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式选择上存在着学术争议,也即选择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手术,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许多患者,同时部分非心血管病医师也深感困惑。
心病的传统治疗手段
心脏外科在体外循环、深低温麻醉下对缺损进行直视下修补无疑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但是手术与创伤、麻醉与体外循环、输血与围术期处理、患者社会竞争力与心理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远期预后。
介入治疗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由于其创伤微小、恢复时间短、避免了深度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干扰细微等优点,近20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数十万例的治疗经验和长期随访结果已经证明,介入治疗可以作为外科手术的替代方式适用于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房间隔缺损患者。
1. 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1)不适合介入封堵的病例可采用手术治疗,通常选择在2-4岁时行外科手术的原因是随患者年龄增长对手术的耐受力增加。
(2)如果婴儿期房间隔缺损并发反复心力衰竭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伴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婴儿期患者,需要吸氧及其他内科治疗,又不适合采用介入封堵,应当在婴儿期施行外科手术。
2.手术过程
通常在体外循环情况下,通过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简单缝合修补或者用心包补片或聚四氟乙烯树脂补片修补。近年临床也有采用微创心脏手术修补房间隔缺损的术式,但其并不能减低痛苦、减少住院日数以及减轻患者经历手术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