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

    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过程看,在骨髓中可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干细胞-粒系定向祖细胞)、分裂池(原始粒细胞-中幼粒细胞)、贮存池(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入血。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一半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半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复杂,可以是单一因素,但更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极大多数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为人体对药物或化学物发生变态过敏反应所致。

  1、粒细胞增殖成熟障碍(再生障碍型)

  2、粒细胞的破坏和丧失过多(免疫型)

  病毒性感染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液中存在粒细胞抗体,多次输血之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也有免疫性抗体存在。

  脾功能亢进时,由于脾脏网状内皮细胞对粒细胞破坏增加,使粒细胞减少。

  3、粒细胞分布异常

  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原发者(原因不明)少见,多为继发性。常见的发病机制为:粒细胞增生减低,如感染、电离辐射、抗肿瘤或其他药物影响;粒细胞成熟障碍,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粒细胞寿命缩短,如脾亢、感染、炎症或某些药物作用;粒细胞分布异常,循环池内的粒细胞迁移至边缘池,粒细胞计数减少,注射肾上腺激素后,粒细胞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计数恢复正常,此种情况与过敏、病毒血症、溶血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