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视路

  眼睛能够看到五彩斑斓的东西全靠视路,它是视觉传导的媒介。我们对视路有多少了解呢?它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它的组织结构又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视路的相关知识。

  视路是视觉传导的通路。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皮质视中枢。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中的视觉中枢。这种视觉信息的传导径路称为视路,它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起,至大脑枕叶皮质纹状区的视觉中枢为止,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枕叶皮质视中枢

  一 视路简介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景物?景物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中的视觉中枢。这种视觉信息的传导径路称为视路,它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起,至大脑枕叶皮质纹状区的视觉中枢为止,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枕叶皮质视中枢。

  视网膜是把光的视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的地方,并由此经过双[1] 极细胞传至神经节细胞,由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即轴突)向视乳头汇聚。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从视乳头起,至视交叉前膝止,全长42~50mm。按其部位可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眼内段是从视乳头开始,神经纤维穿过巩膜筛板为止的一段,这一段神经纤维处于眼球之内,故名。它长约1mm左右。眶内段从巩膜筛板之外起,至颅骨视神经管,长约30mm,呈“S”型,以利于眼球的转动。因位于眼眶之内而得名。管内段则是神经纤维通过颅骨视神经管的部分,长约6~10mm。颅内段则是指视神经出视神经管后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膝的部分,长约10mm。

  二、视路特征

  视交叉呈长方形,是一12×8×2~5mm的神经组织,位于蝶鞍上方。在这里来自视网膜鼻侧部的神经经交叉后至对侧,即来自左眼的神经纤维转至右侧,而右侧的神经纤维转至左侧。来自颞侧的神经纤维则不交叉。经过视交叉后位置重新排列的一段视神经束称为视束,长约4~5cm,开始时视束呈圆形束,以后逐渐成为扁圆柱状。

  外侧膝状体属于间脑的一部分。外观如马鞍状,视路的周围神经元在此终止,而中枢神经元则从此开始。每一个外侧膝状体大约有100万个膝神经细胞,与视神经和视束内的神经纤维数目大致相同。从外侧膝状体至枕叶皮质之间的一段,因神经纤维呈扇形散开,故称为视放射,是由外侧膝状体交换神经元后的新神经纤维组成。

  视皮质位于两侧大脑半球枕叶皮质后部内侧,每侧与双眼同侧一半的视网膜相关联,右侧的视皮质与右眼颞侧与左眼鼻侧视网膜相关,左侧的视皮质与左眼颞侧与右眼鼻侧视网膜相关。视神经纤维终终止于此,视觉信息在此再现。

  三、视路结构

  视神经

  视神经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的神经纤维汇集而成。起于视乳头,止于视交叉,全长约50毫米,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 眼内段:位于眼球内的部分,即自视乳头开始至视神经纤维成束穿过巩膜筛板部分。长约1毫米,此段神经无髓鞘,自此起即有髓鞘包绕。

  眶内段:长约30毫米,呈S形弯曲,有利于眼球的自由转动。

  管内段:位于骨性视神经管内,长约6一10毫米,该段视神经与骨膜紧密结合,故骨管外伤时易挫伤视神经。

  颅内段:白骨性视神经管出口处至视交叉前角止,长约10毫米。

  包绕视神经的髓鞘可分为3层,由外至内为硬膜、蛛网膜及软膜。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空隙,称硬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空隙,称蛛网膜下腔。均与脑之同名腔相通,向前终止于眼球而形成盲管,腔内充满着脑脊液,所以当颅内压增高时,常见视乳头水肿。眼眶深部组织的感染,也能沿视神经周围的脑膜间隙扩散至颅内。视神经髓鞘上富有感觉神经纤维,故当炎症寸球后常有疼痛感。

  视交叉

  视交叉位于颅内蝶鞍处,双眼视神经纤维在此处进行部分性交叉,即双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当邻近组织病变影响视交叉部位时,可出现视野缺损,常见的是颞侧偏盲。

  视束

  视束即自视交叉至大脑外侧膝状体节细胞止。因视神经纤维已进行了部分交叉,故每一视束包括同侧的颞侧纤维与对侧的鼻侧纤维。因此,当一侧视束有病变时,可出现同侧偏盲。

  外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位于大脑脚外侧,它收容大部分由视束而来的纤维,发出视放射纤维,为视分析器的低级视中枢。

  视放射

  视放射为外侧膝状体发出的视觉纤维向上下作扇形散开所形成。视中枢

  视中枢位于大脑枕叶皮质纹状区,全部视放射均终止于纹状区,为人类视觉的高中枢。

  由于视觉纤维在视路各段排列不同,所以在神经系统某部分发生病变或损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知道视路由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与视中枢构成,从而形成视觉视路,各个结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当视野发生异常,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