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虽然讲究气,但是也有在气则滞的说法,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理解呢?下面我们就从健身养生到修身养性这两个方面对这个说法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以便更好的结合太极拳教程进行学习。
气,在中国汉语中有不同的解释。武术和太极拳中所说的气:一是指中医讲的内气,有真气、元气、营气、卫气等说法;二是指呼吸之气;三是指阴阳、虚实。
首先说内气
中医认为,人体的内气,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说法。所谓真气,就是人体的先天之气:而元气则是身体内部运行之气;身体中抵抗外邪,风湿的气,是营气和卫气。这种气是什么东西呢7就是在经络、血脉中流通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能感觉到。这种气实际就是一种能量。在人体中,血是看得见的.气则是看不见的,只能感觉到,比如扎针灸时.如果手扎到穴位上,得气了,针灸师有发沉的得气感觉,被扎者也有酸、麻、胀的得气感;反之,如果没有得气,针感就是空的,患者则有疼痛的感觉。经络和气血学说是中医独有的,但在解剖中是找不到的。
内气的作用就是在经络中运行,促进血液运行。内气和血液是相辅相成的,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府”的说法。如果没有气,血液就没法运行;反过来,气的运行是依附于血液的运行的。
其次,说说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说法是根据武术的实际运用得出的,比如:虚实是阴阳二气,强弱是阴阳二气,快慢是阴阳二气。这个气和中医的内气不同,它是指某一些动作的要领。比如李亦畲有“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说这四字都是以气来运用的。这里所说的气,实际是指虚实。太极是阴阳二气构成的,这里的阴阳二气就是虚实、快慢、进退等等太极拳的运用方法。在中国宋代的理学中,张载认为万物皆出于理,理又和气相联系。气是物质的,就是金、木、水、火、土。因此,对气,古代各家的理解是不相同的。
再次,谈谈呼吸之气和武术的“内练一口气”
中国武术,比如北方的一些拳种,像少林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里所说的气是指中医说的内气和呼吸之气。人的身体好.体力就充沛.内气就充盈:体质弱,内气就衰弱。气血充盈的人,寿命就长;气血衰微的人,寿命就短。气在人体内部运行,所以,练功讲“内练一口气”。而“外练筋骨皮”则是指肢体运动,包括拳术套路和功法的练习。这些外壮的功法是一些拍打功,比如金钟罩、铁布衫等。通过这些功法锻炼,能使人的筋骨强壮,内气充盈。这种外壮的练习方法,是通过调整呼吸之气,配合外部拍打,达到外壮内强的。这种功法只有年轻人和身体强壮的人才适合练习,中老年和体弱者是不适宜的。在练习这些功法时,除了拍打,还有一些运气的练功方法,就是用意念把内气运到身体的某些部位,增大局部的抗击打能力。这是传统武术中的练气、运气、聚气的方法。拍打完后,还要用药水洗,以活血散瘀。因此,没有好的身体条件是不能练习这种功夫的。
太极拳的练气方法与以上所说的练法并不相同,在太极拳中,内外是结合到一起进行练习的。太极拳中讲究以意为主导,以气为驱使进行运动,而这就是通过意将内练与外练结合到一起了。
“意在动先”并不是太极拳的发明,我们做事情都是要意在动先,其他的拳术也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是太极拳把意念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强调“在意不在气”,使它成为了一种理论。武禹襄结合其他武术流派的练气原理,把意念在拳术中的运用提炼成了一种理论,形成了太极拳用意练气的方法。虽然太极拳也讲究内气,提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里,太极拳讲的内气和传统武术中的内气是一样的,强调“行气如九曲珠无往而不到”,但是,太极拳更强调用意,有“有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的要求。太极拳是通过这种意念的锻炼,使内气畅通无阻,运行周身,达到内壮。所以,拳论要求“以心行气,务令顺随”,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
为了达到“气遍周身不稍滞”,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拳种的要求不同,是把意放在了首位,要求在意识的指导下练拳、练气。不讲究把气运到局部位置,而是要“气遍周身”,气要像“九曲珠一样,无微不至”。所以,练习太极拳,要求的是自然呼吸。随着练拳的熟练,呼吸和动作在意念的指导下,要做到有机结合。这种练习方法,能使呼吸平稳,气血畅通,内气没有瘀滞.对健身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练习方法的适用性也非常广泛,能适合各种人练习,而且练习起来也很安全,不会造成人体伤害。
太极拳所说的气,一方面指呼吸之气,另一方面指内气,再有还指心性涵养。“以心行气”就是要求你练习太极拳时一定要心平气和,气定神闲,不能呼吸急促,气喘吁吁。“以气运身”就是在这种松静的状态下练拳,让内气运行周身,没有一丝一亳的阻碍。这里的内气就是中医讲的内气、真气、营卫之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这样,气血畅通,身体健康。而内气的运行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意念的指导下,练习太极拳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发力的时候,意要远,劲要长,动作要短。练习太极拳
要养气,有“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说法。这里的气不是呼气之气,也不是中医讲的内气。而是意气的气,是一种精神气质。练习太极拳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憋气、运气、聚气,要养气(就是气沉丹田),要加强涵养,不争勇斗狠。这些都是属于“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范围,是把中国的传统道德运用到武术的修身养性之中。
练习太极拳虽然讲养气,但是又不能执着于气,于是就提出了“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所谓“在气则滞”是说太极拳讲究顺随、自然,如果过于强调运气,就会瘀滞、僵硬,这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在推手技击时,就会产生顶牛的现象,造成两败俱伤或者力大者胜。另一方面,从道德修养上讲,如果过于意气用事,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所以,“在气则滞”不仅要从练拳养生方面理解,还要从修身养性的道德层面来认识。
综上所述,练拳养生的时候,虽然需要注意气,但也不能过太过在意气,否则就会违背太极拳遵循自然的原则。同时,太过在意气,也会导致推手的练习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甚至形成不好的影响。
另外,除了练拳养生之外,我们还要从修身养性的角度从理解在气则滞。在气则滞,是指你如果太过在意意气的话,就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因而在为人处世的方面同样不能太过注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