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有很多的规则与要领,想要学好用好太极拳,对于这些理论的掌握与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借力打力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在技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借力打力的原则,再通过太极拳进行实践学习吧。
“借力打力”原则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重要原则,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则,有人把,“借力打力”原则理解为“化力打力”是错误的。
化力打力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拳术使用方法,但是它与太极拳的原则是完全不一致的。化力打力即指化解了别人的攻击力量,然后以自己的力量对对方进行打击,这不是太极拳的要求。借力打力与化力打力是完全不同的原则,决不能将他们进行混肴。
其一,“化力打力”是两个过程,即化了再打
化力打力是先进行化解对方的攻击力的步骤,再自己进行相应的攻击,是需要进行两个步骤的过程。而化力打力则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这源自于太极拳的思想与运用,。从思想上讲,太极拳就是要使阴阳协调,使之化而为一。
在技击上,大极拳理把对立双方看做是两个独立的太极体。要求在意识上做到“彼此之力不混合”“你是你,我是我”,对方用力打来,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极体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对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对方改变我大极体状态或对我太极体进行损害的企图,仅仅使对方之力作用于太极体表层而不能伤内.所谓“无凸凹处”,更因为我太极体是运动的,对方的力就如同打在飞转的车轮上,即所谓“动似轮行”,那么,打来的力越大。其自损程度越严重。
其二,“化力打力”具有主动打击对方的意思
化力打力终目标还是对对方进行攻击,造成对方的损伤。借力打力却不是这样的,太极拳追求的是并不是攻击与伤人,它是一种重心主要放在防御上的武术,追求不是伤人,而是自己在运动中不被对方改变。借力打力即将对方的力在还给对方,而不是以自己进行伤害。
真正的太极拳永远不打人。它不欺弱,也从不畏强暴,现在有些人在推手中一心想推人,先将意“埋”于腰或足,对方推来,就用腰或足化解对方之力,然后用力推击对方空虚之处,这一方法尽管有效,但无异于笨汉争斗,是与太极拳“借力打力”原则相违背的,正如拳论所云:“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武式太极拳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始祖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李启轩昆仲均系望族儒生,至第三世郝为真始广传于世,故旧时多称之为“郝架”、“郝派太极拳”;又因其拳势强调虚实开合,民间习称“开合架”或“开合太极拳”。解放后多称“武式太极拳”。海外为了在译音上有别于吴式太极拳,多译成“武式太极拳”。
武氏自明初从山西移民至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禹襄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世称“三武”。约道光十余年间永年南关人杨露蝉(名福魁,杨式太极拳始祖)返里授拳,禹襄与之友好,得以知其拳技梗概。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出师北征,禹襄从拳师陈清平问技,深得奥妙。其兄澄清获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谱》,转赠禹襄。禹襄返里后,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专心研习,并多与力大精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武禹襄还根据拳理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体的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把推手演化为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拳风自然洗练,外则柔活渊懿,内则坚劲雄直,含阳刚于阴柔之中,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
郝和,字为真,永年人。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膂力倍人,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之粮袋,从李亦习太极拳,专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武、李二公所著拳论言简意赅,非言传身演不能穷其精妙,独为真能传其窍要,深得亦公垂青,视为衣钵传人。武派太极拳遂广传于冀、鲁、豫等地,武禹襄所创学派至此才得以弘扬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