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治则治法研究
当前位置: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m88 明升 > 中国医学通史
我们都知道到了现代之后,中西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现象,即中西医结合。不过中医和西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当时医学方面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那么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扶正培本治则研究
扶正固本治则的提出是随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研究形成的。七十年代全国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非常活跃,取得可喜的进展。具代表性的是天津市、福建省等九省市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研究协作组的工作,其已有专著出版。
1977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上,根据九省市协作组的研究结果,修订了《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防治方案》。在支气管哮喘上,重要的进展是发现本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并提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观点。30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成绩主要表现在:治疗学的中西医结合既提高近期疗效,也提高远期效果,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而发掘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则具有普遍意义;陕西防治慢支炎协作组七十年代以来对痰饮丸防治慢性气管炎扶正培本作用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肿瘤组1974年后对六味地黄丸抑制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在临床及动物上做了系统实验,肯定了其效果。上海龙华医院1975年报导补阳药能使动物抗体生成时间提前,养阴药能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976年报导了对“扶正培本”治则实验研究的结果。从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抗疲劳等方面作阐明。张文亮1979年报导“在特别注意检测条件的一致”的前提下研表明,党参、白术、茯苓煎汤内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年报导用扶正一号方(仙灵脾,熟地,胡桃仁,五味子,陈皮)治疗严重肺心病病人,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医科院1978年报导黄芪能使机体产生干扰素,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扶正药物对肿瘤病人免疫状态的影响引起广泛注意。天津人民医院1974年报导用补肾健脾扶正药配合化疗,治疗48例淋巴瘤,对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有明显作用。刘亚光1978年报导不少扶正中药如茯苓、薏苡仁、黄芪、白术、百合、麦冬、白芍、山药、豌豆、蘑菇、甘草、糯稻根等均具有扶正和抗癌的两方面作用。王殿祥1979年综合不少单位报导用温补肾阳或益气养阴药物为主,适当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多种肿瘤,使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临床症状也趋好转。
补肾治疗的研究:通过病理观察,发现肾阳虚者肾上腺、甲状腺、睾丸等内分泌腺体有功能低下的形态学改变。温补肾阳药可调节下丘脑—垂体及其靶腺轴的功能,其中对肾上腺轴的影响较大;鹿茸、仙灵脾、附子、苁蓉、补骨脂及六味地黄丸等补肾方药有调节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沈自尹等1984年至1987年对补肾法和健脾法延缓衰老的效果作比较研究,认为前者效果更为显著。邝安坤发现附子和肉桂两味助阳药之间也有明显的互相制约现象可相互缓和它们过于猛烈的作用。
温补肾阳药(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黄精等)能使以粗制胎儿甲种蛋白作抗原免疫家兔的抗体提前形成;滋补肾阴药(鳖甲、玄参、天冬、麦冬、北沙参等)能使抗体时间延长。发现补肾药黄精、首乌、杜仲叶、狗脊、锁阳、仙茅、生地、熟地、桑椹、桑寄生有中轻度的免疫激发作用。补肾阳方药动物灌服有增加红细胞、血色素及网状红细胞的作用;滋阴药可防止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川断、杜仲、当归、鹿茸、熟地、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白芍、陈皮等能促进骨折愈合,并可改善动物摘除睾丸后所引起骨质疏松和溶骨现象。温肾方、利水方,温肾利水方能改善家兔实验性肾炎肾脏的病理变化,延长造型动物存活时间。仙灵脾提取液对正常麻醉家兔和肾型高血压大白鼠有降压作用,其降压原理可能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补骨脂对离、在体心脏均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从补骨脂中分得的补骨脂甲素和乙素(两种新黄体酮),后者有刺激Hela细胞的作用,并能显著增加离体豚鼠心脏的冠脉血流量。
(二)通里攻下治则研究
通里攻下治则研究是随着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从1958年开始起步。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探索阶段。通过临床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方法,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研究规律。大量实践证明,这一探索是成功的。六十年代初期,在《中华外科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的大量文章,反映了这一阶段的进展。1958年一股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强劲东风吹进天津医学院,随之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工作。1963年把南开医院改为中西医结合基地。
七十年代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逐步深入的阶段。1971年2月6日,周总理接见了参加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代表,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给予了明确的指示,使中西医结合工作恢复了生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在天津及遵义连续举办了几期学习班,交流了各地的诊治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又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1970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卫生部开始筹办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1971年开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证学习班。1975年成立天津急腹证研究所。这一阶段的主要进展是,辨病与辨证的研究不断深入,对手术与非手术疗法的选择渐趋合理,实验研究初步展开,剂型改革取得进展,同国外的学术交流也开始起步。这一阶段的成果在天津市南开医院与遵义医学院合办的刊物《急腹症通讯》与共同主编的《新急腹症学》一书中作了较充分的介绍。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找到了“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科研途径。
八十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进入了向高层次发展的新阶段。“七五”规划,拟在“证”(急腹证有代表性的实证与虚证)的实质探讨。“法”(主要治则)的深入研究,“理”(新理论学说)的探讨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三)清热解毒法的研究
清热解毒法杀菌抑菌作用的研究:鱼腥草、穿心莲、银花、黄芩等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鱼腥草注射液防治外科手术刀口感染52例,其中48例获甲级愈合,且优于抗菌素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量强,在稀释到1∶40000浓度下仍有抑菌作用;急腹症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仅其抑菌谱及抑菌强度各有不同。抗病毒作用研究:白虎汤能明显提高被乙脑病毒感染小白鼠的存活率,螃蜞菊(又称空心苋)注射液对流感病毒(70-5株)、乙脑病毒(P3株)及狂犬病毒(固定毒)等均有明显的抑毒作用,用螃蜞菊治疗880例乙型脑炎(其中极重型97例,重型90例,余为较重型与轻型),治愈率达89.5%。此外,清热解毒药物有减毒、解毒,对无菌性炎症有抗炎、抗渗出及提高吞噬细胞功能以及调整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等方面作用。
河南医学院等1973年观察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炒苡仁、喜树果等清热解毒药可使幼鼠胸腺萎缩。上海儿童医院1976年报导以中药三黄汤为主(茵陈、山栀、大黄、黄连、黄柏)治疗新生儿黄疸38例,近半数获显效。黄芩有效成分黄芩甙能抑制肥大细胞的巯基蛋白酶,因此有抗过敏作用。刘亚光、汪承柏1979年综合报导洋金花、麻黄、苍耳子、秦艽、防己、枳壳、枳实、牛膝、黄连、甘草、泽泻、柴胡、龙胆草、荆芥、葛根、猪苓、白芷、桔梗等,均能抗介质释放、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以利于治疗多种病理性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四)气功疗法实验研究
气功实验研究于五十年代就开始了。1959年徐丰彦即发表“气功疗法机制的研究”,观察到气功锻炼对呼吸系统功能明显的影响是可使呼吸减慢和加深,呼吸运动描记发现练功效果好的,呼吸曲线柔和而均匀。X线下练功时比一般状态膈肌上下活动幅度增大3~4倍。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1959年报导气功对血压的影响与单纯休息和自然睡眠不同。莫浣螈1959年报导练气功对腧穴皮肤电流的影响。上海第一医学院气功专题研究小组1960年发现气功可明显增强和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状态。练气功时吸气、呼气对心输出量有影响。上海第二结核病院1961年发现气功状态下腹式呼吸明显。“卧式内养功”有使胃肠排空加快的作用。武汉医学院卫生系1961年观察到练静功时,可使心率明显减慢。血管通透性加大。广东医科院胸科疾病研究所1961年报导气功对大脑耗氧量的影响。赵连云1962年观察到气功治疗矽肺病人观察中,可增大胸围,增加止息时间、肺大通气量等。肺结核病人练功达有效阶段时,氧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均减低。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教研组1962年报导内养功与血管舒缩关系的研究。练功入静时可使气体代谢率降低。对血糖较高者有降糖作用。项殿芳、肖俊等1962年岱功姿势与氧消耗量改变的关系。气功对血压有明显影响。重庆医学院生理教研组等1963年发现气功状态下血管运动中枢活动状态趋于稳定。诸云清等1963年报导气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尿17-酮排出量的影响。赵光胜等1979年发现高血压病人练气功者可使脑电图α波明显增强。且有一定后续作用。王伽林1980年报导气功对胆汁分泌也有明显影响。通过脑电图观察认为气功状态下的大脑皮层活动可能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性过程。邝安坤等1980年报导练功前后血浆cAMP含量变化很大。梅磊等1981年也探讨了气功的脑电特点。
结语: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四个方面的治法研究,它们分别是扶正培本治则研究、通里攻下治则研究和清热解毒法的研究以及气功疗法实验研究。看完之后大家对于它们的基本情况应该都了解了吧?正是有了这些进展,才使得当代医学得到了快速的进步。
养生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