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疳证

  疳证是一种小儿慢性疾病,在西医学称营养不良。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医学上进行怎样的临床诊断?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应该怎样预防护理,原理疳证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指病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的临床特征。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机和症状。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一、疳证的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喂养不当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是疳证常见的病因,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脾常不足”,常由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太过是指乳食失节,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生冷不洁之物,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及是指乳食喂养不足,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未及时添加辅食,以及因食物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使营养精微摄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濡养脏腑肌肤,日久成疳。

本病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jpg

  疾病影响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反复感染,或经常呕吐,慢性腹泻,或时行热病,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导致脾胃虚弱,化生不足,气血俱虚,阴液消耗,久则致成疳证。

  禀赋不足父母精血不足,或孕妇患病遗害胎儿,或孕期用药损伤胎儿,以致早产、难产、出生低体重等。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证。

  疳证的病因虽有不同,但病变部位总在脾胃,其主要的病机变化是脾胃虚损,津液消亡。病机属性以虚为本。脾胃同居中焦,阴脏阳腑,相互络属,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输布,使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濡养全身。脾胃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临床可出现面黄肌瘦,毛发枯黄,饮食异常,大便不调等疳证之象。脾胃病变有轻有重,初起病情尚轻,仅表现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的证候,称为疳气,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言:“发作之初,名曰疳气”。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即为疳积。久则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气血俱衰,导致干疳。

  疳证日久,气血虚衰,全身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受病,而出现兼证。如脾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见两目羞明,眼珠混浊,白翳遮睛之“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则见口舌糜烂或生疮之“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则易反复外感,或出现咳嗽、潮热等“肺疳”;脾病及肾,肾主骨,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出现“鸡胸”、“龟背”、肋缘外翻等“骨疳”;脾病日久,中阳失展,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出现全身浮肿之“疳肿胀”等。脾虚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可见皮肤紫斑出血;甚则脾虚衰败,元气耗竭,阴阳离绝而卒然死亡。

  二、疳证的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jpg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s/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s/L以下。

  (二)鉴别诊断

  1.厌食以长时期的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它脏,一般预后良好。

  2.食积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虽可见形体消瘦,但没有疳证明显,一般病在脾胃,不影响它脏。二者有密切的联系,食积日久可致疳证,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言:“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但疳证并非皆由食积转化而成。疳夹有积滞者,称为疳积.

  三、疳证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疳证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临床上多种原因互相掺杂,应首先辨别其主要病因,掌握重点,以利指导治疗。

  2.辨轻重虚实疳证之初期,症见面黄发稀,易发脾气,多见厌食,形体消瘦,症情尚浅,虚象较轻;疳证发展,出现形体明显消瘦,并有肚腹膨胀,烦躁激动,嗜食异物等,症情较重,为本虚标实;若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甚至突然虚脱,为疳证后期,症情严重,虚极之证。

  3.辨兼证疳证的兼证主要发生在于疳阶段,临床出现眼疳、口疳、疳肿胀等。皮肤出现紫癜为疳证恶候,提示气血皆干,络脉不固。疳证后期干疳阶段,若出现神萎面黄,杳不思纳,是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绝之变,须特别引起重视。

  (二)治疗原则

  疳证的治疗原则总以顾护脾胃为本。如饮食尚可,则胃气尚存,预后较好;如杳不思纳,则脾胃气竭,预后不良。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主。出现兼证应当随证治之。

  四、疳证的治疗方法

  (一)中成药剂

  1.健脾肥儿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疳积脾虚夹虫积者。

  2.十全大补丸每服2-4g,1日3次。用于干疳气血两虚者。

  (二)单方验方

  1.消疳丸三棱、莪术、炒五谷虫、胡黄连、炒鸡内金各30凹g,甘草2000g。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水泛为丸。1岁以内每次2g,1—2岁3g,3岁以上5g,均每日3次,空腹服。用于疳积证。

  2.鸡肝1具(或猪肝30g),苍术6g,煮熟,食肝喝汤。每日1次,连服2周。用于眼疳。

  (三)推拿疗法

  推三关,退六腑,推脾土,·推板门,运土入水,揉阴陵泉,揉足三里,分腹阴阳,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用于疳气。

  五、疳证的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合理喂养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注意营养平衡及饮食卫生。

  2.防止疾病影响,积极防治脾胃疾病和寄生虫病,及时矫治先天性畸形如兔唇、腭裂,做好病后调养和护理。

  (二)护理

  1.定期测量患儿身高和体重,观察病情变化。

  2.对重症疳证患儿要注意观察面色、精神、饮食、二便、哭声等情况,防止发生突变。

  3.做好重症患儿的皮肤、口腔、眼部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口疳、眼疳。

  4.根据病情需要配制相应食谱,如疳肿胀患儿,可吃乌鱼汤,以利疾病早日康复。

  结语:通过本篇文章的了解,我们知道疳证的相关知识,主要原因有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合理喂养婴儿,积极防治脾胃疾病和寄生虫病。

点击查看更多: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