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动脉导管未闭的常见治疗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的常见治疗方法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肺动脉(左肺动脉根部)与主动脉弓之间的一根血管。由于胎儿是在母体的羊水中,肺没有呼吸功能,胎儿肺呈萎陷状,肺内也无空气,不进行静脉血的氧合作用,同时肺内的血液循环阻力很大,肺动脉压力高于主动脉,因此肺动脉的大部分血液都经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再经脐静脉而达胎盘,在胎盘内与母体血液进行代谢交换后回到心脏,从此周而复始,维持胎儿生命。所以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生理性血流通道。

  出生后,婴儿一啼哭,肺即膨胀充气,肺泡开始换气。肺血管阻力明显下降,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液大大减少,而通过小循环至左心,因此动脉导管发生废用性萎缩而逐渐闭合。多在出生15-20小时后功能性关闭。大多数婴儿在出生4周后闭锁退化为动脉导管韧带,若出生一月以后动脉导管仍未闭合且伴有血液经此分流现象者,称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与动脉导管的粗细、分流量的大小、肺动脉压的高低有关。动脉导管的粗细从0.5-2.0厘米不等,甚至更粗。一般多在1.0厘米左右,长度可从0.2-3.0厘米,多在0.6-1.0厘米最常见,相对来说婴儿的未闭导管粗于儿童或成人的未闭导管。大多数患者很少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有较轻症状,许多病例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常见的症状是容易感冒、心慌、气短、容易疲劳、体弱等,此外尚有咳嗽、咯血、胸闷等。小儿可有发育不良,身材瘦小等。有些小儿貌似正常,毫无主诉,但手术治疗后体质明显改善,中心治疗的一例患儿在短短2个月体重增加了5公斤,说明未闭的导管对全身情况是有一定影响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常引起心衰,加重呼吸困难,特别是巨大的未闭导管在婴儿时期即可因左心衰竭而产生急性呼吸困难,哺乳时更明显,患儿体重不增。在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肺高压和逆向分流的病儿,则出现劳累后气急,口唇等紫绀,以下半身紫绀较上半身明显,而左上肢较右上肢为重。当病人并发心内膜炎或导管内膜炎时,则出现体温升高,出汗,肝大,心力衰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胸痛和周围血管栓塞等症状。典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处听到一粗糙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可触及震颤。血压的压差较大。X线显示,心脏扩大、肺部充血,心电图可无异常或显示轻度左心室肥大。约有95%的病例可根据上述表现作出肯定诊断。

  一旦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除有绝对手术禁忌者外,均应手术治疗,即使无临床症状也不例外。6月以后的动脉导管能自己关闭者极少,理想的手术年龄是6月-7岁。因此时血管组织较柔韧,手术操作方便,手术危险亦小。小于6月的婴儿在有心力衰竭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来说20岁以内,手术操作都不很困难,手术效果也大致相同。成人以后由于心血管的病理变化比较严重,手术危险性增大,决定手术与否,应慎重考虑,但只要肺血管的继发性改变是可逆的,尚有左向右分流者均可手术。合并有心内膜炎或心力衰竭时一般需抗炎、控制心衰3个月后手术,少数经药物治疗不能控制时,应及时手术。当然手术的危险远较单纯的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要高,如不做手术可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而死亡。手术方法有2种:一是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行结扎或切断缝合,前者适合于大多数患者,用2或3道粗线结扎,安全可靠偶有自通。后者的优点是杜绝了再通的机会。二是心脏停跳体外循环下行①结扎法:适合于婴幼儿及合并心内其他畸形需一期处理者;②肺动脉内缝合法:适用于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高压或合并有心内畸形者;③补片缝合法:适应于在肺动脉内开口大于1.5-2.0厘米的病例。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其手术死亡率随年龄、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合并畸形而不同。一般的患者手术死亡率在0.5%-1.0%左右,成人及合并肺动脉高压死亡率较高。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病人即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是儿童病例而又无合并其他先天畸形者,则可正常地发育成长。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