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外耳道炎和疖
当前位置: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m88 明升 >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外耳道炎和疖都是感染性疾病,日常生活中由于细菌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话就有可能引起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疖,那么医学上怎样进行治疗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疖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分急、慢性两类。急性外耳道炎致病原因多为外耳道损伤或皮肤浸渍上皮软化后,细菌感染引起。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常见。慢性外耳道炎可因急性外耳道炎治疗不彻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或霉菌感染所致。一种少见的恶性坏死性外耳道炎,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免疫缺陷的病人。其致病菌多为绿脓杆菌,病情严重而预后不佳。
(一)诊断
1.急性外耳道炎有耳胀,痒,疼痛和听力减退。轻者外耳道皮肤弥漫充血,重者耳道充血且有肿胀,表皮溃烂,并有白色皮屑附着及粘脓性分泌物。外耳道变窄,使鼓膜窥不清,听力障碍。
2.慢性外耳道炎仅有耳痒,耳内不适感。外耳道皮肤呈充血,增厚。耳道内有白色鳞屑状痂皮。
3.霉菌性外耳道炎有耳痒,耳内闷胀感,可伴有耳鸣及听力障碍。外耳道壁及鼓膜上附着霉痂,表面可见粉末状物或绒毛状物。霉痂去除后,外耳道皮肤充血糜烂。取霉斑真菌涂片,找到真菌丝或芽胞状物,诊断确立。
4.坏死性外耳道炎发病多为单耳,症状表现为持续耳剧痛伴流脓,病变呈进行性加重,侵犯骨质累及茎乳孔和颈静脉孔时,可出现Ⅶ、Ⅸ、Ⅹ脑神经瘫痪。晚期常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脑脓肿等死亡。检查可见外耳道肿胀,充满脓性分泌物。外耳道峡部底壁有感染性肉芽组织,此为一特征性体征。脓培养为绿脓杆菌,查尿和耐糖试验有糖尿病,年老体弱者则更支持该病的诊断。
(二)治疗
1.急性外耳道炎局部治疗以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后,滴用抗生素滴耳液,或滴用含可的松的复方抗生素滴耳剂,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症可用止痛药。
2.慢性外耳道炎局部可滴用4%硼酸酒精止痒。戒除挖耳习惯,注意耳道清洁干燥。
3.霉菌性外耳道炎滴用1~2%麝香草酚酒清。对细菌和真菌的混合感染,可以交替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制剂。此外还可以口服制霉菌素或曲古霉素等。
4.坏死性外耳道炎早期全身给予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局部应行根治性清创手术,以免因感染扩散而死于并发症。严格控制糖尿病。
二、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皮脂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一般因掏挖耳损伤皮肤或耳道进水,表皮软化,细菌感染引起,多为单发,少数可为多发或屡发。外耳道骨部没有毛囊,不会发生外耳道疖,故该病又称急性局限性外耳道炎。
(一)诊断
现代医学
1.主要症状为剧烈耳痛,咀嚼、张口及呵欠时疼痛加剧。重者耳痛放射至同侧头部,可有听力减退。婴幼儿不能主动陈述耳痛,表现为哭闹不安,向患侧卧时加重。尚可有体温升高或腹泻。
2.检查时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疼痛加重。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可见一个或多个半圆形隆起,触痛明显。发病4~5天后,疖肿成熟,顶部可见黄色脓点,破溃后可见稠纯脓少许。
3.鼓膜正常或轻度充血,因外耳道肿胀,鼓膜常不易窥及。可有耳前、耳后或耳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4.对反复屡发的病例,注意询问有无糖尿病史,必要时查血糖。
5.严重病例可引起耳后软组织肿胀,应与急性乳突炎鉴别。耳后淋巴结化脓引起的脓肿发生位置在乳突骨膜之上,要注意与耳后骨膜下脓肿鉴别。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乳突X线摄片,不难区别。
中医学
外耳道炎属中医“耳疮”范畴,外耳道疖属中医“耳疖”范畴。两病的病因大致相同,多由于挖耳损伤耳道,风热之邪乘机侵袭,或因污水入耳,脓耳之脓液侵渍染毒而发。苦热毒壅,兼挟湿邪,引动肝胆火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而致耳道漫肿赤红。
1.辨证依据:耳疮、耳疖均发于耳道上,耳疮疼痛较轻,局部呈弥漫性红肿,或有渗液。耳疖疼痛较剧,耳道上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
2.临床分型
(1)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壳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或弥漫性红肿,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全身症候可见恶风发热,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脉浮数者为风热邪毒型。
(2)耳部疼痛较剧,痛引腮脑,耳前或耳后舋核肿大疼痛,如肿塞耳道,可出现暂时听力减退。查见耳道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可见黄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耳疮则漫肿红赤为甚,兼见黄色渗液。全身症候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者为肝胆湿热型。
二、治疗
现代医学
1.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控制感染。耳痛可用镇痛剂。
2.局部治疗
(1)疖肿未成熟前可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促进炎症消退或疖肿成熟。耳道内可填10%鱼石脂油纱条或红霉素软膏,每日更换1次。
(2)疖肿形成后可切开排脓,切口方向应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外耳道狭窄。排脓后应经常清除脓液,并滴4%硼酸酒精,保持外耳道清洁,以防复发。
中医学
1.治疗原则:风热邪毒外侵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肝胆湿热上蒸宜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2.治疗方法
(1)风热邪毒型:①外治:用黄连30g、当归15g,黄柏30g,生地30g,姜黄10g。浸入麻油内1天,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加入黄蜡,文火徐徐收膏。涂敷局部,每日1次。有脓头者切开或挑破排脓后再敷药。②针灸疗法: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每日1次。③内治:用银花藤、野菊花各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天癸子15g,连翘15g,薄荷10g,大力子15g,荆芥10g,葛根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2)肝胆湿热型:①外治:同上。②内治:用银花15g,紫花地丁15g,连翘15g,黄连10g,夏枯草15g,丹皮10g,赤茯苓15g,栀子10g,胆草5g,柴胡10g、木通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知道外耳道炎和疖的病症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小看病菌的危害,当发现生活中有细菌感染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稍不留神可能就会影响皮肤组织,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
点击查看更多:
史上全明星资料
养生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