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学和微生物学
当前位置: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m88 明升 > 中国医学通史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很多学科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包括生物物理学和微生物学,这些学科的发展对于医学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那么具体有哪些表现呢?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
一、生物物理学
我国生物物理学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将基础理论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及时应用于医学,开展对疾病的诊断、防治以及病因研究,并取得了许多优异成果。
首先,围绕细胞的多种结构成分,如线粒体、心肌细胞膜、肺和肾细胞膜、精子膜等,对克山病、心肌梗塞、急性白血病、慢性肺心病、肾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急性缺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尤其是其中在克山病与心肌细胞线粒体的关系研究上,提出了“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细胞线粒体病”的新观点,从而发展了克山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再次,围绕红细胞的膜结构和骨架以及血液流变学所重点研究的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能力这两大生理功能,对血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烧伤和恶性肿瘤以及中医的血瘀症和活血化瘀等也进行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血栓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内)是由于红细胞的聚集性过强而造成的疾病,而高血压,尤其是其中的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低下和刚性过强所引起的疾病。
另外,人工膜的研究,特别是利用蛋白质对非双层脂的作用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体内寻找疾病细胞(例如癌细胞)、致病因素(例如血栓)或病变部位(例如动脉狭窄、硬化或扩张),这不仅可以减少药量、降低毒性,而且尚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从而可使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进入所谓“导弹疗法和导弹诊断”的新时期。在自由基,特别是内源性自由基的研究方面,由于内源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失衡已成为需氧生物维持生命健康成长以及疾病的发生和防治中的关键问题,与医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也是研究多的一个领域。
对微量元素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关系,活性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特别是各种脂质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攻击和损害作用,心肌、脑、肾等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的关系,肿瘤与自由基的关系以及天然抗氧化剂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等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使医学对疾病的病因认识和防治进入了分子机理的更深结构层次和水平。
二、微生物学
1952年12月,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设有兽医微生物,人畜共患疾病病原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专业,1953年《微生物学报》创刊。当时的《微生物学报》不仅包括细菌学、免疫学内容,而且还登载病理学和寄生虫专业的论文。至此,中国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组织和刊物。
新五十年代初期,人间鼠疫、天花、霍乱、斑疹伤寒、回归热、脊髓灰质炎、麻疹等急性传染病在城市和广大农村猖獗流行。党和政府对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十分重视,1949年10月27日政务院召开防疫会议,决定采取紧急措施,扑灭察哈尔省北部的鼠疫。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将防治鼠疫、天花、霍乱、伤寒、斑疹伤寒及回归热、黑热病、流行性脑炎、预防结核等传染病列入工作计划大纲。
1949年10月察省发生鼠疫流行时,需要紧急赶制大批的鼠疫疫苗。当时储备的鼠疫杆菌原苗数量有限。为解决问题汤飞凡等采用无毒性的鼠疫杆菌Otten菌株制备活菌菌苗以满足需要。大量的活菌苗制备不仅手续简单,而且注射用量比较少。为减少杂菌的生长,用肚肝汤琼脂培养基替代常规的羊血培养基。第一批活菌苗还经过了工作人员的自身试验后方始发出。当时世界各国尚未普遍采用这种疫苗,在我国大批的制造和应用也还是第一次。
自从1952年美军在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了细菌战。散布的病菌有鼠疫、霍乱、炭疽等。微生物学工作者又积极投身于粉碎敌人细菌战中,汤飞凡专门撰写了《对细菌战的认识》讲座文稿宣传反细菌战的知识。细菌mansion88 app 提供的科学证据,从各个方面证实了美军使用细菌战的罪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曾经是威胁我国青少年的一种季节性流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微生物学者们研究所关注的重要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免疫性、流行规律等的研究有重要成果。分离了我国各流行区的毒株,确定了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猪是本病的扩散宿主。五十年代初期,吴皎如在开展"乙脑"病原学、流行因素及临床诊断的研究中,发现台湾蠛蠓等也是乙脑的传播媒介,打破了医学历史上一直认为"乙脑为单媒介(蚊)传染的论断。
沙眼的病原问题,经世界许多学者几十年的研究,一直悬而未决。当时任中国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的汤飞凡教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张晓楼协作下自1955年6月至1956年7月经过多次试验,采用立克次氏体的研究技术,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和抗生素抑菌的方法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成功。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1958年元旦他又把所分离的衣原体种进自己的眼睛,造成人工感染并且坚持40天才接受治疗,以便观察典型沙眼的病理过程,并又把衣原体从自己的眼睛分离出来,从而无可质疑地证明了这株衣原体对人类的致病性。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成功震动了世界微生物界,称沙眼衣原体为“汤氏病毒”。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成功及对其生物学性质的研究成果,证实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关于沙眼衣原体假说,促进了对沙眼衣原体乃至衣原体的研究。当时我国发表的培养方法纷纷为世界各国所仿效,我国提供的沙眼衣原体TE55株,被用作国际标准参考株。
引起世界大流行的流行性感冒的三个新亚型,即1957年的甲2型、1968年的甲3型和1977年的新甲1型,都是首先从我国或我国附近发现的。该株抗原性与以往的猪型、原甲型、亚甲型完全不同。对甲型流感的变异规律的认识我国学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是连续性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过程可看作是:变异→选择→传播→再变异的过程。这些见解对于选择制造疫苗的毒种,预测流感趋向和识别新变异株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脊髓灰质炎曾在国内传播很广,我国科学工作者在1958年开始引进Sobin病毒后,又成功地用自己分离的病毒株制成活疫苗。同时用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代替原代猴肾细胞制备活疫苗应用证明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好。基本上控制了脊髓灰质炎的流行。
在麻疹疫苗问世以前,我国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1959年国内分离出麻疹病毒,1962年成功地制成减毒活疫苗。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
乙脑疫苗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初期。通过对乙脑病毒的变异规律的研究,筛选出有效的减毒株,制备出灭活疫苗在人群中广泛应用,保护率为80%,用于预防孕猪流产,保护率82~92%。
1966年以后,遭到了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研究机构无法进行正常的科研工作,专业杂志被迫停刊。“文革”后期各项工作才有了转机。
七十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感冒和气管炎病原病因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国内呼吸道病原的分离工作。从感冒患者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多株鼻病毒、副流感1、2型、流感甲、乙型等多种呼吸道病毒。并在国内首次分离出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1971年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在上海发生流行,有8个单位参加的协作组对病原进行研究。分离出了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体,并证明是一种新的微小RNA病毒,属肠道病毒70型。
微生物和免疫学会于1978年12月在天津正式成立。1981年2月将《生物制品通讯》改为《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至八十年代免疫学又逐步从微生物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古老而又新型的独立学科。1984年在我国病毒学创始人黄祯祥教授的积极倡导下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医学病毒学刊物《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许1979年2月至3月中央卫生部派人对云南、西藏地区进行了天花既往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证实中国后1例天花,是1960年3月在云南孟连县发生。于是中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自1960年起中国已彻底消灭了天花。
我国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981年宋干等在国内用黑线姬鼠和细胞培养分离培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不久又证明我国另有一类轻型出血热的存在。从褐家鼠中分离到相应的病原,褐家鼠是该病原的贮存宿主。1982年洪涛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出血热病毒在细胞内的形态。
我国自1982年以来,不断发生全国性的成人流行性腹泄,1983年我国学者在这种传染性腹泄病人的粪便中发现了一种不具有通常轮状病毒共同抗原的新轮状病毒即成人腹泄轮状病毒(ADRV),确立了病因学关系。
1983年初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在国内首次分离到三株甲肝病毒。1984年8月14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廖万清,发现了一种能导致脑膜炎的新菌种��新型隐球菌变异菌种,在我国尚属首次。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微生物学中的组成部分免疫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开展淋巴细胞转化、E花环形成试验、免疫球蛋白的制备、纯化和鉴定的研究基础上,1979年举办了全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学习班,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1979年下半年,我国开始进行了淋巴细胞杂交瘤工作。1981年10月,报道获得了抗脊髓灰质炎病毒单克隆抗体对实验动物进行了系统的治疗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克隆抗体等新型免疫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对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1980年中国微生物学会被国际微生物学会联盟正式接纳为成员学会。不少单位相继成为WHO的合作中心,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日趋扩大。中国医学微生物学事业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结语: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大家对于现代的生物物理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应该都有一定的认识了吧?也正是由于这些学科取得的成就,才让医学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养生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