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的眼睛自婴儿时期(约三个月至六个月),就开始能相互配合而有一致的运动。不论朝那个方向,两只眼睛都能同时调整位置和焦距,使得大脑能将我们看到的影像确切地组合。
大约有百分之二的小孩却基于种种因素,两只眼睛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物体,这种情形称为「斜视」。
斜视在男女两性发生比率大致相近。虽有家族倾向,大部分斜视病患的亲属并无此种眼疾。
斜视的种类:
斜视可以是持续性的眼位不正〈称为真性斜视〉;一般有: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
「内斜视」:
内斜视俗称「斗鸡眼」,是斜视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症状是眼睛偏斜向鼻侧。有些小孩天生即具有此种情形,但大部分的内斜视大约二岁到三岁才开始出现。某些病例可以用适当的眼镜来矫正,因眼镜能减轻因为过度的调整焦距,而引起的内斜视情形;但某些病例在经过眼镜和遮盖治疗后,仍免不了需要以眼肌手术来矫正。
「外斜视」:
外斜视俗称「脱窗」,在斜视的普遍性仅次于内斜视。其症状是两眼或两眼之一向外侧偏转。外斜视常在二、三岁才开始发生。外斜视刚开始发生时,眼睛在小孩子疲倦或生病时可能会移向外侧达几秒钟,过后又回复原状。外斜视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小孩子在户外阳光下嬉戏时会因眼睛偏斜造成双重影像而闭上一只眼睛。
「上斜视」、「下斜视」:
「上斜视」是一只眼睛较另一只眼睛为高。具有上斜视的小孩,常会歪斜头部以避免上斜视所引起的复视现象。「下斜视」则很少见,乃一只眼睛比正常眼之眼位为低。先天发生的很少,大多数是因为后天因素,如:外伤、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下直肌纤维化所造成。
什么是「隐性斜视」:
有时不注意或疲累时眼位暂时偏斜,但用心看物体时,眼位可回到正位。
「假性斜视」,是怎么一回事?
大部分一岁以下的婴儿看起来似乎都有「内斜视」。由于鼻梁较宽,加以东方人常见内赀赘皮,以致眼白看起来很少。外观上,两眼黑眼球〈角膜〉好像隔着鼻梁皮肤「斗」在一起的「斗鸡眼」,实际上,眼位是正的。这种「假性内斜视」的现象,在婴儿向左右两侧注视的时候,看起来更为明显。我们可以用手电筒照眼睛来检查。正常的眼睛可看到角膜上有光反射。若眼位是正的,或是「假性斜视」,则光反射点在瞳孔中央;若是「真性斜视」,则光反射点偏离瞳孔中央。所幸,这种现象在婴儿长大时,会自动消失〈因为鼻梁挺高了〉。然而,这却使得父母亲或祖父母亲们误以为,所有的「内斜视」情形都会自动消失。也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许多父母亲延迟带领他们的小孩去让眼科医师诊治的时间,以致错过了治疗斜视的黄金时期。「真性内斜视」,是不会随年纪增长而自动消失的。
斜视如何发现?及早发现的重要性为何?
有些是眼睛的外观有异状或头偏斜,才引起注意。若是单眼的斜视,一直到4-5岁都没被发现,偏斜眼睛的视力就会被压抑而引起弱视。所以幼儿在4-5岁时都应接受眼位、视力、立体感检查,以及早发现斜视性弱视及矫治,因6岁以前是弱视治疗的黄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