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温是由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的。它通过调节体内的产热和散热,来保持体温的相对平衡。正常人的口腔温度是37°C左右,直肠内温度比口腔温度略高0.3~0.5°C,腋下温度则比口腔温度约低0.2~0.4°C。正常体温在一昼夜间可以有轻微的波动,但不应超过1°C,超过了便是异常。39°C以上叫高烧。发烧是人体与疾病做斗争的反应。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炎症,以及与感染无关的血液病、风湿病、恶性肿瘤和中暑等病,都可以出现高饶。因此,家中有了高烧的病人,应赶快送往医院检查治疗,同时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细心做好护理,及时采取措施,以免长时间高烧耽误病情,尤其是小儿甚至可以引起抽风,造成不良后果。
高烧病人护理
1.观察高烧的性质及病情变化
家中如有体温表可每隔两、三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看出体温的变化。高烧持续在39~40°C上下的,多见于病毒感冒、流感、肺炎或伤寒等病;一天之内上下午的体温有较大波动的,有可能是败血症;隔日高烧的多半是疟疾。另外要注意病人有无嗓子痛、流鼻涕、咳嗽、胸痛、耳道流脓、腹痛腹泻、腰痛、尿频尿急、全身肌肉酸痛、皮肤潮红或苍白及皮肤巩膜(眼白)发黄等现象。在就诊时把这些情况告诉医生,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诊断。如果发现病人有口唇指甲青紫,呼吸困难,神志恍惚时,那就应立即送医院急诊。
2.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
一般医院的药口袋上或瓶签上都按医嘱注明每种药一天取多少次,每次服多少量。病人除要按的按量服用外,还需具备一些一般服药的常识。如果下午去看过病,而药签上注明一日应服三或四次,那么必要时晚间和午夜应加服一次。去痛片等药物应在饭后服用,因其对胃粘膜刺激性较强。尤其是有胃病的病人服用此类药物,容易引起胃痛甚至出血。发汗退烧 的药物也不可因服后不退烧而多吃,这样不仅可能出现药物的副作用,而且还可引起大汗淋漓,使病人在短时间内失水过多,出现面色苍白和虚脱。高烧不退时,家人要镇静,对已明确诊断的感冒和流感等,不要因吃了两三次药体温不降,就又带上病人往医院跑,尤其是冬季天气冷,病人因路上往返而会加重病情。任何病的恢复和退烧,都是有个过程的,一般需要2~3天。但是如果按时服药2~3天后,持续高烧仍不见消退,那就应该一面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一面去医院复诊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不可耽误。
3.对症护理
高烧超过40°C时,应用物理方法降温,如头上可敷冷水浸泡过的凉毛巾,头下可枕冷水袋、冰袋,还可以用温水擦澡或做酒精擦浴。由于体表水分的迅速挥发,吸收了皮肤的热,使身体的热经过体表温冷水的传导而散失,同时在擦浴时暴露体表也可以使身体的热经过对流蒸发而散失,因此使体温下降。如发现体温骤降,病人出现大汗、面色苍白、目唇发紫及筹战情况,可给喝一些热糖水并盖上被子保暖。对出汗多的病人,要用热毛巾擦去其胸背腋下及面额部的汗水,并及时换下内衣裤,使病人感觉轻爽舒适,以防感冒。病人有口唇干裂时,应经常用温水给予湿润,还可涂些油脂,高烧病人常有口臭,应注意其口腔卫生,可于饭前用洗盐水或温水含漱,帮助增进食欲,饭后刷牙漱口。大便干燥会加重病人头痛和烦躁,可服用牛黄解毒片,通便效果较好,还可以帮助按摩病人腹部,可增加肠蠕动以利排便。
4.高烧病人的饮食
宜清淡,但要注意补充热量和营养。病人因高烧而消化道功能减弱,身体组织消耗增大,所以要少吃多餐。可给稀粥、蛋花汤、蛋羹、牛奶、豆浆、菜汤和去油的鸡、肉汤等。因病人多有口苦涩,厌食油腻,故可给吃些豆腐乳、酱咸菜等,使之感到爽口而增加食欲。另外,还应给病人多吃富于维生素C的食品,如水果、桔汁、山植汁、西瓜等,以增强其身体抵抗力。要鼓励病人多喝水,每天不少于2,500毫升(5市斤),但不能一次喝得过多,以免引起恶心。多喝水不但有助于发汗退烧,还可以帮助排泄体内毒素,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5.休养环境
高烧病人的居室内应注意使其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温、湿度,根据季节通风换气,但不要使对流风直吹病人。夏季可在地面上洒些清水,再放两盆冷水,这样不仅可使空气湿润,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有条件时可加用电风扇。冬天可在火炉或暖气片上放一盆热水,以免空气干燥。在室内点燃一支感冒卫生香,可清除异味,使病人感到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