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小儿腹泻的病因有哪些呢?
小儿腹泻也称作腹泻病,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小儿腹泻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我们来看看下面详细介绍的引发小儿腹泻的病因。
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代谢旺盛,一岁以内每日摄人及排出的水分占体内总液量的1/2(成人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生长发育快
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
1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2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病因
(一)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70年代国外证明了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rotavirus),其次有星状和杯状病毒、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诺沃克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1)致腹泻大肠杆菌
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已知菌株可分为5大组。
1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大肠杆菌。EPEC侵入肠道后,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襞萎缩变平,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
2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可粘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Labile toxin,LT)和耐热肠毒素(stable toxin,ST),引起腹泻。
3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可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有交叉反应。
4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粘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的肠毒素(vero毒素),引起肠粘膜坏死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
5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aggregative E.coli,EAEC):以集聚方式粘附于下段小肠和结肠粘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亦不引起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