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型日光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似,但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各不相同。harber(1963年)根据作用光谱、被动转移试验、逆被动转移试验将日光性荨麻疹分成6型,但有些病例不能完全纳入他的分类法。1980年ramsey按主要作用光谱的不同将日光性荨麻疹分为uvb型(290—320nm)、uva型(320-400nm)和广谱型(290-700nm)三型。czametzki根据引起日光性荨麻疹的波长和可能的免疫机制、不同类型的试验方法及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分为4型。
被动转移试验:把患者血清注射到健康人皮内,24小时后在同一部位照射日光,观察有无风团反应。
逆被动转移试验:先让健康人的皮肤照射日光,然后局部注射患者血清,观察有无风团反应。
根据逆被动转移试验将本病分成不同类型(表4.5)。特发性日光性荨麻疹病因不明。本病的发生与刺激的波长有关,其中有些患者有特殊的免疫特征。血清热稳定因子(heat—labile serumfactor)常见于uvb型中。这种血清因子注射到正常人皮肤可以在5分钟后诱发风团。有些患者可对可见光反应,经被动转移试验亦发现血清热稳定因子,但决不发生逆向被动转移。此种血清因子不属igg或igm,它们的热稳定性提示它与ige一致。
:有些日光性荨麻疹患者不管日光照射多长时间,风团要在光停止照射后发生。表明风团产生有2种光谱起作用:一种光谱起促进作用,另一种光谱起抑制作用。抑制光谱的波长较长,约660nm,促进光谱波长在400—500nm之间。并非所有日光性荨麻疹具有抑制光谱。下列情况表明有抑制光谱存在:风团在日光照射时不出现,而是在照射后发生;日光照射期间和照射后仅出现速发性红斑,但照射单色光可产生风团。抑制光谱可能通过灭活光变应原或者灭活化学介质,或者阻止化学介质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