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MM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提示,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基因突变可能与MM的发病有关,MM在遭受原子弹爆炸影响的人群和在职业性接受或治疗性接受放射线人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而且接受射线剂量愈高,发病率也愈高,提示电离辐射可诱发本病,其潜伏期较长,有时长达15年以上。
因此遗传因素 、电离辐射 、慢性抗原刺激等 ,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MM瘤细胞虽然主要表达B细胞——浆细胞特点,但其起源却是较前B细胞更早的造血前体细胞(hematopoiesis precursor cell)的恶变。
至于造血前体细胞发生恶变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有众多证据表明MM的发生与癌基因有关。
淋巴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与骨髓瘤的关系在近年来受到重视,B细胞的增生,分化,成熟至浆细胞的过程与多种淋巴因子有关,推测IL-6等淋巴因子分泌的调节异常可能与MM的发病有关,基于此点,有人试用IL-6抗体治疗MM,疗效尚待评估。
溶骨性病变是MM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认为,溶骨性病变主要并非由瘤细胞直接侵蚀骨质引起,而是由瘤细胞分泌一些因子激活破骨细胞所致,这些因子包括IL-1,淋巴细胞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AF),OAF的活性需经IL-1,淋巴细胞毒素,TNF介导,这些因子能够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另有研究指出,6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可促使TNF,OAF增多,加重溶骨性病变,干扰素γ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则可抑制这些因子的产生。
MM的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是由于恶变克隆浆细胞无节制地增生,浸润及其分泌的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所引起:瘤细胞在原发部位骨髓的过度增生,导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瘤细胞广泛浸润可累及淋巴结,脾脏,肝脏,呼吸道及其他部位,引起受累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瘤细胞分泌的一些因子引起溶骨性病变及相关的症状;瘤细胞分泌的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出现于血中引起血液黏度增高及凝血因子功能障碍,而过量轻链自肾脏排泄引起肾脏损害,轻链沉积于组织器官造成淀粉样变性损害,而同时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到抑制,使机体免疫力减低,易招致继发感染。
MM最常见侵犯骨骼,病变骨的骨小梁破坏,骨髓腔内为灰白色瘤组织所充塞,骨皮质变薄或被腐蚀破坏,骨质变得软而脆,可用刀切开,瘤组织切面呈灰白色胶样,若有出血则呈暗红色,瘤组织可穿透骨皮质,浸润骨膜及周围组织,在显微镜下瘤细胞呈弥漫分布,间质量少,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及薄壁血管组成,小部分肿瘤可有丰富的网状纤维,瘤细胞是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分化好者酷似正常成熟浆细胞,分化差者类似组织细胞,胞体较大,外形不规则,胞质蓝染,核旁空晕不明显,核大且染色质细致,含1或2个核仁,可见双核或多核瘤细胞,也有瘤细胞呈灶性分布者,骨髓外浸润多见于肝,脾,淋巴结及其他网状内皮组织,也见于肾,肺,心,甲状腺,睾丸,卵巢,消化道,子宫,肾上腺及皮下组织,部分病例(8%~15%)的瘤组织及脏器有淀粉样物质沉着,即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着,用刚果红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和旋光显微镜下分别呈示特殊绿色和二色性,用免疫荧光法可鉴定其为轻链,在此种淀粉样物质沉着周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常见受累器官为舌,肌肉,消化道,肾,心肌,血管,关节囊及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