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膳食结构不合理:蛋白质食物摄入偏多,如肉类、蛋、奶;含碳水化合物食物(主
食)摄入少且过于精细(粗粮少);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不足,如蔬菜、豆类、水果。此外,饮水少亦为重要原因。
2.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有益菌减少,如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和粪链球菌等,而有害菌
增多,如革兰氏阴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及其它腐败菌,而产生大量肠毒素和有害物质,使肠蠕动减慢,肠功能紊乱。
3. 环境、生活习惯改变: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活方式变化大,部分儿童因为害
怕,尽量避免在幼儿园解大便;学龄期儿童由于上课等因素,经常试图抑制排便。粪便往往储留于直肠,久而久之,盆底肌疲劳而致收缩无力,肛门括约肌松弛。液态粪汁自粪块周围渗漏,而使粪便污染内裤或大便失禁。有时伴有腹痛、食欲下降等。
4. 活动量少:现今社会生活内容及节奏变化,儿童每天活动量亦受影响,特别是7岁以上
儿童,白天大部分时间上课学习,回家后做作业、看电视、操作电脑等,使活动量大为下降。
5. 缺乏正规排便习惯训练:排便习惯训练是指在餐后半小时内胃结肠反射最活跃期间,
有目的地使小儿入厕(或坐便盆等),逐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使其由反射性排便过渡到规律性排便以适应社会秩序,防止功能性便秘发生的良好生活训练方式。以18个月左右开始为宜。
6. 精神因素 20%的患儿有精神因素,有学者称之为精神性便秘。在发生便秘前遇到突发事
件,如家庭不合、父母离异,搬迁新居、转学、面临考试或升学等,患儿情绪差、焦虑或抑郁,影响正常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