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没有什么特别的预兆,起初三叉神经痛发病时间比较短,可以说是偶尔一次性的发病。但是有第一次发病可能就会有第二次,接下来的次数会越来越多,间隔时间也会逐渐缩短,其发病时间也会逐渐的变长。于是便会越来越严重。
症状表现
1、牙痛
属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常可遇到将本病误诊为牙痛,几次拔牙总不能止痛。细心查看牙有无病变;牙痛的阵发性不太明显;牙痛无“扳机点”牙痛的发作与食物冷热关系很大。
2、三叉神经支炎
属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此病多发生于眶上神经,为持续性剧痛,发作后数日,部分患者额部出现带状疱疹。少数患者可发生角膜炎与溃疡。病原是一种病毒。
此病有自限性,大多在1~3周内痊愈。镇痛药物、维生素或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溶液,皆有效。
3、副鼻窦炎或肿瘤
上颌窦、颌窦、筛窦病患者均可引起头面部痛。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鼻腔检查,两侧是否一样通畅, 细查各鼻窦的压痛点;鼻腔有无粘液或脓液史;疼痛的发作性不明显,此点在上额窦癌更为显著;患侧面部有时肿胀;上颌窦及额窦的透光检查;X线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4、血管性偏头痛
血管性偏头痛是周期性、轻重不等的单侧头痛,有时患者表现为前额部头痛。此病发作前多有先兆,如同侧眼看到火星,或视力减退,甚或一时性同侧偏盲。头痛发作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此病发作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难以确诊时可行口服麦角胺帮助鉴别诊断。
5、膝状神经节痛
膝状神经节在发出鼓索神经之前,发出岩大浅神经,供给泪腺以副交感神经纤维,司理泪腺的分泌。中间神经主要司理舌前2/3的味觉和耳鼓膜及外耳道后壁的感觉,也有些纤维司理颌下腺、舌下腺及口、鼻腔粘液腺的分泌。
膝状神经节神经痛为阵发性,但发作时痛在耳内深处,向其附近的眼、颊、鼻、唇等处放射,并多在外耳道后壁有个“扳机点”。这些患者多合并面神经麻痹或面部抽搐,并有时在软腭上、扁桃体窝内及外耳道处,发生疱疹并味觉丧失。
6、舌咽神经痛
疼痛亦为阵发性,大多在吞咽时发作。痛从扁桃体区及舌根起,向外耳道放射,亦可向耳前、耳后、耳廓或本侧半个面部放射。发作时患者多用手压迫下额角下方。在舌根背面外侧及扁桃体处有“扳机点”,颈外皮肤无“扳机点”。吞咽、说话及转头、大笑均可引起发作,更怕吞咽酸、苦食品。
其他症状
1、疼痛部位
不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常局限于一侧,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约占95%。
2、疼痛性质
疼痛呈发作性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种。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逐渐加重。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
3、诱发因素及“扳机点”
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甚至风吹或响声也能引起发作。有些病人触摸鼻旁、口周、牙龈、眉弓内端等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麻醉“扳机点”常可使疼痛发作暂时缓解。因此病人为了减免发作常常不敢洗脸、大声说话、甚至不敢进食。
4、体征
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故又称痛性抽搐。疼痛发作时病人常用手揉搓同侧面部,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眉毛脱落,再因不敢吃饭、洗脸、不修边幅,病人往往显得消瘦、面容憔悴、蓬头垢面、情绪抑郁。
客观检查多无三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其他局限性神经体征,但有时由于面部皮肤粗糙、增厚或已作过封闭治疗,面部痛觉、触觉可有减退。
温馨提示
三叉神经痛的形成与日常的饮食有一定的关系,如过量吃素而不主食的就可能会引起三叉神经痛。因为神经是燃烧及消耗糖的组织,所以如果缺少维生素B1就会引起乳酸的堆积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所以患者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日常饮食。
【参考文献:《面瘫.三叉神经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