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现在可以说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了,不管是老人还是孩童都喜欢下棋,也不管是哪一种棋类游戏都受到人们的广泛的欢迎。而国际象棋亦是不例外的,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其中的国际象棋的相关的知识,包括它的渊源、国际象棋的规则以及属于的介绍。
国际象棋
众所周知,现在玩国际象棋比较多的是欧洲的人,而在亚洲武二十并不多的,但是你知道它的来源吗?又有哪些史料对其有相关的记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简介
在所有棋盘游戏中,国际象棋是一种把战略战术和纯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游戏。和西洋双陆相比,胜负决定于骰子一掷,诚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国际跳棋相比,棋子的规模化控制了技术上的胜负。和国际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学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中国围棋、中国象棋、日本将棋。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运筹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不过,国际象棋不是像纵横字谜那样单纯是一种文字智力的测试。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体力上的坚韧不拔的较量。
渊源
据现有史料记载,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关于它的起源,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起源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国家等等。目前世界上多数棋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早出现在印度。18世纪时,W.琼斯指出:古印度是国际象棋诞生的摇篮。大约公元2~4世纪时,印度有一种叫作“恰图兰加”(chaturanga)的棋戏,内有车、马、象、兵 4种棋子,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
在当时流传的印度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四军将士已安排"的诗句。“四军”就是指军队分为车、象、马、兵 4个兵种。但作为今日国际象棋前身的这种“四方棋”,当时是由掷骰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游戏的目的也不是将死对方的王,而是吃掉对方全部棋子。
以梵语“恰图兰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纪时由印度传入波斯,由于语音上的讹误,古波斯人把“恰图兰加”误读为“恰特兰格”(chatrang)。“恰特兰格” 就被阿拉伯人改称为“沙特兰兹” (shatranj),以后这种 “沙特兰兹” 在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广泛流传。10世纪前后,阿拉伯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闻名一时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的宫廷诗人里有一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达还举行过几个棋手的比赛。
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的各个地区,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当时的文献中,将国际象棋列为骑士教育的 “七艺” 之一。“七艺”是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和下棋。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也谈及这一点。15、16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今日的样式和棋制。现存早的国际象棋谱,出版在1497年。
国际象棋的着法有过许多次变革。早先,王的走法虽一样,但据说是可以被吃掉的。关于王车易位的特权是从16世纪上半叶才开始有的,这是欧洲人的一项创造发明。皇后的名称、 性别和威力曾经有过多次奇妙的改变。在沙特拉兹时期,皇后这只棋子表示“律师”、“大臣”或“将军”。
后来法国人把皇后一子的形式稍稍变了一下,成了现在这样的女性。过去,皇后并不是强的棋子,它只能斜走1格,与中国象棋的士非常类似。双方的皇后只能在不同颜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后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威力,大约是在15世纪中叶以后。兵在过去只能前进1格,第1次走动时也一样,一直到16世纪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现在这样。兵到达第8格,过去只能升变为皇后,不能升变成别的棋子。只有车和马的走法一直没有改变。至于国际象棋的棋盘,在13世纪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
后汉明帝时(公元 1世纪下半叶),中国与印度开始正式交往,隋唐之后,文化交流更形频繁。中国的象棋与国际象棋着法类似,渊源相近,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可能互有影响。直到今天,这两种象棋的车和马走法相同(只是国际象棋的马不受蹩腿的限制),基本规则也类似。现代国际象棋盘完全一样;河南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棋子,“士”的图案为身穿戎装的女子,和国际象棋里的皇后性别一样。
相关含义
世界上的4大棋类(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将棋)都与该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国际象棋所反应的政治制度是西方的封建社会。与其他3种棋类相比,国际象棋政治色彩更加浓郁:
首先,反应出的社会等级性更加明显,棋子名称与社会阶层挂上了钩——比如:主教、骑士等。
其次,国际象棋里威力大的棋子是皇后,突出了西方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地位及作用(因为政治联姻,皇后代表第三方的军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