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因素有
1、细胞因素
积累性细胞功能紊乱学说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有解剖部位、全身代谢紊乱和糖皮质激素应用三方面因素:局部解剖因素决定骨缺血性坏死好发在股骨头和肱骨头;全身代谢紊乱、慢性肾衰、饮酒、与代谢有关的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红蛋白病等,可使骨细胞功能紊乱并逐渐加重,表现为钙磷代谢的变化和骨组织学变化(骨软化和骨质疏松);而激素的应用则是对骨细胞的最后摧毁性打击,使原来处于病态的骨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改变,最后骨细胞坏死。此外酒精对骨细胞亦有细胞毒性作用。
2、脉因素
Jones(1994)认为脂肪栓子栓塞骨内小血管后,在脂酶的作用下释放游离脂肪酸,后者直接引起前列腺素增多,而中性脂肪中的主要成份油酸可引起毛细血管内膜剥脱,被动水肿和充血,产生局部血小板聚集,纤维素沉着,血栓形成,导致骨缺血性坏死。另外,关节内压力增高亦引起股骨头血流量减少;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人的蛙式位固定也使股骨头血流量降低。
3、脉因素
Arlot等认为激素和酒精首先使髓内静脉瘀滞,引起髓内高压,导致髓内微循环减少,组织缺氧,水肿,血液渗出,加重微循环障碍,最终骨细胞缺血坏死。激素使血小板增多,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减压性骨缺血性坏死是氮气析出,阻塞血管和压迫血管所致,另外,氮气对脂肪细胞膜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脂肪细胞肿胀和静脉窦的血液量骤减。高雪氏病中出现直径为20~200μm的高雪氏细胞直接使微血管栓塞。血红蛋白病中镰状细胞在血窦和小静脉堆积,局部形成血栓所致,直接使微血管栓塞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内血管外因素
骨内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可能受血管外因素和神经血管反射的影响而出现微循环障碍。
5、经血管因素
Ficat等认为由于骨内静脉丛的运动性麻痹而导致静脉血的广泛淤积或由于神经反射作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使得动脉血短路直接入静脉,不经过微循环,导致组织缺血。 以上原因,均为股骨头血流量逐渐下降引起骨髓组织缺氧,继而组织水肿,从而进一步使骨髓内压升高,导致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即进行性缺血学说。
二、哪些人容易得股骨头坏死
高凝低纤溶状态导致股骨头坏死
临床所见的骨坏死90%的与使用激素和酗酒有关。然而同样使用激素和酗酒的人群中,有的人却不会发生骨坏死。我们调查的人群中,有人使用了近3万毫克甲强龙这种激素却没有骨坏死的发生,而有人仅用了175毫克却发生了多关节的坏死,有些人终生酗酒没有发生骨坏死,相反,少数人仅少量饮酒却得了骨坏死。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且被认为最有可能的机制是血管内凝血学说。这一学说在随后的研究中不断得到证实。目前研究认为凝血纤溶异常可能在骨坏死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可以是先天遗传的或后天获得的,但高凝低纤溶的状态通过启动了血管内凝血这一中间机制的发生,最可能成为骨坏死发生的最后共同通路。骨坏死的发生是在高脂、高凝、低纤等基础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生理病理过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还可能与机体的整体状态或潜在的全身疾病本身有关。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整个瀑布链式反应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激发最后的血栓形成,与高凝和低纤溶倾向先天的基因变异及缺陷已经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