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以频繁排泄稀水样大便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象。腹泻时稀水大便中可见不消化物,还可能见到少量血性、黏液性、甚至脓性物质。腹泻患者所排大便往往有恶臭味。
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主要是感染。常见的细菌性感染包括: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拉脓血便是细菌性感染的主要特征,同时孩子出现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完大便后马上又想排便,但每次所排大便量又不多)等,这种感染多发生于炎热的夏季。
常见的较严重的病毒性感染主要是轮状病毒。这种感染多见于秋冬季,前期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流涕、鼻塞等),多以高热和呕吐起病,紧接着出现严重的水样腹泻,大便如同“蛋花汤”。孩子很快出现尿少、烦渴等体内水分严重不足的脱水症状。
婴幼儿急性腹泻后往往还存在腹泻现象,有时还是比较严重的腹泻。这是因为孩子已经从急性腹泻阶段进入到乳糖不耐受阶段。
要理解乳糖不耐受,还要从理解乳糖讲起。乳糖是包括牛乳和母乳在内的乳类食品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也就是主要糖分的来源。普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是由牛乳加工而来,自然也含有大量的乳糖。从生物化学角度讲,乳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双糖,不能经人体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当人体进食乳糖后,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会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单体。只有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单体才能经过肠黏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起到提供人体热量的作用。由于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自足月婴儿出生后就已成熟,所以孩子出生后就可接受含有乳糖的食品。
包括病毒、细菌在内的病菌侵袭肠道后,很有可能破坏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一旦乳糖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乳糖不能被分解,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现象。而且,抗生素的应用也会破坏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活性,同样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现象,具体表现为持续腹泻、胃肠胀气等。家长就会发现孩子腹泻没有明显好转,持续时间较长。
现在很难用简单的检查证实孩子是否出现了乳糖不耐受的现象。但是,大量研究表明,比较严重的腹泻,比如:轮状病毒肠炎、痢疾、沙门氏菌肠炎,特别容易并发乳糖不耐受现象。因此,腹泻前就用配方奶喂养的孩子,可以换成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腹泻前采用母乳喂养的孩子,是否能坚持母乳喂养,主要看孩子是否还腹泻。如果腹泻持续一周不见好转,要暂停母乳喂养,换成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对于腹泻持续时间过长或由于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持续腹泻现象,也要换成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一般要服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2周后,再逐渐转回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