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小儿腹泻治疗原则也有差异,一般分为食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护理式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
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粘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使得营养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以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生长发育。故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它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养,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式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
Q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因ORS为2/3张液,故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等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3、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
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
(2)微生态疗法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类链球菌、需氧芽胞杆菌。
(3)肠粘膜保护剂
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粘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粉。
(4)避免用止泻剂
如洛派丁醇,因为它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二、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因迁延性、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
2、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营养治疗此类病儿多有营养障碍,继续喂养对促进疾病恢复,如肠粘膜损伤的恢复、胰腺功能的恢复、微绒毛上皮细胞双糖酶的产生等,是必要的治疗措施,禁食对机体有害。
(1)继续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6个月婴幼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发酵奶(即酸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热卡,大于6个月的婴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如选用加有少量熟植物油、蔬菜、鱼末或肉末的稠粥、面条等,由少到多,有稀到稠。
(3)双糖不耐受患儿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食用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的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100毫升稀豆浆加5~10克葡萄糖)、酸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
过敏性腹泻
这种患儿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需考虑对蛋白质过敏(如对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的可能性,应改用其它饮食。
4、药物治疗
(1)抗生素
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
(2)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如锌、铁、烟酸、维生素A、B12、B1、C和叶酸等,有助于肠粘膜的修复。
(3)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粘膜保护剂。
5、中医辨证论治有良好疗效,并可配合中药。
温馨提示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多样,也正因为如此,家长在送宝宝就医时一定要弄清宝宝的病因,结合病因才去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免看对了病,开错了药,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