泳、到外地度假,之后感到灼热、瘙痒、刺痛等,类似的普通晒伤现象经过正确护理,会很快得到痊愈。不过,也有一些看似普通晒伤的现象,是皮肤过敏引起的,比如日光性皮炎、急性光毒性皮炎等,它们大多由于强烈日光照射局部皮肤后,继而出现皮肤急性红肿、甚至出水预防日晒伤疱。

  日光曝晒后,还会诱发一种光变应性皮肤病———多形性日光疹,这比普通晒伤要严重得多。多形性日光疹通常发生在日晒后数小时至5天,曝光部位出现成片的红斑、水肿、丘疹、丘疱疹,甚至还会有糜烂或渗出,严重的会有发热、畏寒的症状,约一周才能恢复。多形性日光疹的病因,是阳光中UVA和UVB两种穿透性紫外线“长驱直入”皮肤真皮层而引起过敏。对于这种皮炎的治疗,简单的外部皮肤护理没法解决,必须从病因着手进行根本治疗。为此,夏天外出晒太阳的人群,应学会准确鉴别自己的身体信号,如对晒伤的症状没有确切把握,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治。

  17过敏性皮肤病脚气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脚气

  简介

  脚气是足癣的俗名,也称“香港脚”。足癣(tinea manus)为足跖部

  脚气(8张)、趾间的皮肤癣菌感染,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但发生于足背者属体癣。红色毛癣菌为足癣的主要致病菌。

  “脚气”一说,古已有之,却非今人所谓之“脚癣”。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云:“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有人为此病所困,著述名为《脚气集》。这大概是一种风湿性疾病。后来古人之“脚气”越来越少见,但病名影响甚广,就张冠李戴地把“脚癣”称作脚气了。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牛棚杂记》中写到脚气患者:“生物系有一个学生,大名叫张国祥,他到了大院以后,立即表现出鹤立鸡群之势。有几天晚上,在晚间训话之后,甚至在十点钟规定的‘犯人’就寝之后,院子里大榆树下面,灯光依然很辉煌,这一位张老爷,坐在一把椅子上,抬起右腿,把脚放到椅子上,用手在脚指头缝里抠个不停。”脚气之痒,剧于蚊叮虫咬,半夜痒不能寐大挠特挠,亦不罕见。

  脚气乃是常见病,南方气候湿热本多瘴疠,脚气亦高发,香港脚之名可谓事出有因。北方脚气不如南方,却也有一半民众罹患该病。曾有调查令人咋舌:四成皮肤科大夫患有脚气。

  脚气的危害不仅是瘙痒、脱皮、起疱、真菌传播,还会引起手癣和灰指甲。更严重的是,搔抓会导致局部细菌感染,可发展成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及丹毒,可谓后患无穷。

  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脚气毫不夸张,很多人“脚气年年治,脚气岁岁发”。脚气是不是没办法根治?mansion88 app 认为是“斩草不除根”造成的。

  脚气与脚气病的区别

  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霉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脚气与脚臭的区别

  也有人把脚臭认为是脚气,这也是不对的。在多汗条件下,脚上的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质蛋白,再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产生脚臭。脚臭和脚气,没有必然联系,主要判断依据是镜检有无真菌,镜检呈阳性者为脚气。

  干脚气

  病名。脚气病之一。指脚气之足膝不肿者。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证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治宜宣壅化温,和营清热,用加味苍柏散或生干地黄丸等方。

  类型

  脚气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治疗措施

  1、岩浆灰治疗

  岩浆灰是火山活动岩浆喷溢过程中将地壳下100至150千米处深部地质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和特种微量元素成分的细微粒子物质带出后经数年至数十年沉积而形成的稀有沉积矿物;其所含物质成分对脚气真菌有着极强的杀灭作用,且穿透性良好,可穿过皮肤深层组织,杀灭皮肤深部组织中的真菌,并可加快脚气导致的皮肤受损创面的愈合。

  使用方法

  岩浆灰加热敷脚部,每日1次,20-30分钟每次,15-20日愈。

  2、家庭用药

  (1) 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 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一些药物。

  (3) 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4) 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著,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3、中药及偏方

  (1) 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 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 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4)外用朴安堂足净膏涂抹到脚上,一天三次,无需清洁,皮肤可自动吸收。注意事项,勿将药膏食用或者进入眼睛,同时避免儿童接触。

  4、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5、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

  6、脚气最新治疗技术

  “NAM纳米银离银子疗法”治疗脚气,能迅速将药物送达病灶,消除足癣致病真菌,杀灭各种皮肤癣菌提高免疫,抑制二次感染,真正实现一次治愈永不复发,“纳米银离银子疗法”突破多年来治疗脚气口服药、外用药无法彻底杀灭致病真菌的弱点,真正彻底杀死皮肤癣菌,让脚气患者一次治疗再不受侵犯!

  7“纳米中药灭菌疗法”

  该疗法通过先进的仪器检测,调配合理的中成药外用药,可在短期迅速控制真菌的生长,再加上患者的配合,快速从根源上杜绝脚气反复发作。全面清除病原真菌及人体血液里游离着的病毒基因片段,修复免疫系统,促使身体自动产生强大的病原真菌免疫抗体,这种终身免疫抗体彻底地斩断病原真菌在人体的复制,在体内建立绿色隔离屏障,并不断进行免疫的自我修复,防止灰指甲重生。

  8、足宁乐疗法

  脚气最好的办法使用足宁乐,足宁乐能快速止痒、杀灭皮肤致病菌,修复皮肤受损组织,从根本上治愈脚气,治好脚气只需15天,脚气,脚臭,脚痒轻松去除!目前大多数患者多选用中草药成分的足宁乐,效果显著!脚气症状首选足宁乐,专业用于脚气症状的,中草药成分的不伤皮肤,液体剂型不仅可以治脚气还可以用于被感染的鞋袜的消毒,治疗与预防双重结合,去除脚气更彻底。

  病因学

  本病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

  预防

  注意饮食和卫生

  避免可乐、谷类、加工食品、糖类食物。应摄取大量的生鲜蔬果、烘鱼及烘鸡肉(不含皮)。勿食油炸、油腻食物。

  同时要注意脚部卫生,将生蒜切成小片,放入鞋内一起穿几天,这些蒜头将被皮肤吸收,穿棉制的吸汗袜,让鞋子透气,并且每日更换袜子。

  爱护你的脚

  脚气会出现皮肤开裂,流脓及间歇性的灼热感等症状,这时不要在脚上覆盖任何东西,并使脚部充分地休息,虽然这种发炎本身不具危险性,但若掉以轻心,则可能恶化并导致细菌感染。

  浸泡盐水溶液

  以每47毫升的温水加2茶匙盐的比含例泡制盐水溶液,将脚浸入此混合液中,一次浸5-10分钟,反复地做到情况好转为止。盐水溶液有助于提供一种不适合霉菌生长的环境,并减少流汗过量。

  在患部涂药

  用盐水浸过后,用买来的药膏轻轻地涂在感染所涵盖的部分,每天2-3次,并轻轻地将药擦入。

  注意脚趾甲

  脚趾甲是霉菌喜爱的繁殖地,因此至少每2-3天清理一次脚趾甲,刮趾垢时,记得一定要用牙签或火柴棒等木制品,勿用磨趾甲的金属片。

  正确穿鞋

  鞋应透气、吸汗、否则你就会为霉菌营造一个温暖、潮湿的生存环境。勿连续两天都穿同一双鞋,每双鞋穿过后,至少需24小时,才能彻底风干。而且你可以经常让鞋子晒晒太阳。如果你的脚很容易流汗,则一天应换两次鞋。

  擦干脚趾,在脚趾间撒些粉

  保持足部干燥。洗澡后,小心地将每一个趾间擦干,而且要确定毛巾仅用一次,并没有其他人使用过。沐浴后,先让足部风干5-10分钟,再穿上鞋袜。若要加速风干,可撑开脚趾间,用吹风机吹干。然后撒一些爽身粉。如果怕散得四处都是粉,可将粉先散入一个塑胶袋,再将脚伸入袋内均匀沾满粉。

  勿赤脚在公共场所

  在有些公共场所例如游泳池畔、更衣室、健身房等,虽然许多人赤脚走动,但最好还是穿上拖鞋,以降低霉菌感染的机会。如果你是容易受此感染的人,那些不论到任何潮湿的场所,你都有机会感染,因此应格外提防。

  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防鞋柜传染脚气

  脚气如果家中有人患脚气,被真菌污染的鞋子在阴暗不通风的鞋柜中,很容易使真菌大量繁殖。而且,散落在鞋柜里的皮屑,也带有很多真菌。本来很干净的鞋子,如果放在这样的鞋柜里,就可能沾染上带菌的皮屑和被邻近的“脏鞋”所污染,感染真菌,如果穿了这样的鞋子,就可能患上脚气或灰指甲。

  因此,mansion88 app 提醒说,脚气患者不仅要积极用药物治疗上,平时更要注意清洁鞋袜,还要特别注意的是,鞋柜也要经常通风、晾晒;如果鞋柜不能移动,应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干燥剂,祛除潮气。

  清洁鞋柜的同时,别忘用干抹布把鞋子擦拭干净,并在鞋内塞入一些用香料、茶叶、竹炭做成的除臭包,以消除病菌、异味。

  另外,选择鞋柜时注意,别挑选向里斜放式的,因为这种设计很不利于清洁,而向外斜放式的鞋柜,易拿、易清理。

  鞋柜里存放的鞋,最好以家庭成员,分出不同的鞋区,如男用、女用、儿童用等区域,也可以按常用和不太常用来区分,以避免相互间传染。

  开水煮袜子

  许多旅游回来的朋友脚气的发病率较高,原因主要是公共物品的交叉传染,加上外出劳累,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脚气的发作。外出时要携带专用毛巾和拖鞋,平时注意在阳光下晾晒和清洁消毒。

  透气的鞋和棉袜

  因为皮革类凉鞋透气性不好,尽管不完全密封,但皮革与皮肤接触部位会因为出汗,潮湿而滋生真菌。而一些化纤类丝袜,因为闷气不通风,给真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一旦真菌感染,就会在脚趾间反复出现针头大小的丘疹及疱疹,瘙痒剧烈,抓挠严重还会出现水疱,脱屑甚至糜烂。

  质量好的指甲油

  医生经常接诊到因为涂抹劣质指甲油,而被真菌侵入而引起甲癣的女性朋友。由于劣质指甲油会损伤甲板,如果已经被真菌感染脚气就可能因为让足癣真菌有机可乘,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会引起甲癣,也就是灰指甲。

  改变不良习惯

  夏天淋浴较多,许多朋友仅仅是把脚冲一冲,从来不清洗脚趾缝隙,殊不知脚趾缝隙处易出汗,是真菌生长的理想栖。

  注意事项

  脚气1、要坚持用药,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

  2、不要乱用药。脚气用药最关键的是应分类型进行连贯正规的治疗。有人用肤轻松等皮质类固醉药膏来治疗足癣,结果越治越扩展。有人将阿司匹林片压碎撒在糜烂的足趾问,结果形成一个溃疡,长期疼痛不愈。有很多人在皮肤形成红痒斑块时外用皮炎平软膏是一个误区,皮炎平软膏中有大量的激素成分,而这正好是真菌的营养剂,所以在肯定是癣的情况下搽皮炎平,只会越搽越厉害。

  3、用药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破溃处不能用酊剂,皮肤变厚,裂口该用软膏。破烂出水时应该到医院,由医生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治疗。

  4、足癣发生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急性炎症。就不能按一般足癣治疗,应该先处理继发感染。如有红肿,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咬喃西林液冷温敷可消炎消肿,必要时还要全身投用抗生素,并按照医生嘱咐适当休息 。

  18过敏性皮肤病汗管瘤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汗管瘤

  概述

  汗管瘤(syringoma)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青年女性多见,部分患者有家族史。病损好发于眼睑及颊部以硬韧的小丘疹为主要表现。很少自行消退但不恶变。可不治疗。

  流行病学

  本病常见,多见于青年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分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但半数以上患者在20~30岁时发病成年后停止生长;妊娠、月经前期或服用雌激素时病变可增大肿胀部分有家族史。

  病因

  1.与遗传有关 本病是一种痣样肿瘤有时有家族史。

  2.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发病机制

  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可见许多囊状导管和一些实性表皮细胞索,包埋于纤维基质中。囊状导管壁常衬以两层细胞,大都扁平。内层细胞偶呈空泡状。一些导管的外壁细胞向外凸出弯曲,形如逗号或蝌蚪样。在连续切片中,可见这些囊性导管与表皮内导管的扩张囊相连,但不与下方的大汗腺分泌段相连。

  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 下眼睑及颊部颈侧、胸部也较为常见。亦可见于腰、背四肢及生殖器等处。

  2. 临床症状 呈皮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隆起性斑块,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附有油腻物,呈蜡样光泽,边界清楚,其上无毛发,也可呈疣状或乳头状增生,半球形或扁平丘疹,通常多发,直径一般为数毫米,多数密集而不融合,常对称分布于下眼睑,亦可见于额部、两颊和阴部。病程慢性,很少自行消退,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瘙痒感(图1),发生于女阴者可有剧痒。

  3.此外尚有以下亚型

  (1)透明细胞汗管瘤(clear cell syringoma):常与糖尿病伴发,临床上皮损与汗管瘤相同,年龄、性别及皮损分布亦无差别。两病的差别除组织病理表现外,即常与糖尿病伴发;文献报告60例中,仅1例不伴发糖尿病。亦有报告发疹性皮损者。

  (2) 发疹性汗管瘤(eruptive syringoma):首先由Darier描述本病。本病组织学上与眼睑汗管瘤相同但皮损呈发疹性(图2),对称分布于颈部胸部、腋窝、上臂和脐周。皮损呈光泽性淡攻瑰色丘疹,颇似扁平苔藓和二期梅毒疹。此亚类亦报告与Down综合征伴发,有家族性,亦见于具有透明细胞组织象的糖尿病妇女。本病临床上可与 Gougerot-carteaud网状乳头瘤病混淆。

  (3)其他亚类(other variants):个别病例临床上表现不寻常性的汗管瘤。包括限局于头部引起秃发,呈单侧线状或痣样分布;限局于女阴或阴茎;限局于远端肢体;以及扁平苔藓样和栗丘疹样等型。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本病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取活检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睑黄瘤 常见于上睑近内眦处,为黄色丘疹或斑块,常对称分布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

  2.扁平疣 主要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面部,但下睑非好发部位,除面部外也可见于手背为表面光滑,质硬,粉红、淡黄、浅褐或正常肤色的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无症状,偶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3.疣状痣 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为淡黄色或棕黑色疣状丘疹,表面角化过度,粗糙,多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疣细胞。

  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多发于头皮,皮损为单个乳头瘤状结节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痂。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并不规则地向真皮内陷形成乳头状囊腔。

  5.幼年黑素瘤 皮损为单发的粉红色或红褐色坚实结节,直径1~2cm表面光滑或疣状隆起,外伤后易出血。

  6.硬斑病型基底细胞上皮瘤 皮损为扁平或略凹陷硬化淡黄色斑,光滑,表面有光泽,边缘常不清楚。组织病理完全不同。

  7.毛囊瘤 皮损为多发的小圆形坚实丘疹和小结节,面部多见,向中心性分布,少数为单个发丘疹。

  8.毛发上皮瘤 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9.发疹性汗管瘤 应与丘疹性环状肉芽肿和丘疹性梅毒疹鉴别,前者活检呈渐进性坏死,后者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皮疹可自行消退。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很多小导管其壁由两排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扁平,但内排细胞偶或空泡化。导管腔含无定形物质,有些导管有小的逗点样上皮尾巴,呈蝌蚪状(图3)。此外尚见与导管无联系的嗜碱性上皮细胞束。邻近表皮处,可见囊样导管腔,管腔内充满角蛋白囊壁衬以含透明角质颗粒的细胞。青春发育期的皮损中,真皮内可见大量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皮脂腺,无皮脂腺导管,直接与毛囊漏斗相连,其上方的表皮呈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婴儿及儿童期的皮损内仅有少许或无皮脂腺结构。

  透明细胞汗管瘤中通常的汗管瘤巢与透明毛玻璃样物质围绕小而暗色卵圆形核的细胞巢混合存在。免疫组化分析角蛋白表达证明其为传统性汗管瘤的一种代谢性亚型(表1)。

  治疗

  可不予治疗,影响外观容貌时可采用下列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汗管瘤。

  2.纯中药治疗汗管瘤,效果比较明显。如涵草堂汗管瘤三联疗法。

  3.手术治疗。 可行电解、CO2激光和液氮冷冻等治疗。

  19过敏性皮肤病毛囊炎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毛囊炎

  起因

  毛囊炎产生原因有很多,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除此之外毛发的牵拉、搔抓、皮肤的浸渍、局部蜜封包扎、皮肤受损、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软膏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以及皮肤经常摩擦等刺激,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中医学认为,毛囊炎多由湿热内蕴,外受热邪,熏蒸肺系,蕴结肌肤,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脓毒流窜,相互贯通,发为本病。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外感热毒;或因皮肤不洁,复遭风毒侵袭,风外搏结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之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多因抓搔,皮肤受损,病原菌乘机入侵毛囊,而引起炎症。或与职业,或与某些治疗因素有关。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物质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以及皮肤经常接受磨擦等刺激,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职业中接触矿物油、沥青、煤焦油,治疗中外用皮质激素软膏、焦油类软膏,以及伤口包封治疗等均能引起毛囊炎。

  症状

  (1)自觉痒痛,好发于年轻人,面部皮肤也有散发的毛囊炎。

  (2)粟粒大的丘疹,顶端化脓呈小脓疱、不融合,破后有少量脓血、无脓栓,愈后不留瘢痕。

  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顶端形成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有炎性红晕,中心有毛囊贯穿,丘疹出现较多,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轻度痛感,瘙痒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经过数天,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渐愈。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好转变为慢性毛囊炎。好好于多毛部位,头皮、会阴、腋部、肛周及四肢伸侧。皮疹易继发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疾病之后。

  毛囊炎初发时常为散在性,形状如同米粒大小,呈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周缘有炎性红晕,随后迅速变成脓疱,但不互相融合。脓疱破裂或拔去其中毛发时可排出少量脓液和血浆,但局部炎症逐渐消退后不留 疤痕 。毛囊炎好发于头部,而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由于毛囊炎的发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形式也各异,如生在头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现米粒至指甲大的脱发斑,而且患处不再生发,这通常称为秃发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贯通而融合成片,称为穿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发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头状硬结,称为乳头状毛囊炎或枕部硬结性毛囊炎。

  毛囊炎初发时大都成批出现,每一个损害历时5~7天可以吸收痊愈,然而新的损害不断发生,故病程往往绵延数周至数月,有的甚至更久。症状时轻时重,反复不愈。瘙痒的程度也不一,有时伴有微痛。检查时患处附近淋巴结肿大,病变严重时可伴有发热。

  类型

  毛囊炎按其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根据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又分为以下几种。

  单纯性毛囊炎:属于急性毛囊炎。初起时,毛囊口出现有痒感的红色小丘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抓痒后可形成一个小脓疱,数天后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后逐渐痊愈,愈后无疤痕。好发于儿童头部,成人好发于头皮和腋下等处。

  脓疮性毛囊炎:又叫毛囊性脓疱疮、浅表性毛囊口炎。表现为毛囊口周围发红,出现有小米到绿豆大小的黄色脓疱,中心有毛发穿出,周边发红,有痒感或灼痛感。数天后,脓疱可变干结痂,脱痂后患处留有白色鳞屑。容易发生在四肢及头皮、小腿等处。

  项部硬结性毛囊炎:又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发际疮和项部毛疮等。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尤其是患有痤疮及瘢痕疙瘩体质者容易患本病。病初起时,项部发际处出现红色小丘疹或小脓疱,互相融合,逐渐发展成瘢痕疙瘩性硬结,有圆形、卵形和不规则形。一般发于项后毛发部位,患处头发稀少或完全脱落,病程缓慢,常可数年不愈。

  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又称头项部穿掘性蜂窝组织炎,多发于青年男性。初起时头皮部、尤其是后头部可发生黑头粉刺状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尔后,逐渐增大变深,成为黄豆大,甚至桃核大的炎性结节,大多数可变成有波动的脓肿,破溃后成为数个瘘孔,有脓汁流出。病程较长,持续不断,有的连续数年,有的可拖延10 年以上。

  脱发性毛囊炎:又叫羊胡子疮,是发生在男性胡须部位的毛囊炎,唇周及颏部多见。初起时可出现肿胀性红斑、毛囊性丘疹或脓疱,病损处的中央有胡须贯穿。脓疱破后,经干燥结痂,痂脱后痊愈,但可反复出现新疱,病损还可在眉毛、睫毛、阴毛和腋毛等处造成危害。

  鉴别诊断

  脓疱疮

  本病应与寻常性痤疮鉴别,后者见于青春期,惯发于颜面、上胸背部,有黑头损害。

  囊性脓疱疮它的症状多为为毛囊性红色丘疹,而且在顶端常有红晕,脓疱,而且像丘疹一般群集分布,特别是在中心部丘疹消退后会有少量色素,鳞屑沉着,并且在边缘又有新起的丘疹,可能还会逐渐向四周扩大。而且毛囊性脓疱疮比较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毛囊性脓疱疮比较容易发于面部,特别是像颏部、额头、脸颊胸部、腰部、肩部、上肢伸侧、背部这些地方。

  疖

  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深部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的化脓性炎症,故炎症浸润深而大,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中央有脓栓,易于鉴别。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皮损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底浸润明显,以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坚硬结节,伴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后有脓血和坏死组织排出,以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

  痈

  表面有多个蜂窝状脓栓,局部红肿更为明显,疼痛剧烈,全身症状明显有助于鉴别。系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好发于颈、背、臀和大腿等处。皮损初起为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迅速向四周及皮肤深部蔓延,继而化脓、中心软化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头即脓栓,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带有脓性基底的深在性溃疡,外观如蜂窝状。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中毒症状,亦可并发败血症。

  痱疮

  亦称假性疖病,是汗腺化脓感染所致,常与红痱同时存在。好发于小儿头皮等处,似疖肿,但无脓栓,浸润较局限,且局部疼痛与周围炎症不如疖明显。

  中医治疗

  毛囊清疮贴:由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党参、当归、紫花地丁、野菊花、黄岑、栀子、黄连、茯苓、天花粉、白花蛇舌草、赤芍、白芷、黄芪、麦门冬、牡丹皮、皂角刺、生地黄、生甘草、生姜、老蒜、葱白等二十余味中药材组成。地道药材、合理组方,又循正宗执法熬制之特点,方可保障其传统黑膏药治疗毛囊炎之神效。

  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若患者体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盛表现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金薏汤;若患者素体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表现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

  外治法: ⑴草药外敷:新鲜的公英、地丁、芙蓉花叶、马齿苋、金不换等选1~2种,捣泥外敷患处,每日1~2次

  ⑵二味拔毒膏:黄连膏或如意金黄散蜂蜜调膏外敷每日1~2次。

  西医治疗

  内治法 :⑴可口服四环素、麦迪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同时给予维生素B类药物。若反复发作者可肌注胎盘球蛋白,3周内注射2次。

  ⑵免疫疗法:对反复发作的慢性毛囊炎患者可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菌苗注射治疗。

  外治法:以消炎杀菌、干燥为原则,酌情选用以下方药:10%硫磺炉甘石洗剂10%鱼石脂酒精、复方新霉素软膏、5%白降汞软膏氯霉素亚砜剂外搽。

  物理疗法:除急性炎症期外可采用紫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药敏试验

  全身疗法:在皮损广泛而有明显脓头时,应给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有条件可送脓液培养,并作药敏试验,这样对选择更有效的药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疫疗法:慢性反复发作的患者,可用疖病菌苗注射,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开始剂量为0.5毫升,第二次为1毫升,第三次为1.5毫升,以后每次为2毫升。一般注射后无不良反应,如有发热等不适,不要再增加剂量,必要时可减量或停用。

  局部疗法:皮损发作时局部忌用水洗,避免搔抓,皮损部位应将毛发剪短,局部可搽杀菌、止痒的药物如发水等。伴有渗液的患者可用0.1%利凡诺溶液湿敷,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炎症缓解后可以用2%氯霉素乳剂、0.5%新霉素软膏以及3%碘酊外搽

  20过敏性皮肤病扁平疣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扁平疣

  西医解析

  扁平疣乃是人类乳头病毒引起的人体表皮赘生物。这是一种DNA病毒,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宿主细胞是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病毒存在于棘层细胞中,并可促使细胞增生活跃形成疣状损害。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污染器物感染损伤皮肤而间接传染。另外,外伤也是引起传染的重要因素,还有自身抓挠皮肤,会导致自身接种感染。

  中医解析

  中医认为,扁平疣是多由肌肤腠理不密,风热邪毒侵入体内,或体内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气血不和,热毒外发郁积皮肤而发病。苗岭消疣膏除能有效祛除扁平疣所导致的种种病症外,还能以其独有苗药成分调理气血、理顺经脉,提升机体免疫力,防止风邪入侵,从而有效抵御扁平疣再次复发。

  传染症状

  手部扁平疣

  扁平疣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但是也可通过污染物,如针、刷子、毛巾等间接传染.另外,外伤也是引起传染的重要因素,平时经常可见到扁平疣沿着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索状,这就是外伤可比价格引起传染的一个例子,此外,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也比正常人容易传染到扁平疣.扁平疣的症状扁平疣的症状:扁平疣的好发部位为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皮疹特点为正常皮色,淡红色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米粒大到绿豆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皮疹数目较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由于搔抓后的自体接种现象――皮疹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发生于面部及手背的扁平赘生物。多见于青年人,尤以青春期前后的少女为多,故又叫青年扁平疣。好发于面部和手背,也可发于四肢和躯干。可自行消失,也可复发,愈后不留瘢痕。

  扁平疣治疗以中医膏外涂为首选,并且这种制剂目前是世界上已知的对人类乳头瘤病毒杀灭力最好的物质。

  扁平疣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表和内动肝火所致,皮肤损害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如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多呈淡红、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很多,散在分布或簇聚成群。有的互相融合;有时因搔抓,新的皮疹沿着皮肤受伤处发生,形成一串;有时皮疹可自行消失,但不久又可复发。一般无自觉症状,只有在成批发皮疹时,偶有瘙痒感。

  诊断鉴别

  扁瘊的症状主要为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型状的丘疹,从针头大小逐渐长大黄豆大小,可以呈红色或褐色皮肤,有事皮肤也可不变色,数量很多,可分散分布,也可聚集分布,可相互融合成片。如何以上特征即可诊断为扁平疣。

  在实验室环境中,可以做病毒检测。

  1.医技检查

  1.1、病毒诊断靠病毒分离、直接镜检和血清学抗体测定。

  1.2、根据核酸的化学成分,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引起皮肤病的主要是DNA病毒中的乳头瘤空泡病毒组和疱疹病毒组。

  2.诊断依据

  2.1、好发于青少年面部和手背。

  2.2、皮损为针头至绿豆大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质硬,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

  2.3、为多发性,可沿抓痕发生丘疹,排列成线条状(称同形反应),有痒感。

  3.容易误诊的疾病

  3.1、瘊子:在医学上称为寻常疣,疣体较大既可以发于身体部位头面也可发于四肢。

  3.2、汗管瘤:主要发生于眼睑为扁平状或半球状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光滑质较硬。

  治疗

  (1)采用西药治疗。调查显示,含水杨酸的药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几乎没有证据表面冷冻疗法比水杨酸具有更好的疗效。

  (2) 口服中药。由于从口服到内脏吸收到达皮肤,药力损耗大,这种口服中药运用扶正祛邪的原理,不是直接杀灭病毒,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要长期连续服用几十天,一般人很难坚持。 常用药物中成药五妙水仙膏或中药汤剂有马齿苋、大青叶、败酱草、紫草、薏苡仁、桑叶、杭菊花等。外治用板蓝根30克或苦参片30克,煎汤洗涤,每日2~3次;或用马齿苋30克,苍术、蜂房、白芷、细辛各9克,蛇床子12克,苦参、陈皮各15克,煎汤乘热洗患处,每日3~5次。每日煮粥时,加入薏苡仁30克同煮,坚持1~3月,扁平疣可自行脱落。

  面部扁平疣用香附60克,山豆根60克,板蓝根70克,木贼骨50克。熬成汤药洗,每天三次,薏米仁500克熬汤,每天10克口服。再配病毒灵,每天三次,一次2粒。

  (3) 注射激素转移因子。西医治疗扁平疣主要注射转移因子等激素来提高人体免役功能。由于这一种间接性治疗不是直接能杀灭扁平疣病毒,所以治愈率也很低,特别是对一些年龄偏高的人。

  (4) 采用激光铲除的方法。由于扁平疣病毒是在表皮下面,激光只能铲除表面扁平疣颗粒,而皮下病毒没有铲除,所以不可能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即使当时铲除了,往往过了几个月扁平疣还会重新发出来。

  外用方药

  山豆根、香附、板蓝根、木贼草各30克,煎水擦洗患处,至皮肤发红,每天洗3~5次,连洗7天。

  危害

  一、传染.扁平疣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染家人和朋友,因此,容易在亲人间导致隔阂.

  二、有碍观瞻、伤"面子".因扁平疣专在暴露部位发病,尤其爱出现在面部,且皮损有碍观瞻,很伤"面子".

  三、癌变.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凡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疾病均可导致癌变,其中,以"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癌变率最高,"尖锐湿疣"次之,"扁平疣"癌变率排第三.

  预防

  扁平疣的预防应以两大方式为主:

  1、避免接触人类乳头瘤病毒,杀灭已存在的人类乳头瘤病毒。

  2、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杀灭乳头瘤病毒可以通过中药外涂的方式,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建议首先调理肠胃,因为人体的99%以上的营养都是在肠胃中吸收的,肠胃好了机体营养供给不出问题,免疫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保健护理

  1.忌酒!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2.经常做水果面贴对治疗扁平疣很有好处,可以减少色素沉着,对皮肤的美观是很有好处的!

  3.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

  4.保持愉快的心情,对扁平疣的治疗很有好处!心情焦虑的患者由于可以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因此治愈的难度要比心理乐观者大10倍以上!

  5.皮肤功能锻炼:其实很简单,用冷水、温水交替洗脸。冷水温度一般以15度左右为宜,温水温度一般以45度为宜。

  6.紫外线、电离辐射,坚决远离!

  7.扁平疣患者在吃烧烤时不要吃直接与炭火接触的食物,其含有的致癌物比电烤和加铁板烧烤的要多。

  8.少吃动物油和肥肉。

  9.扁平疣患者不要酗酒,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更容易吸收乙醛。

  10.扁平疣患者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尤其是霉变的花生以及没有腌制好的酸菜。

  11.、腌制食品容易微生物污染,会伤肝。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谷类食物。

  扁平疣在生活当中是个常见的皮肤疾病了、因为它是具有病毒性的传染皮肤疾病,所以不仅需要规范的治疗,做好日常的保健也是非常关键的。

  民间验方还有用残酷的烧灼法治疗扁平疣的,无一例外会引起疤痕,故强烈建议废除此治疗方案!

  扁平疣慎用“疣体自身埋植术”,因为此疗法虽然对部分扁平疣患者有一定疗效,但更多的是发生“同型反应”,导致毁容恶果!亦有可能诱发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扁平疣是由于“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好发于面部及手背部,是美丽的天敌,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容易导致毁容。

  面部的扁平疣,原则上不做冷冻治疗,手部的扁平疣是否考虑冷冻治疗,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慎之又慎地选择。

  饮食注意

  扁平疣的食物禁忌

  扁平疣、寻常疣大部分有皮疹,皮疹是“发”出来的,而有些食物又是“发物”-含有异种蛋白质。当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被人体吸收后,便会引起过敏反应,损害皮肤。因而在扁平疣发病期间或疾病治愈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限制或禁食鱼、虾、蟹、螺蛳等海腥河腥 “发物”,以及葱、蒜、辣椒、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扁平疣的饮食原则

  1.扁平疣患者不要酗酒,且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更容易吸收乙醛。

  2.扁平疣患者在吃烧烤时不要吃直接与炭火接触的食物,其含有的致癌物比电烤和加铁板烧烤的要多。

  3.少吃动物油和肥肉,均衡饮食,以主食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

  4.腌制食品容易微生物污染,会伤肝。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谷类食物。

  5.扁平疣患者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尤其是霉变的花生以及没有腌制好的酸菜。

  21过敏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皮肤瘙痒

  概述

  以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冬夏季多见。瘙痒可见于身体某一部位,也有全身瘙痒者,以夜间为甚。情绪、温度的变化及饮酒后可使病情加重。由于长期反复剧烈抓搔,常出现抓痕、血痂、湿疹样变、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疮、疖等继发性病变。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称此病为“风瘙痒”,认为乃外受风邪,“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所致。元代朱丹溪指出:“痒证不一”,有血虚、脾虚、风邪外袭以及“食动风物致之”之分,已知一部分皮肤瘙痒与某些饮食物有关。

  病因

  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外受风湿热邪,客于肌肤;五志过极,灼伤阴液,化热生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湿热内聚,或阴血不足,或瘀血阻滞,无以濡养皮毛,皆可病及血络,发为瘙痒。

  内因

  精神紧张:过度紧张、兴奋、忧郁、疲劳、焦虑、急躁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皆可能是神经性皮炎的诱因。

  皮肤瘙痒

  皮肤温度升高:皮肤温度的升高或皮脂腺分泌减少,以及细胞内成分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皮肤瘙痒。

  皮肤搔痒病: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局限性常见的是外阴、肛周部位的皮肤瘙痒,还有头皮的瘙痒。全身性可分为老年性,季节性等,比如到了冬天,冬季瘙痒症较为常见。

  外因

  气候变化:除潮湿天气外,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人体皮肤也变得干涩粗糙,甚至表皮脱落,也容易使皮内神经末梢受刺激而发痒。

  蚊虫叮咬:蚊虫叮咬可导致虫咬性皮炎,产生瘙痒的症状。

  食物过敏:一些食物如海鲜、牛羊肉等容易成为致敏源,从而导致皮肤瘙痒。

  中药验方

  外搽验方

  验方一:

  【成 分】芦荟、荷叶、金银花等纯草本成分。

  【名 称】芦荟消炎霜

  【主 治】适用于晒伤、轻度烫伤、擦伤、蚊虫叮咬发炎等皮肤问题的调理养护。

  验方二:

  【成 分】薄荷、冰片、龙骨、煅田螺、百部、七星剑、金银花、铁冬青、樟脑、黄连、黄柏、地肤子、苦参、蛇床子、麝香、草苯、蝉蜕、等三十多种名贵中草药。

  【名 称】神农草本霜

  【主 治】各种皮炎、皮肤瘙痒、皮肤癣。

  外洗验方

  一、生大黄、苍术各100克,赤芍、荆芥各50克,煎水洗患处,每晚洗1次。

  二、艾叶90克,花椒、雄黄各6克,防风30克,加水煎沸15分钟,趁热熏患处,待水温适宜时洗患处,每日2次。

  三、生地、何首乌各15克,艾叶90克,防风30克,加水煎沸1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次。

  四、苍术、生地黄各100克,荆芥、赤芍各50克,水煎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或将药液浓缩,再加老醋适量,外搽患处,每天1次。

  五、米泔水(浸泡生米后的水)1000毫升,食盐100克,倒入米泔水中,置铁锅内煮沸5~10分钟,然后将水倒入盆中,用消毒毛巾蘸水搽洗患处,早晚各1次。

  内服验方

  一、生地、何首乌各15克,当归、槐花各10克,胡麻仁5克,丹参12克,全蝎、蝉蜕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当归、生地各15克,赤芍、川芎各12克,防风、荆芥、蒺藜、何首乌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

  中药治疗方法

  (1)内服:防风和蝉蜕具有疏风、清热、止痒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再配伍天葵子、土茯苓、白鲜皮等药物,以增强清热、除湿、解毒的作用。含有这些成分的同仁堂皮肤病血毒丸,是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2)外敷:将中成药皮肤病血毒丸捣开、外敷,主要可以起到凉血、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无渗出的湿疹。

  (3)湿敷:取马齿苋煎煮20分钟,用时取药水湿敷患部,每日2-3次,主要用于急性渗出性湿疹。

  (4)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绿源霜治疗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治愈之功效。

  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归纳以下:

  1、胆酸浓度过高:胆酸在血中的浓度增高时,会沉积于皮肤,导致严重的皮肤瘙痒。因此,当皮肤发痒又发黄时,应到医院检查一下肝和胆,看是否患有胆结石。

  2、血中钙、磷过高: 血中的钙、磷浓度过高也会出现皮肤发痒。如果此时皮肤较干燥,并同时伴尿频、尿急、腰痛,甚至小便如水样,或尿少等情况,就要想到肾脏病的可能。慢性肾炎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因血液中尿毒素及蛋白衍生物增高,常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

  3、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由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增高,导致皮肤发痒,尤以睡觉后瘙痒更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身体防御病菌的能力降低,易受细菌和真菌感染,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大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常发生阵发性瘙痒;脑瘤患者当病变浸润到脑室底部时,也常引起剧烈而持久的瘙痒,且这种瘙痒仅限于鼻孔部位。

  5、某些淋巴系统肿瘤 如荤样肉芽肿、何杰金氏病等或骨髓增生疾患者,常伴有全身性瘙痒。

  6、饮食方面的因素:饮酒、抽烟、喝浓茶、咖啡、食虾蟹、海鲜、辛辣食物等常为诱因。瘙痒发作常难遏止,必须强力搔抓,有时甚至借助器械搔抓,直至皮破血流,感觉疼痛,才肯住手。重者可寝食不安,极为痛苦。瘙痒平息后则又毫无感觉。

  7、体内寄生虫感染:常常是局限性瘙痒,临床表现以肛门周围,外阴部瘙痒为主。瘙痒发作常有定时,如:脱衣后、入睡前。

  8、老年人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皮脂腺、汗腺等萎缩,含水量下降,皮下脂肪也变薄,皮肤因而干燥无华,血液循环差,皮肤的适应能力下降,受到不良刺激,便发生瘙痒。

  9、其它原因:除以上原因,如:变态反应、神经精神机能障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胆道疾病、肾炎、肿瘤都可以引起皮肤瘙痒症。

  辨治

  瘙痒皆属风的病变,但有虚实之分,实证有风热、湿热挟风、瘀血、血热、血燥之异,虚证有血虚、气血两虚的不同,宜细审证候、辨证论治。常见以下证型:

  1、风热。瘙痒常突然发作,走窜不定,心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常用消风散加减。

  2、湿热挟风。皮肤瘙痒、搔后渗水、糜烂结痂。多与饮食辛辣厚味及海鲜有关,舌质红、舌苔厚腻、脉浮滑。治宜清热利湿,兼以祛风,常用龙胆泻肝汤加荆芥、防风、蝉衣、苡仁,大便秘结者加防风通圣丸。

  3、血热。皮肤奇痒,抓破出血,伴见心烦、身热、口干苦、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常用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

  4、血燥。痒甚,皮肤干燥、舌红、脉细数。治宜养血润燥,常用养血润肤饮。

  5、血虚。起病缓慢,皮肤干燥、瘙痒,伴见面色萎黄及眼下睑色淡,或见心悸、失眠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多见于老年患者,其病程较长,治宜养血熄风。常用当归饮子。伴见乏力短气者为气血两虚,可用八珍汤加味。

  6、血瘀。皮肤瘙痒干燥,夜甚于昼,伴见舌黯或舌、指甲有瘀斑等瘀血见证,且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者。治宜活血化瘀,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另有一种冬令皮肤瘙痒症,每值冬季即发作瘙痒,夜甚,至天气转暖即往往不治而愈。多由冬令严寒,皮肤干燥、腠理闭塞,复因风邪客于肌肤,不能外达所致。治宜祛风养血,常用止痒熄风汤。

  引发瘙痒的因素

  皮肤瘙痒状况

  1、真菌或细菌感染:这是皮肤瘙痒最多、最直接的发生原因。

  2、过敏反应:因食物、药物、虫毒或其他物质过敏,如花粉过敏或接触过敏原,多发于过敏体质者。

  3、胆酸浓度过高:胆酸在血中的浓度增高时,会沉积于皮肤,导致严重的皮肤瘙痒。因此,当皮肤发痒又发黄时,应到医院检查一下肝和胆,看是否患有胆结石。血中钙、磷过高血中的钙、磷浓度过高也会出现皮肤发痒。如果此时皮肤较干燥,并同时伴尿频、尿急、腰痛,甚至小便如水样,或尿少等情况,就要想到肾脏病的可能。慢性肾炎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因血液中尿毒素及蛋白衍生物增高,常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

  4、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由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增高,导致皮肤发痒,尤其睡觉后瘙痒更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身体防御病菌的能力降低,易受细菌和真菌感染,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大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常发生阵发性瘙痒;脑瘤患者当病变浸润到脑室底部时,也常引起剧烈而持久的瘙痒,且这种瘙痒仅限于鼻孔部位。某些淋巴系统肿瘤如荤样肉芽肿何杰金氏病等或骨髓增生疾患者,常伴有全身性瘙痒。因此,当皮肤瘙痒并伴有其他症状时,决不能等闲视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好到医院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主要症状

  1.全身性原发者,最初仅局限于一处,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局限性者,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肛门、阴囊及女阴等处多见。

  2.无原发性皮炎,由于搔抓可引起皮肤上出现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着、湿疹样变及苔藓变样。

  3.阵发性剧烈瘙痒,瘙痒发作常有定时的特点。此外,尚有烧灼、虫爬及蚁行等感觉。

  4.感情冲动、环境温度变化及衣服摩擦等刺激,都可引起瘙痒发作或加重。瘙痒通常是由于皮肤疾病所引起。但有些瘙痒按皮肤病治疗,却久治不愈。即使暂时缓解,过不久又复发。所以,对那久治不愈、顽固广泛的瘙痒,应考虑是由内脏和全身性疾病所引起。

  皮肤瘙痒的严重情况

  1、肝胆系统疾病肝胆病的瘙痒症状出现较早,往往在冬季加重。患肝病的怀孕妇女和口服避孕药的患肝病者,瘙痒发生率更高。

  2、糖尿病 一些隐性糖尿病患者,常常因瘙痒去作体检才发现糖尿病。

  3、造血系统疾病 其特点是全身性或局部性瘙痒。温水浴时瘙痒加剧,伴颜面潮红,缺铁性贫血患者有时也伴有瘙痒,一经纠正了贫血。瘙痒便消失。

  4、慢性肾功能不全瘙痒在夏季加重,多在病情晚期出现。接受血液透析者,瘙痒发生率更高。

  5、恶性肿瘤

  某些肿瘤与皮肤瘙痒有密切关系。当脑肿瘤病变侵及第四脑室底部时,常引起剧烈、持久的瘙痒,尤以鼻孔瘙痒为剧烈。何杰金氏病患者,腿部可发生持久的瘙痒。内脏的癌症,如胃癌、肠癌、肝癌及卵巢癌、前列腺癌均可发生顽固性瘙痒。癌肿切除了,瘙痒即消失;当肿瘤复发前瘙痒又会出现。可以说瘙痒的出现也是肿瘤复发的信号。

  6、皮肤瘙痒是霍奇金病较特异的表现。可有局部或全身瘙痒之异,局灶性瘙痒发生于病变部淋巴引流的区域,全身瘙痒大多发生于纵隔或腹部有病变的病例。淋巴瘤有皮肤累及者,是淋巴癌进入晚期并有血行播散的提示。[2]

  误区

  1.用手挠:用手抓挠皮肤瘙痒处,不仅不会缓解症状,还会造成皮肤瘙痒症状加重,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感染。

  2.热水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李恒进主任指出,热水烫皮肤,并不能止痒,反而会加重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3. 不用药:湿疹等疾病引起的瘙痒,一定要适当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适当的口服同仁堂皮肤病血毒丸等药物,才能有效的控制瘙痒的症状。中药中的防风、荆芥、蝉蜕等药物可以起到祛风解表的作用,39味药共同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达到解毒消肿,止痒祛湿的目的,调节机体的功能,清除体内的毒素,达到“外病内治”的目的。

  4.求速效:很多人希望找到快速止痒的方法,mansion88 app 介绍说目前不存在根本的止痒方法,任何方法都只是控制瘙痒的症状。

  中药治疗方法

  (1)内服:防风和蝉蜕具有疏风、清热、止痒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再配伍天葵子、土茯苓、白鲜皮等药物,以增强清热、除湿、解毒的作用。含有这些成分的同仁堂皮肤病血毒丸,是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2)外敷:将中成药皮肤病血毒丸捣开、外敷,主要可以起到凉血、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无渗出的湿疹。

  (3)湿敷:取马齿苋煎煮20分钟,用时取药水湿敷患部,每日2-3次,主要用于急性渗出性湿疹。

  食疗

  桑葚芝麻膏

  配方:黑桑葚100g,黑芝麻100g,黄精50g,麦冬50g,生地50g,蜂蜜3000g。

  制作:将黄精、生地、麦冬同入沙锅,加适量水煎煮,每30分钟取药汁1次,再加水再煎煮,反复3次,药汁合并备用。将药汁与桑葚、芝麻同入沙锅,武火烧沸,文火前煮至黏稠时,放入蜂蜜搅拌均匀,稍煎沸即可,待冷却后,贮瓶备用。

  用法:每次10~20g,沸水冲服,早、晚各饮1次。

  功效:养血益肝,滋阴润燥,祛风止痒。

  应用: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

  宜忌:患糖尿病者不宜食用;服膏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杜仲酒

  配方:杜仲60g,优质白酒300ml。

  制作:将杜仲故入纱布袋内扎口,再放置度优质白酒容器内浸泡,密封瓶口,7天后弃药袋,取汤,贮瓶备用。放置阴暗处存放。

  用法:每次3~10ml,早、晚各饮1次。

  功效:除下焦寒湿,养肝益肾。

  应用:适用于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等症。

  宜忌:急性皮肤病患者及血压显著偏低者忌钦或慎饮。

  八宝肉皮粥

  用胡萝卜100克、白芨10克、枸杞子20克、海参20克、肉皮100克、粳米100克,煮成粥。每日服2次,中午、晚上各1次。

  熟地当归粥

  用熟地黄30克,当归20克,粳米40克,加陈皮末少许煮粥,每日服2次,中午、晚上各1次

  鸡血藤膏

  将500克鸡血藤放入水中煎3—4分钟,过滤取汁,用微火浓缩药汁,再加500克冰糖,制成稠膏即可。

  22过敏性皮肤病水痘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水痘

  基本概念

  定义

  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病毒VZV)属疱疹病毒,为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直径为150~200nm为有包膜的正20面体。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很弱,能被乙醚灭活。该病毒在感染的细胞核内增殖,且仅对人有传染性,存在于患者疱疹的疱浆血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传染性强,接种于人胚羊膜等组织培养可产生特异性细胞病变,在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形成。病毒糖蛋白共分5类(gpⅠgpⅡ、gpⅢ、gpⅣ和gpⅤ),其中gpⅠ、gpⅡ和gpⅢ抗体具有中和病毒作用。近年对其血清型亚型及其糖蛋白 Ⅰ、Ⅱ、Ⅲ抗体有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免疫作用。

  发病机理

  病毒先在鼻咽部繁殖然后侵入血液,可能在单核吞噬细胞中复制,并向全身扩散,故病毒血症是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发疹的基础。病变主要在皮肤的棘状细胞层,呈退行性变性及细胞内水肿形成囊状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囊状细胞或多核巨细胞裂解及组织液渗入后即形成疱疹。真皮有毛细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粘膜病变与皮疹类似但疱疹常破裂形成小溃疡。此外,在个别死亡病例尸检中发现许多脏器如食管、肝、胰肾盂、输尿管、膀胱肾上腺等有小灶和结节状实变区,伴多个出血灶,镜下见肺间质的渗出液主要为红细胞纤维素及含嗜酸性小体的多核巨细胞。水痘脑炎与麻疹脑炎和其他感染后脑炎相似,表现为血管周围的脱髓鞘改变

  病原学

  水痘的病原是人类疱疹病毒第三型,属疱疹病毒科,为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直径为150~200nm,为有包膜的三维对称20面体。病毒糖蛋白至少有8种,包括gE,gB,gH,gI,gC,gL,gK及gM,主要存在于病毒包膜和感染细胞的胞膜中,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有密切关系。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生活力很弱,能被乙醚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传染性很强。在集体小儿机构中易感者接触后80%~90%发病。

  (三)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见。孕妇患水痘时可感染胎儿,形成胎儿水痘综合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的患者感染本病后病情严重可致死。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较多见。水痘在易感人群中的播散主要取决于气候、人口密度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

  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症状

  典型水痘

  皮疹出现前24小时可呈现前驱症状如低热、不适、厌食等亦可见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前驱疹,但很快消失。幼儿常无前驱期皮疹特点

  ①分批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型泪滴状小水疱,周围有红晕,无脐眼经24小时,水疱内容物变为浑浊,水疱易破溃疱疹持续3~4天,然后从中心开始干缩,迅速结痂在疾病高峰期可见到丘疹、新旧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

  ②皮疹分布呈向心性,集中在皮肤受压或易受刺激处开始为躯干,以后至面部、头皮四肢远端较少,瘙痒感重;

  ③粘膜皮疹可出现在口腔、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浅溃疡。

  重症水痘

  多发生在恶性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病儿出疹1周后体温仍可高达40~41℃;皮损常呈离心性分布,四肢多,水疱疹有脐眼偶为出血性,在第1周末可发生暴发性紫癜,伴有坏疽。

  先天性水痘

  孕妇患水痘时可累及胎儿在妊娠早期感染,可致多发性先天性畸形,如:肢体萎缩皮肤斑痕、皮层萎缩、头小畸形:自主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括约肌控制困难肠梗阻或Horner综合征;眼异常包括白内障、小眼球、脉络膜视网膜炎病儿常在1岁内死亡,存活者留有严重神经系统伤残。

  潜伏期14~16日:

  (1)前驱期: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偶可出现前驱疹。

  (2)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5.口腔、外阴、眼结合膜等处粘膜可发生浅表疱疹,易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有疼痛。

  此外临床水痘的症状有:

  1、患儿出现轻度发烧或者头痛。

  2、皮疹主要出现在躯干,呈一串斑点状,很快转为发痒的水泡。几天后水泡干燥结痂。

  3、有时由于口腔内部出现水泡,如果转为溃疡,所以孩子会在饮食时有疼痛的感觉。

  4、水痘有时会伴有严重的咳嗽。

  如果孩子年龄很小或孩子的免疫力低下,出现咳嗽、癫痫、呼吸加快、嗜睡等症状,或斑点开始出脓,斑点周围发红,应速去医院就诊。

  并发症

  水痘病毒性肺炎 在水痘发疹后的第2~3天,一些体弱的孩子或有免疫缺陷者常会并发病毒性肺炎,症状与细菌性肺炎大体相似,可以咳嗽、胸痛、高热、呼吸困难,甚至咳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这种肺炎的主要特点是随水痘皮疹的消退,肺部症状也逐渐好转。而细菌引起的继发性肺炎是在水痘结痂的后期出现。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引起的,常在出疹高峰期发病,主要症状是头痛、发热、呕吐、失语、昏迷等。虽然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患水痘后并发脑炎,但死亡率较高,应特别警惕。

  出血性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血液系统后,引起血液成分和机能改变,导致凝血机能下降。最明显的就是水痘变成血痘,本来是水珠样的疱疹,变成像石榴籽样的疱疹。除了水痘出血外,还可见鼻腔、胃肠道出血,有的人有血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败血症

  皮肤疱疹破损后,细菌直接侵入疮面引起化脓性炎症,可导致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细菌进入血液可以导致败血症。化脓的疱疹愈合后可留下类似天花瘢痕样的麻点。

  危害胎儿

  孕妇感染水痘~带状疤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造成危害。比如:在妊娠早期的20周内,胎儿各器官处于分化增殖阶段,此时感染水痘病毒,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表现为肢体残缺、智力障碍、皮肤瘢痕、肌肉萎缩等,严重者可造成死胎。如果孕妇在临产前发生水痘,胎儿也可受到感染。孩子生下来后发生水痘,这种孩子体内缺乏抗体,抵抗力较弱,死亡率很高。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毒可在人体内潜伏几十年“不露声色”,一旦条件成熟被激活,又迅速侵犯神经系统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50岁以上者多见。主要症状是发热、沿神经走向发生密集的红色丘疹,然后形成水疱疹。出疹部位有剧烈的刺痛和烧灼感。出疹3~4天后水疱内容物由清变浊,有的疱疹内含有血液,l周左右结痂。最常见的发疹部位是肋部,因此,在民间有的称带状疱疹为“蛇缠腰”或“缠腰龙”。其他部位如面部、上肢、颈部也有发生,但较少见。

  水痘和带状疱疹都属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症,即使不经治疗,过一段时间也会自愈。因此,本病的重点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而不是皮肤上的疱疹。

  目前对这种病毒尚无特效杀灭药物,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药物有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和人白细胞干扰素等。在预防方面,近年来有很大的进展,OKa疫苗注射后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据统计,儿童注射后有90%以上能在2~3年内产生预防效果。

  水痘与Reye综合征常发生于水痘后期,伴呕吐、不安和激惹,进展到脑水肿,脑部的病理改变与高氨有关,由于阿司匹林也被认为与Reye综合征有关,因此国外认为水痘感染时最好禁用阿司匹林退热。心肌炎、肾炎、关节炎、肝炎等均少见。

  传染期

  出疹前2—5天,出疹后的5—6天,患了水痘的病儿一经确诊,应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水痘患者可以吹风。水痘虽然症状较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但它的传染性比较强。发热时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同时嘱咐和管理病儿不要用手抓破疱疹,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疱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可缝制一副毛边向外的手套,戴在病儿手上。如果疱疹破了,可涂1%的紫药水,如有化脓可涂抗生素软膏。

  病儿的被褥要勤晒,衣服要清洁宽大,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而造成过热引起疹子发痒。个别水痘病儿可合并发生肺炎、脑炎。如发现病儿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水痘出得越多越好,因而一味地给孩子吃促进发疹的药,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全身水痘密集,使病情加重,孩子会感到奇痒难忍,烦躁不安,甚至用手去抓,轻者会留下疤痕,重者可能造成细菌由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败血症。

  另外,正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其他疾病的孩子和患有湿疹或其他皮肤病比较重的孩子,以及伤口面积较大的外科病儿,更应千方百计避免与水痘病儿接触。因为这些病儿如果发生了水痘,病情很严重。

  诊断

  水痘一般病例的临床症状典型诊断多无困难。必要时可选作下列实验室检查:

  ①取新鲜疱疹内液体作电镜检查可见到疱疹病毒颗粒。能快速和天花病毒相鉴别。

  ②在起病3天内取疱疹内液体接种人胚羊膜组织,病毒分离阳性率较高。

  ③血清学检查常用的为补体结合试验。水痘病人于出诊后1~4天血清中即出现补体结合抗体,2~6周达高峰6~12个月后逐渐下降。亦可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④PCR方法检测鼻咽部分泌物VZV DNA为敏感和快速的早期诊断手段。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

  2.疱疹刮片或组织活检,刮取新鲜疱疹基底物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检查多核巨细胞,用酸性染色检查核内包涵体。

  3.病毒分离检查。

  4.血清抗体检测 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测定。

  预防

  水痘患者应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在集体机构中,对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应留验3周(可自接触后第11天起观察)。被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空气、被服和用具,应利用通风、紫外线照射、曝晒、煮沸等方法消毒。

  国外有报道对免疫缺陷孕妇和母亲现患水痘的新生儿可应用水痘特异性免疫球蛋白(VZIG)预防。胎盘球蛋白或水痘痊愈期血清(水痘消失1个月内收集)仅限于体弱者或原有慢性疾病者应用;胎盘球蛋白效果不肯定。

  因一般水痘症状较轻,过去认为不太需要VZV疫苗预防。后来发现白血病患者易死于水痘并发症,因此特为白血病患者使用VZV疫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近年由于并发甲组链球菌感染使水痘患儿的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此美国已于1995年实行凡没有患过水痘的婴儿、儿童、少年和成人必须接受VZV疫苗预防水痘的措施。

  治疗

  水痘

  主要是对症处理患者应隔离。一般不需用药,加强护理即可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体温高者可投以退热剂,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修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疱。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皮肤瘙痒较著者,可给服抗组织胺药物疱疹破裂者,可涂以1%龙胆紫,有继发感染者可局部应用消炎药.

  一般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其他疾病原已服用激素的水痘患者,如情况许可,应尽快减至生理剂量(约先天一般治疗量的1/10~1/5)必要时考虑停用。

  试用阿糖腺苷(Ara-A)或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治疗重症水痘带状疱疹,似有一定效果。也有报告采用干扰素或转移因子治疗者减毒麻疹活疫苗0.3~1ml一次性注射可加速水痘疱疹干痂,防止新的疱疹出现。

  发热较高全身症状较重者,亦可用清热解毒凉血类中药。

  (一)一般处理与对症治。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庖疹破溃感染。皮疹已破溃可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继发感染者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胺药物。并发肺炎、脑炎按肺炎和脑炎治疗 。激素一般禁用,当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时,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

  (二)抗病毒疗法。

  干扰素,10~20万μ/日,连用3~5天 ;其他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也可选用。

  一旦孩子发生继发性感染,医生会给孩子开一些口服抗生素。如果孩子有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医生会给孩子注射免疫球蛋,以加强孩子机体的抵抗力,或者医生会让患儿住院治疗,注射5天左右的抗病毒药物。

  父母可以在家里做些护理工作,比如涂擦炉甘石软膏可以减少患儿的瘙痒,口服抗组胺药物,让孩子在放有碳酸钠的温水中洗浴也会减轻孩子身上瘙痒。使用扑热息痛,让孩子喝水,以降低孩子的体温。为了防止感染,请剪短孩子的指甲,告诫孩子不要搔抓,并避免孩子与会引起严重并发的症孩子接触。

  其他影响

  水痘病儿一般在病后的7—10天痊愈。一次感染后获终身免疫,但终身带有潜伏状态的病毒,其病毒激活可引起带状疱疹。

  食疗治病

  饮食原则

  (1)宜给予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宜饮绿豆汤、银花露、小麦汤、粥、面片、龙须鸡蛋面等。

  (2)忌油腻、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及发物。

  (3)宜多饮开水及饮料。

  食疗方

  疏风清热宜选用下列食疗方:

  胡萝卜芫荽羹:胡萝卜、芫荽各60克、洗净切碎,加水煮烂,加冰糖服,每日1剂,分3次服完。连服一星期,婴儿只服汤汁。

  金银花甘蔗茶:金银花10克,甘蔗汁100毫升。金银花水煎至100毫升,兑入甘蔗汁代茶饮。可频频服之。日1剂,7~10天为1疗程。

  解毒祛湿宜选用以下食疗方:

  苡薏红豆粥:苡薏仁20克,红豆、土茯苓各30克,粳米100克,洗净共煮,粥熟豆烂拌冰糖。每日1剂,分3次服完。适于水痘已出,发热、尿赤、神疲纳差者。

  马齿苋荸荠糊:鲜马齿苋、荸荠粉各30克,冰糖15克,鲜马齿苋洗净捣汁,取汁调荸荠粉,加冰糖,用滚开的水冲熟至糊状。每日1剂。适于水痘已出或将出,发烧、烦燥、便稀溏。

  护理

  药物治疗不是最重要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没有继发皮肤细菌感染等并发症时,不需特殊治疗,常可自然痊愈。适当的中医药治疗有调解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的作用。可口服抗病毒口服液(或银黄口服液),每次l~2支,每日2~3次;或用黄连l0克、丹皮12克、升麻6克、赤芍10克、黄芩12克、当归10克、生地20 克、大青叶6克、紫草6克、生甘草6克,加水煎服。

  对于免疫功能受损或并发水痘肺炎的患儿,抗病毒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应给予无环鸟苷静脉注射或口服,连用5~7天,或加用干扰素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还要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痒镇静剂。

  精心护理少不了

  孩子一旦确诊患了水痘,应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水痘结痂。对于一般的水痘患儿,虽然可以不用药物治疗,但精心护理却是少不了的。护理不当,容易发生脓疱疮等继发细菌感染,致使病情加重,影响愈后。

  即使患儿没有明显不适,也要让患儿多休息,若有发热,更要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和果汁。注意居室一定要通风,患儿的衣服要清洁宽大、柔软舒适,这样不易刮损患儿皮肤,引起细菌感染;但衣被也不宜过多过厚,以免患儿过热出汗。汗液会使皮疹发痒,引起患儿搔挠,导致皮疹破损,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保持患儿双手清洁,剪短其指甲也是很重要的(婴幼儿双手可用纱布包裹或戴手套),以免患儿因瘙痒难耐,抓破皮疹导致化脓感染。如果皮疹已破损,可涂l%的紫药水。一旦发现皮疹化脓,应选择含有抗生素的软膏涂抹,同时最好请医生指导治疗,切忌使用肤轻松、皮炎平等含有皮质激素的软膏,以免造成水痘的复发和散播。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水痘患儿即使发烧,也不要服用阿司匹林退烧,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如发现患儿高热不退、咳嗽,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等,应考虑可能发生肺炎、脑炎等并发症,此时应立即就医,不可有一刻的延误。

  清热饮食更胜药

  患病期间,应忌油腻、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忌吃燥热和滋补性的食物,最好给予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如绿豆汤、银花露、小麦汤、粥、面片、龙须鸡蛋面等。广东人爱煲些汤水以滋润下火,其中紫草、芫荽、马蹄(荸荠)、白茅根、竹蔗、红萝卜是比较适合的汤料(若小孩有气喘、咳嗽等问题,不可用马蹄和红萝卜)。还可煲些金银花甘蔗茶代水喝,以疏风清热。方法是用金银花10克加水煎至100毫升,兑入甘蔗汁100毫升,充分混合,频频服用,每日一剂,7~l0天为一疗程。

  出疹过后,以下几种饮食可加快疾病的痊愈:①膨鱼腮煲粥。②青天葵(也称乌青葵)加瘦肉、少量南杏仁和北杏仁煲汤,以清肺热。③解毒祛湿宜选用苡仁红豆粥,即苡仁20克,红豆、土茯苓各30克,粳米100克,洗净共煮,粥熟豆烂拌冰糖。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完,此粥尤其适合水痘已出,但仍有发热、尿色赤、疲倦、胃口差的患者。

  预防水痘的关键在于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由于水痘患者在出疹前l~2天至出疹后五天都有传染性,可通过飞沫或接触直接感染,也可接触被污染物而间接感染,而且感染后可以不马上发病,因而对接触过水痘患者的孩子最好也隔离观察三周。那些因病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免疫功能受损的孩子,只要接触过水痘患者,应立即注射水痘疫苗,或在72小时内肌注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以起到预防或减轻发病的作用。

  23过敏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

  概述

  神经性皮炎与中医的“牛皮癣”、“摄领疮”等相类似。因风湿蕴肤,经气不畅所致。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性疾病。常用药如王老脂溢康可有效治疗。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为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夏季多发或季节性不明显。

  病理原因

  神经性皮炎为七情所伤,多因心火内生,脾经湿热,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外感风湿热邪,以致阻滞肌肤,血虚生燥,肌肤失荣所致。综合其病因,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

  一、神经精神因素:

  因情志波动,精神过度兴奋、忧郁、紧张、焦虑、恐怖或神经衰弱,造成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肛门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当受到刺激时,皮肤易出现反应,呈苔藓样变化。

  二、刺激因素:

  如过饮醇酒、咖啡等辛热兴奋剂,或服用某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及内裤磨擦、搔抓等局部刺激,均为诱因。

  三、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等,亦为重要诱因。

  发病原因

  现在,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过度紧张、兴奋、忧郁、疲劳、焦虑、急躁)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饮食(饮酒、过食辛辣刺激食品及鱼虾)、局部刺激(如硬质衣领、毛织品、化学物质、汗水浸渍、感染病灶等)等诸多内外因素有关。搔抓及慢性摩擦可能是主要的诱因或加重因素。中医学认为情志内伤、风邪侵扰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症状

  一、本病初发时,仅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因有阵发性剧痒,患者经常搔抓,丘疹逐渐增多,日久则融合成片,肥厚、苔藓样变,表现为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变为暗褐色,干燥、有细碎脱屑。斑片样皮损边界清楚,边缘可有小的扁平丘疹,散在而孤立。皮损斑片的数目不定,可单发或泛发周身,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二、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两侧、颈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三、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搔抓后引致血痕及血痂,严重者可继发毛囊炎及淋巴炎。

  四、本病为慢性经过,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容易复发。

  症状特征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颈、肘、膝及骶尾部出现 红斑、丘疹,融合成片,表面粗糙,纹理加深,对称分布,剧烈骚痒,成年人多见。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与中医的“牛皮癣”、“摄领疮”等相类似。常因风湿蕴肤,经气不畅所致。它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夏季多发或季节性不明显。

  日常养护养护

  1.神经性皮炎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无规律、睡眠不好、月经异常、消化不良、便秘等都可能加重症状,故应注意,在有这方面异常时,积极治疗养护。

  2.心理疏导、辅导,使患者放松心态,克服烦燥易怒,焦虑不安等不良精神因素。如神经衰弱明显者可给予安眠镇静类药物。

  3.尽量避免鱼虾海鲜、牛羊肉、辛辣刺激性食品等,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饮酒。

  4.剪短指甲,防止搔抓致破,继发感染。

  5.内衣应宽松,柔软材质。 神经性皮炎。

  6.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个人卫生,不要用过热水及肥皂等碱性洗涤用品洗擦。

  7.使用润肤产品,止痒兼修护皮肤。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

  8.尽可能避免使用含激素成分的药膏,以免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

  9.避免使用止汗剂,止汗剂所含的活性成分会刺激敏感性的皮肤,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应避免使用止汗剂。

  10.提防干燥的空气:干空气使皮肤炎更加恶化,尤其当冬天室内使用暖气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应该是患者及其家人首先考虑的事项。所以这时你应考虑使用湿气机,而且每一个房间都应该有一个。

  危害

  1、神经性皮炎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和痛苦,已经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剧烈瘙痒,瘙抓不止,常常使人坐卧不安,夜间没办法睡觉,白天没办法正常工作。

  2、由于长时间挠抓,皮肤破损,可引起皮肤炎症加重。病程较长,时好时坏,缠绵不愈,使患者情绪不佳,甚至易躁易怒,更有甚者继发湿疹和毛囊炎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3、长时间发病,不规范用药,治疗不彻底,可逐渐扩大,挠抓都可能影响人们的美观,甚至导致内分泌紊乱,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更有甚者会引起机体功能障碍。

  4、部分患者长时间治疗不彻底,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失去信心,每天垂头丧气、精神不振。可引起精神,神经障碍。反复挠抓、长年不愈会自身播散,形成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吞蚀全身。神经性皮炎有遗传过敏体质倾向。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保肤灵治疗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之功效。中医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风湿热型: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宜清热祛湿、疏风上痒,常选用消风散或疏风清热饮加减。

  二、血虚风燥型:皮损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常伴有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妇女月经量过多,舌质淡,脉沉细。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常选用四物消风饮或止痒合剂加减。

  三、脾虚湿盛型:皮损呈暗灰色,肥厚光滑,伴腹胀纳差、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脉濡缓。治宜健脾除湿,常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四、肝郁化火型:皮疹色红,心烦易始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下,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养血,方用泻肝安神丸或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或用斩痒汤,水煎服。

  西医治疗

  一、抗组织胺药和镇静脉药:可酌情选用扑尔繁、安其敏、息期敏,苯海拉明、异丙嗪、安定等,以安定止痒。

  二、静脉用药:0.25%普鲁卡因注射液10~20ml加维生素C 500mg静脉注射;或用普鲁卡因4~6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成0.1%溶液加维生素C 500~1000mg静滴。亦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

  外治法

  一般治疗

  原则 限制多糖、多脂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搔抓,生活起居规律。

  局部治疗

  主要是去脂、杀菌、消炎和止痒。

  (一)复方硫磺洗剂(库氏洗剂),每晚1次外用,5%硫磺软膏外用;硫化硒香波(希尔生)或硫磺软皂,每周1-2次洗头。

  (二)抗真菌制剂,如2%酮康唑洗剂(商品名采乐)或1%联苯苄唑香波洗发、洗澡,3%克霉唑乳膏,2%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均可选用,但应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

  (三)维生素B6乳膏、护肤乳膏、维生素E乳膏等,可轮换选用,每日1-3次。

  (四)糖皮质激素制剂 在皮疹炎症重、瘙痒明显时,可酌情加用,如1%氢化可的松乳膏或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曲安奈德氯霉素乳膏、0.05%地塞米松软膏等,选择一种,每日1-2次外用。注意面部及皮肤薄嫩部皮损不宜长期应用,以免出现激素局部副作用,如痤疮、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及色素改变等。

  药浴治疗

  药浴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药浴疗法能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孔窍、俞穴等,能迅速直达病所,取得良好疗效,同时由于药浴疗法,可以避免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大循环,从而可以减少对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毒副作用。

  药浴原理是借水的温度、水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作用,对机体发挥治疗效能的。当利用热药液在皮肤或患处熏洗时,由于温热刺激,引起皮肤各处的血管扩张,能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能疏通经络,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药液又能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方剂

  方剂1

  何首乌18克,当归、荆芥各5克,胡麻、苦参、生地各15克,白芍12克 。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0剂。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

  方剂2

  生韭菜、大蒜各30克。

  制用法:共捣成糊状,微热。用力搽患处,每日2-3次,连用1周。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

  方剂3

  鲜丝瓜叶适量。

  制用法:洗净捣烂。搽患处至皮肤发红为度,隔天1次,7次为1疗程。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

  方剂4

  荆芥、防风、生地、当归、蝉蜕、苍术、茯神、石膏、苦参、知母、牛蒡子各10克,木通、甘草各5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心烦失眠、夜间痒甚者,加煅龙骨或牡蛎30克;奇痒难忍者,加僵蚕或乌梢蛇10克 。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

  方剂5

  生半夏、斑蝥、白狼毒各等份。

  制用法:共为细末,用适量的米醋调成糊状。涂抹患处,每天可轻涂1次,涂抹后发疱即止,以防过度损伤。水疱应使用。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

  方剂6

  斑蝥克,硫黄、雄黄、樟脑各10克,乌梅肉5克,地塞米松片1.5毫克,扑尔敏片40毫克,二甲基亚砜10毫升,凡士林适量。

  制用法:先将斑蝥、乌梅肉、雄黄、硫黄、地塞米松、扑尔敏分别研末过100 目筛,共置乳体中充分研磨混合备用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

  方剂7

  苦参50-70克,生地30克,蝉蜕、荆芥、桂枝、丹皮、当归、川芎、甘草各10克,细辛5克,羌活、赤芍各15克,全虫25克,蜈蚣6条。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

  方剂8

  苦参、首乌、当归、白芍各15克,生地20克,玉竹、小胡麻、秦艽各9克,炙甘草3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证。

  方剂9

  苍耳子15-24克,防风9-12克,乌梢蛇、当归、赤芍、白蒺藜各9-15克,丹皮9克,鸡血藤15-30克,生地、地肤子、白鲜皮各18-30克,蝉衣6-8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神经性皮炎。

  方剂10

  泡参、沙参、白芍、红活麻各30克,白术、茯苓、生地、地骨皮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当归、丹皮、钩藤(后下)各12克,黄芪18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

  神经性皮炎 - 民间验方

  方剂1

  组成:白鲜皮、苦参、蛇床子、地肤子各30克。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水煎,趁热熏洗患处。

  方剂2

  组成:樟脑、冰片各等份。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研为细粉,以75%酒精溶解,用棉球蘸药反复涂擦患部,干后再涂1次。完全干燥后用伤湿止痛膏贴于患处,隔3-4日换药1次。

  方剂3

  组成:荆芥、防风、艾叶、蛇床子各6克,苦参12克,川椒15克。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2次。

  方剂4

  组成:斑蝥3克,3%碘酒100毫升。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将斑蝥放入碘酒中浸泡7天,用时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患处,再用上药涂搽,每天3-4次。

  方剂5

  组成:蓖麻子仁15克,冰片1.5克,紫皮蒜21克,葱白7寸,白糖少许。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共捣如泥,涂于患处。

  方剂6

  组成:鲜核桃皮适量。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擦患处,每日2-3次。

  方剂7

  组成:鸡蛋3个,米醋1斤。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鸡蛋置瓶内,加米醋浸没,浸7-10天后取出,去蛋壳,将鸡蛋与米醋搅匀,装入有盖容器中,每天用此液涂擦患处2-3次,坚持一段时间,有良效。

  方剂8

  组成:五倍子、枯矾、炉甘石各6克。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水煎至60毫升,涂擦患处,每日4次。

  使用人群:

  1、银屑病(牛皮癣)。

  2、扁平苔。

  3、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

  4、脂溢性皮炎、湿疹。

  5、手足癣、手足破裂。

  使用方法:

  外用,涂于患处,每日2-3次,经3-4日有显著疗效后改每日一次,直至痊愈。对顽固性皮肤病人治疗时,则每日涂药2次,连涂5日,停药2日在连涂5日,停药2日,如此反复应用,两周为一 个疗程。

  预防方法

  1、避免感情冲动忌用手搔抓或热水烫洗。

  2、不宜穿过硬的内衣以免刺激皮肤。

  3、不抽烟忌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食物和水果。

  4、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熬夜,作息正常。

  治疗必读

  治疗神经性皮炎,当然首先应该解除可能发生的病因。不吃刺激性食物,不能搔抓,忌用热水及肥皂洗擦。局部涂擦神经性皮炎药水,或含有皮质激素的软膏,贴用肤疾灵或特美肤涂膜,皆有效果。严重的病人,局部可用深度X线照射,或用同位素90锶贴敷,皆有效果。如局部有红肿,则需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明显皮肤损害的皮肤病,即是瘙痒症。不过严格地说,它应该属于末梢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病人会感到全身瘙痒,呈陈发性,如虫爬、蚁走或有烧灼感。感情冲动、温度变化、衣物摩擦等,均可诱发瘙痒,或使病情加重。初起时,皮肤上并无任何异常。但搔抓日久,皮肤发红,进而表皮剥脱,产生血痂,皮肤增厚,色素加深。抓破的皮肤还会发炎化脓。当然,并非瘙痒的都是瘙痒症。如老年人皮肤萎缩退化、干燥而易瘙痒,称为老年性瘙痒症。

  分类

  1、局限性神经性皮炎:90%以上好发于颈部,其次为肘、骶、眼睑、腘窝等处,首先感觉局部瘙痒,后出现集簇的粟粒至米粒大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淡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稍具光泽,复盖少量秕糠状鳞屑,进而丘疹互相融合成片,因痒常搔抓刺激皮肤渐增厚,形成苔藓样变,境界清楚,患处皮损周围常见抓痕,血痂。

  2、弥漫性神经性皮炎:皮损表现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但分布广泛,累及头、四肢躯干等处,陈发性剧痒,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病程慢性,易反复发作,由于经常搔抓可继发湿疹样改变或继发感染发生毛囊炎,疖等。

  注意事项

  1、避免感情冲动。忌用手搔抓或热水烫洗。

  2、不宜穿过硬的内衣,以免刺激皮肤。

  3、不抽烟,忌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食物和水果。

  4、神经性皮炎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无规律、睡眠不好、月经异常、消化不良、便秘等都可能加重症状,故应注意。

  5、月经不正常时,应服用调经的药物。

  6、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时应及时治疗。

  7、选择雷托皮康治疗,忌用激素类药物外涂。

  24过敏性皮肤病鹅口疮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鹅口疮

  简介

  鹅口疮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加生地、黄连。脾热导致胃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用益胃汤。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病理

  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特别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首先有粘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经过1-2天,粘膜上出现散在白色斑点,状如凝乳,呈半粘附性略微高起。随后,小点逐渐融合扩大,成为形状不同的斑片。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经过数日,白色斑块的色泽,转为微黄,日久则可变成黄褐。白色斑片与粘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则暴露出血创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有时可出现患儿烦燥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病因

  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乳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在新生儿室中可引起流行。

  母亲

  1.准妈妈产道有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体的皮肤、肠道,以及女性的阴道中,如果准妈妈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阴道炎,那么就要及时治疗。有统计表明,正常新生儿的鹅口疮有99%是出生经过产道时,接触到妈妈阴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宝宝鹅口疮的大事小情2.新妈妈压力过大。当了新妈妈后,总要担心宝宝的照料、喂养等问题,心理、生理上的压力明显增大,再加上自己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即使没有出现生病的状况,过大的压力同样会导致新妈妈抵抗力下降,念珠菌增多或感染几率加大。

  3.口服抗生素,接受化学治疗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鉴别:鹅口疮与奶块的区别

  宝宝吃奶后,口腔内会残留奶液,如果没有及时清洁,会形成奶块,这与鹅口疮有一些相似,对缺乏经验的新手父母来说,区别它们的办法就是:用湿棉签轻轻擦拭,白色块状物消除,是奶块;假如擦除困难,或擦除后会留有红色创口,则表示宝宝患了鹅口疮。

  婴儿

  1.身体抵抗力还不够强大。新生宝宝的口腔黏膜娇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损,都会使病菌有机可乘,侵入宝宝的伤口继发感染。

  2.盲目用药。现代医学证实,婴幼儿患鹅口疮还与长期、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类固醇药物有关,造成婴幼儿体内正常菌群的紊乱。

  卫生习惯

  1.乳头不洁或喂养者的手指伸入宝宝口腔内导致感染。妈妈的内衣、手部的触摸、毛巾等等都会是造成妈妈乳头不洁的根源。而用手指触摸宝宝的口腔,则会将致病菌直接带入宝宝口腔。

  2.带菌的医护人员或卫生条件不达标的育婴室,都有可能造成宝宝感染致病菌。

  3.忽略用品的清洁消毒。玩具、毛巾、奶瓶、奶嘴、尿布等和宝宝时刻亲密接触的物品,如果没有做到及时的清洁和消毒,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源。

  4.忽略宝宝的口腔清洁。宝宝喝完奶后,须做口腔清洁的工作。否则存留在宝宝口腔内的奶汁也会因长时间变质导致病菌滋生。

  症状

  、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擦去斑膜后,在患儿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象乳凝块样的东西,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常见于颊黏膜、上下唇内侧、舌、齿龈、上腭等处;有时波及咽部。初起时,为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边缘不充血,此白膜不易擦掉,如强行剥掉,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并有渗血,黏膜迅速又生成。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鹅口疮患处不痛,不引起流口水,不影响吸奶,没全身症状。有时,患儿会出现不肯吃奶现象。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抱子 。

  检查诊断

  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原因比较单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验,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是实验室诊断依据。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并发症

  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的结果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治疗

  治疗药物鱼肝油

  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饮食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营养供给: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儿俯卧,家长以手掌蘸少许麻油,沿脊柱两侧以小鱼际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热为度。

  4、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钟。

  随证加减

  1、心脾郁热型:口腔粘膜布满白屑,白屑周围红晕较甚,伴心烦口渴,面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常用手法加①清脾经200次,清心经加至500次。②推下七节骨300次。③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钟。

  2、脾虚湿盛型:口腔粘膜布满白屑,周围红晕色淡,伴面色白,身体瘦弱,四肢欠温,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常用手法加①摩中脘5分钟。②补脾经300次,揉板门加至100次。③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④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食疗

  脾胃积热型

  该型临床表现为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腭处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微突起,呈鲜红色,患儿常因病损处疼痛而不能进食。脾胃积热型口疮宜选清热解毒、通便泻火之药膳治疗。

  1、番茄汁:取番茄数个洗净,用沸水浸泡1小时后剥皮,再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取汁含口呐,每日3-4次,每次1小时。

  2、糖渍西瓜汁:将西瓜肉去籽切成条,暴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再暴晒至干,加白糖适量食用,每日3-4次。

  心火上升型

  该型临床表现为舌尖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进食困难,患儿常口干欲饮,烦燥不安,心火上升型口疮宜选用清心泻火之药膳治疗:

  1、茶叶冬瓜汤:取鲜荷汁一块,鲜冬瓜500克,加水煲汤,食盐水少许调味,饮汤食冬瓜,每日3-4次。

  2、竹叶灯芯乳:取淡竹叶6克,灯芯草1.5克,水煎取汁10毫升,兑乳汁中拌匀服用,每日数次,不拘多少。

  虚火上浮型:

  该型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烂,斑点较少,表面呈黄白色,病损周围颜色淡红,患儿常有神疲颧红、虚烦口干等表现。虚火上浮型口疮宜选用滋阴降火之药膳治疗,常用冰糖银耳羹:取银耳10-12克,洗净后放在碗内加开水浸泡,待银耳泡至发胀后,拣出杂物,再加适量冷开水及冰糖,放锅内蒸熟,食银耳饮汁,每日一次。

  护理措施

  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俗称“鹅口疮”。主要是母亲奶头或喂奶者的手污染引起的。表现为 口腔粘膜上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白膜,不易拭去,无疼痛感,也不影响吃奶。但当抵抗力低下时,病变可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引起严重感染。因而得了“鹅口疮”后应尽早去医院治疗。“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母乳喂养时,应保持乳房及乳头的清洁,哺乳结束时,可挤出少量乳汁,涂于乳晕部,待其自然干燥。因乳汁有抑菌作用,可避免感染。

  饮食卫生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

  采用人工喂养时,每次奶瓶、奶头用后都要清洗干净,并煮沸消毒。其他喂奶用的物品,如小毛巾等都要与成人分开,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太阳晒干。平时大人喂奶前或接触宝宝前都要注意洗净双手,做到预防为主。新生儿口腔的上腭中间及牙龈上有的可出现黄色的小颗粒或黄色的小结节,主要是上皮细胞堆积所致,俗称“马牙”或“鼓氏珠”。这都是生理现象,千万不要用棉签擦拭或用针挑破。一般数周后会自行消退。

  营养供给

  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按摩方法一

  生活调理

  1、注意口腔卫生,哺母乳者,喂奶前把乳头擦洗干净,食具应严密消毒。

  2、多饮水,不要食用过冷过热及过硬的食物,以减轻对口腔粘膜的刺激。

  3、因长期使应广谱抗菌素,引起菌群失调者,应尽快停止用药。

  4、给患儿添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纠正其营养不良的情况。

  5、按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服用清热解毒类的药物如六神丸等,也可外用冰硼散等中成药。

  预防措施

  先看看这些引起鹅口疮的念珠菌是怎么来的吧。这些肉眼看不见的霉菌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宝宝的皮肤或口腔粘膜接触到这些被霉菌污染过的东西后就会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刚做母亲的产妇,和婴儿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母亲喂奶前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奶头,医护人员每次接触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每次用奶瓶前要经过沸水消毒。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8、新生儿防治: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25过敏性皮肤病疖子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疖子

  简介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病因

  夏天疖肿多发,有3个原因。

  一是夏天气温增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代谢物增多,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堵塞毛孔。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乘虚而入,在毛囊和皮脂腺内大量生长繁殖而引发化脓性感染。汗液中正好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酸,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因此,出汗后如果未及时清洗、更换衣服,或者穿了不透汗的化纤类衣服,都可能刺激皮肤,引发感染。 二是人在夏天睡眠偏少、食欲下降、心烦气躁,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这也助长了细菌繁殖,极易导致皮肤感染。

  三是夏天摄入大量的含糖饮料或瓜果。这会使血糖升高,影响白细胞杀菌的能力,也容易招致感染,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易感染。

  多发季节

  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疱,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排出粘稠的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疖病断断续续可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对于小儿来说,还影响小孩的健康生长。少数患儿还可以并发急性肾炎,偶而还有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的。生了痱毒的患儿具有传染性。

  注意

  由于疖子有的生长在面部,不但不好看,而且时间长了容易化脓,很疼,于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疖子成熟后,只要用手把脓挤出来就好了,mansion88 app 提醒说,其实长疖子尤其头面部疖子挤脓是十分危险的动作,万万使不得。因为头面部血管直接与颅脑相通,且血管本身无静脉瓣。当外力压迫时,血液可逆流入脑,挤疖子时,细菌可随血液进入颅内,引起危及生命的颅内感染和海绵窦栓塞。尤其是鼻根至双侧口角的“危险三角区”的疖子,必须严禁挤压,正确的做法是请医生及时排脓,然后经过几次引流、换药,便可好转痊愈

  治疗

  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 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食疗

  适当的多吃些排毒的食物,比如象黑木耳、海带、紫菜、绿豆、蘑菇这些东西,还有蜂蜜。

  蘑菇

  如果出现痘痘,可以用绿豆粉和蜂蜜调成面膜敷脸,一周两次,同时配合上面的食疗,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刚开始长痘痘的时候就是用蜂蜜和绿豆粉作了次面膜结果发现好了很多,后来我就每周做两次,现在已经没有痘痘了,不过这个面膜可以去角质,所以我还是经常作,你试试把,可管用了。因为能去角质,所以不要做的太勤,一周两次就好了。

  预防

  mansion88 app 说,长了秋疖,要特别注意,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存在,一般人因具一定的免疫能力,细菌与身体倒也可以相安无事,只是小孩本身的免疫力本身就差,再加上小孩子好动,经常会碰到局部皮肤擦伤等情况,都可导致疖的发生。体弱者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低,一旦受到细菌感染,病菌就会进入血液,严重时还会在肺、肾及其他部位皮下组织发生转移性脓肿,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避免疖肿的5点建议

  首先,要保证每天7—8小时的良好睡眠。

  其次,调整好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为宜。

  第三,多喝水,以凉开水和淡茶水为宜。

  第四,勤洗澡,注意用弱酸性肥皂或洗浴液;温水洗澡,不要冲冷水,避免刺激皮肤。特别是洗澡时不要把皮肤搓得通红,这样会使皮肤遭受感染。浴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即可。

  第五,穿透气吸汗宽松的棉质衣服,一旦被汗湿透,要及时更换。

  切忌自行涂药

  皮肤任何部位出现红肿热痛,都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正规处理,切忌自行涂药,尤其是红汞、龙胆紫,对伤口有毒性,易引起痂下积脓。今年以来,伤口护理中心已处理了几十例此类痂下积脓患者。有的是用中草药处理了1多月,结果从1个疖变成了多个毛囊和皮脂腺感染,处理极为棘手。

  另外,如果反复出现疖肿,要检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发现异常要及时去内分泌科诊治,看看是不是跟糖尿病有关。

  26过敏性皮肤病汗斑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汗斑

  描述

  汗斑又称花斑癣,是由糠秕孢马拉色菌所到的皮肤浅表慢性真菌感染。以夏秋季多发,皮损多位于汗腺丰富部位,故俗称“汗斑”。其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黄豆大的圆形或类圆形斑疹,表面覆盖淡棕褐色细薄糠状鳞屑,陈旧损害为色素减退斑,自觉症状不明显可微痒,皮损好发于躯干、腋下、面颈等汗腺丰富部位。 若受此种致病菌感染后易复发,治疗应彻底以达根治的目的。

  简介

  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 俗称汗斑,是由糠批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见于相对湿度较高的热带和温带地区。编辑本段病因

  致病菌系一种嗜脂性酵母,称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或正圆形糠秕孢子菌。此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高潮,局部多脂多汗,卫生条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菌丝型方可致病。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祖国医学认为,此乃是风湿侵肤,与气血凝滞所成。紫白癜风乃一体二种,紫因血凝,白因气滞。本病之发生,乃是由体热、风邪和湿气侵入毛孔,与气血凝滞,毛窍闭塞所致。

  临床表现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花斑癣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

  治疗方法

  (1)酮康唑口服,一次200毫克,一日一次,饭后服用。连服10天,注意有肝功损害者禁服;也可选用伊曲康唑口服,一日一次,每次200毫克,饭后或餐中服用,连服一周。酮康唑是激素类西药,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会产生激素依赖,导致性早熟、反应迟钝、身体虚胖等。建议患者不要使用。

  (2)外用制剂:如选用市面上的孚其乳膏、克霉唑霜;也可选用2.5%硫化硒溶液外用;或外用20%-30%硫代硫酸钠液,干后立即外用1%稀盐酸;或者选用3%采乐洗剂洗患处;用法均为每日1-2次。激素类药物不建议使用。

  (3)建议使用汗斑组合疗法来治疗,国药准字号值得信赖。

  (3)患者衣物应清洁消毒,以防再感染。

  (4)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身清洁,多食用一些含有维生素类的水果蔬菜。

  花斑癣的治疗处方:

  1.处方:鲜山姜20克、土槿皮10g,米醋100毫升。用法:药洗净捣碎,放醋中浸泡12个小时后,用肥皂水洗净患处,涂敷药液,日1次。疗效:用药3次,有效率达100% 。

  2.处方:鲜樟柳头根茎50克、土槿皮10g,,陈醋100毫升 。用法:上药方药醋中浸泡8个小时,取液涂擦患处,日2次。疗效:用药7-12天,治愈率达100% 。

  3. 处方:土槿皮10g、丁香10g 、75% 100ml酒精100ml 。用法:上药方药加入75% 100ml酒精100ml中浸泡1周后外擦,每日2-3次。疗效:用药5-10天,治愈率达100% 。

  4. 处方:外用的雷托皮康。用法:每日2-3次,涂后轻轻搓揉数分钟,重症患者酌情增加用量,若病史较长,建议患者可以搭配口服中药进行内服调理,可以选择皮肤病血毒丸、龙胆泻肝丸,苦参丸等。治愈率达100% 。

  27过敏性皮肤病天疱疮编辑本段

  过敏性皮肤病天疱疮

  基本信息

  天疱疮疾病别名 :天疱疮

  所属部位 :口 皮肤

  就诊科室 :口腔科 皮肤科

  症状体征 :淋巴结肿大 吞咽困难 口臭 疱疹 脓疱 结节 溃疡 囊肿 脱水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类重症的皮肤病。特征为薄壁、易于破裂的大疱,组织病理为棘刺松解所致的表皮内水疱,有特征性的免疫学所见。

  病理原因

  天疱疮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各型天疱疮患者血循环中均存在有抗角朊细胞间物质抗体,而且抗体滴度与病情轻重平行。在表皮器官培养中加入天疱疮患者血清,48一72小时后可在基底细胞上部出现棘刺松解现象。棘刺松解的发生可能与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生的蛋白酶有关,已证实天疱疮抗体与角朊细胞结合后,可使表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后者使纤维蛋白酶系统激活而导致棘刺松解。天疱疮抗原存在于角朊细胞的连接蛋自桥粒,为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的抗原分子量为210000u(道尔顿);红斑性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芯糖蛋白,分子量为160000u。

  病理说明

  基本病理变化为表皮棘细胞的棘刺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和大疱。疱液中有棘刺松解细胞,这种细胞胞体大,呈球形,胞核大而深染,胞浆均匀嗜碱性。

  不同型棘刺松解的部位不同。寻常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发生在基底层上方,因此水疱在基底层上。增殖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部位与寻常性相同,但有明显的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并有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表皮内脓肿。落叶性、红斑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部位在颗粒层或棘层上部,形成的疱最为浅表。瘤疹样天疱疮的棘刺松解发生在棘层中部,疱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

  临床表现

  天疱疮可分为四型: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和红斑性。近年来在中国报告较多的疱疹样天疱疮很可能也是天疱疮的一个亚型。

  天疱疮(一)寻常性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是最重及常见的一型。大部分病人在皮肤损害发生之前4一6个月先有口腔粕膜的水疱或糜烂。皮肤损害为大小下一的浆液性大疱,疱壁较薄、松弛易破,成为糜烂面,且很少自行愈合。疱常在外观正常的皮肤上发生,若以手指将疱轻轻加以推、压,可使疱壁扩展、水疱加大,或稍用力推擦外观正常的皮肮,亦可使表皮脱落或于搓后不久出现水疱,称棘刺松解征或尼氏征(Nikolsky sign)。

  本病开始可仅有少数水疱,常见于胸、背部,以后水疱逐渐增多,可渐遍发全身。由于疱壁薄,很易破裂而成为大片的潮红糜烂面。若继发感染,则有脓疱及脓痂,分泌物有一股难闻的臭昧。若不及时治疗,水疱及糜烂面不断向周围扩大,大量体液丢失,体质日渐衰弱,发生低蛋白血症,患者可因肺感染、败血症及恶液质而死亡。

  (二)增殖性天疱疮(pemphigus vegetans)是寻常性天疱疮的良性型,很少见。患者一般是免疫力较强的年轻人。皮损好发于腋窝、乳房下、腹股沟、外阴、肛门周围、鼻唇沟等皱折部位。损害最初为薄壁的水疱,破溃后在糜烂面上渐渐出现乳头状的肉芽增殖,边缘常有新生水疱,使损害面积逐渐扩大。皱折部位温暖潮湿,易继发细菌及念珠菌感染,且有一股臭味。陈旧的损害表面略干燥,呈乳头瘤状。病程慢性,预后较好。

  (三〕落叶性天疱疮(pemphigus foliapeas)初起常在头、面、上胸或背部红斑基础上出现少数松弛性水疱,棘刺松解征阳性。疱壁较寻常性更薄,疱很易破裂成为糜烂面,上有黄褐色痂屑。口腔粘膜较少受累。本病皮损缓慢发展,渐波及全身,体表的大部分均为片状污秽痂屑,如落叶状。由于痂屑下分泌物被细菌等分解常产生臭味。病程慢性,患者可因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四)红斑性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 )是落叶性天疱疮的良性型,患者健康情况一般良好。病损主要发生在头、面及胸、背上部,一般无粘膜损害。早期常在面部出现红斑,可有轻度渗出,有鳞屑及轻度结痂,痂下可见表浅糜烂。头皮及胸背部的损害呈散在直径为0.5一2.0cm大小的红斑水疱,上附痂屑。患者的原发损害是表浅续多年,偶可发展至全身而转化为落叶性或寻常性天疱疮。

  (五)疱疹样天疱疮(pemphigus herpetiformis)基本损害为绿豆或更大的水疱。虽然也是表皮内疱,但疱壁较紧张,棘刺松解征不明显。损害常排列呈环状或多环状。好发于胸、背、腹部。患者多为中、老年、自觉程度不等的瘙痒。病程慢性,预后好。少数病例可发展成红斑性天疱疮。

  诊断和诊别

  诊断说明

  天疱疮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皮损的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

  1.临床表现各型天疱疮的基本损害均为松弛性薄壁大疱及糜烂面,且不易愈合,棘刺松解征阳性。寻常性天疱疮常先有口腔粘膜损害。

  2.组织病理取新出水疱作组织病理检查均示棘刺松解所致的表皮内疱。

  3.免疫荧光取水疱周围皮肤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表皮棘细胞间荧光,系IgG和(或)C3沉积所致。取病情活动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检出天疱疮抗体。

  鉴别诊断

  (一)大疱性类天疱疮多发于老年人,基本损害为壁厚张力性大疱或血疱,不易破裂,破裂后易愈合,棘刺松解征阴性,粘膜损害少见。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下疱。取皮损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基底膜带因1gG和(或)C3沉积所致的带状荧光。

  (二)疱疹样皮炎损害为多形性、成群的张力性绿豆至樱桃大小厚壁水疱,棘刺松解征阴性。自觉瘙痒。组织病理检查水疱位于表皮下。取皮损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真皮乳头顺粒状IgA沉积。

  治疗

  1.支持疗法甚为重要,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进食困难者应由静脉补充,全身衰竭者需少量多次输血。应注意清洁卫生并防止褥疮。

  天疱疮2. 皮质类固醇激素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有泼尼松(强的松)、泼尼龙等。开始的剂量需大,以期尽快控制病情,一般先给予泼尼松,对皮损面积小于体表 10%的轻症患者给以30一40mg/d,对皮损面积占体表30%左右的中症患者给以60mg/d;对皮损面积占体表50 %以上的重症患者给以80mg/d,给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3一5天后,仍有新水疱出现,应酌情加量。直至能控制新的水疱出现,且原有皮疹消退,维持此剂量10天一2周,然后减量。开始减量可稍快,如每周减总量的10%,减至30mg/d后要慎重。在减药过程中,若有新水疱出现应暂停减量。至病情稳定后,逐渐调整至维持量,并长期服用。减药太快或骤然停药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

  3.免疫抑制剂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的用量,避免或减少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用,可选用雷公藤多甙30一60mg/d,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1一2mg/kg·d口服。或甲氢蝶呤10一25mg,肌内注射,每周一次。

  4.对病情严重、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仍不能控制皮疹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血浆置换疗法。

  5.局部治疗对有大面积糜烂者,应按二度烧伤的方式处理,换药时注意消毒及隔离措施。注意室内温度,避免着凉。清洁刨面,去除脓痂,糜烂面可用1 :8000高锰酸钾浸浴或l:2000黄连素溶液清洗,或根据细菌培养选用适当抗菌素外用。口腔糜烂除用清洁及消毒含漱剂外,外涂2.5%金霉素甘油涂剂,可减轻疼痛。

  6.注意事项由于激素用量较大,时间较长,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其副作用。严重的有消化道溃疡出血、肺感染、糖尿病、肺结核活动、高血压、精神症状等,一旦出现,应采取相应措施。并发感染时应作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便选用适当抗生素。并发念珠菌感染时可用抗真菌制剂,如克霉唑,氟康唑等。对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应定期检查血像及肝、肾功能。

  注意事项

  本病病情较为严重,在急性发作期间,最好采用中西综合治疗措施。中医辨证论治如上述。西药首选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开始剂量宜大,以强的松计算,一般开始剂量为60~80毫克/日(必要时可用至90~120毫克/日);也可换算为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加入5%一10%葡萄糖溶液500~1 000毫升中静脉滴注。待病情控制后,再逐渐减量,并改为口服。如有必要,也可与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联合使用。有继发感染者,宜并用抗生素。此外,支持疗法也甚为重要,如给予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饮食,补充维生素,输液,给予能量合剂,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或输血浆,或使用人体血清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等。采取中西综合治疗措施,有利于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