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的早期症状有,过敏性紫瘢好发于两下肢及臀部,大小不等,对称分布,且可伴有皮疹及荨麻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常为针尖样出血点,呈全身性散在性分布。其治疗方法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1、病因治疗
对获得性的出血性疾病,必须针对病因,进行积极处理,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药物性的血小板减少较常见,需引起足够重视,要合理用药;肝病引起的需积极改善肝功能。对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一类,目前尚缺乏根治措施,基因治疗尚未普遍应用,应强调预防外伤,必要手术时,需补足缺乏的凝血因子,保证手术中及术后不发生出血,直至伤口愈合为止。现已有基因工程合成的凝血因子可利用,并经过去病毒处理,临床应用较安全。
2、止血问题
必须针对性选择,避免滥用止血药,大致分成血管性、血小板性出血则应用压迫止血、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免疫抑制剂,补充血小板等。凝血因子缺乏则替代补充,纤溶亢进则抗纤溶等。
小儿出血性疾病治疗
1、局部止血
对于患儿的出血的制止,首先采取局部止血法。
(1)压迫或加压包扎。
(2)冰袋。
(3)肾上腺素滴液加棉球压迫局部。
(4)止血粉、云南白药、三七粉、白芨粉、马孛粉。
(5)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海绵、凝血活酶制剂、淀粉海绵、纤维蛋白氧化纤维素、吸收性明胶海绵等。
2、血管因素所引起出血的治疗
①芦丁;
②卡巴克络(安络血);
③酚磺乙胺(止血敏);
④维生素C。
3、血小板因素引起出血的治疗可用
①泼尼松(强的松);
②输血;
③输浓缩血小板。
4、凝血因子缺乏引起出血的治疗
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以床性出血性疾病以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为主如: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的浓缩制剂,输新鲜血浆、全血或血小板悬液等,但多次输注可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影响疗效,故仅用于严重持续的出血及手术前、中、后防治出血。
5、纤维蛋白溶解所致出血的治疗可用
①氨基已酸(EACA);
②氨甲苯酸(抗纤溶芳酸);
③氨甲环酸(止血环酸,凝血酸,t-AMCHA);
④抑肽酶。此酶有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又有抗凝作用,故使用时应分析病儿的具体病情和血液凝固状态是否适合再作决定。
6、对复合因素引起出血的治疗
必须根据病儿的病情及实验室检查所见,采取适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