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医艾灸的发展,在近30年来,我国无数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经过实验证实了针刺疗效与感传显著程度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紧密联系,感传愈显著,针刺疗效也愈好。能否找到一种高效激发经络感传的方法,以达到临床更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采用什么手段来激发感传,是用针还是用灸?其实针和灸各有利弊。用针刺激发感传,业界人士做得比较多,有很多成果可以借鉴,但临床有部分病人怕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疗法的适用人群;而用灸法激发感传,虽然治疗对象几乎可以不受限制,但研究缺少理论支持。长期以来,灸疗学仅要求施灸过程中的经穴产生局部的热感和皮肤的红晕,并不强调产生感传活动。
几千年前,中国的医者发明了灸疗学和艾灸疗法,艾灸主要是将点燃后的艾灸对人体体表穴位进行刺激,以此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效果非常好。这一发明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的健康和繁衍作出的非常了不起的贡献。然而近年来,中医临床出现了重针轻灸,甚至弃灸的现象,其原因是:艾灸治疗比较麻烦,一对一的治疗大大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不像针刺,在留针的过程中,又可以治疗下一个病人。另外,艾灸治疗会产生烟雾,这也可能是限制其临床运用的一个原因。尽管这些不便确实存在,根据临床经验,还是始终相信,灸疗确实具有针刺不及的效果,这一古老的技术即使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将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选择了从灸法入手,激发经络感传。如果研究结果能像期待的那样,艾灸穴位确实能像针刺一样激发感传,气至病所,那就意味着艾灸的疗效极具挖掘潜力,小小艾条将有可能开辟人体机能调控的一片新天地。
课题研究始于1988年。一开始我们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奇异的生命现象。
第一是透热,灸热从经穴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
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
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甚热。
第六还有其他非热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后一种现象是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比如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施灸三阴交,热流向下腹部传导,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悬灸右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
以这些现象为向导,进一步寻找规律,又经过了5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突破:首先,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的某些经穴会发生“敏化”,其中“热敏化”是一类新的敏化态类型,“热敏化”经穴对艾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使病人产生透热、扩热等临床反应,且极易激发灸性感传活动。这些发现是古代医书不曾描述,现代研究没有报道过的。其次,我们还发现,在“热敏化”态经穴上施灸,治疗肌筋膜炎、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哮喘、胸痹、胃肠功能紊乱、面瘫等20余种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艾灸治疗硬皮病的方法,当然还有关于艾灸疗法在现代的发展,通过上文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艾灸疗法可以像针刺疗法一样激发经络感传,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广泛运用艾灸防治疾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