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麻醉因素
施硬膜外麻醉的腹部手术,可因麻醉效果欠佳,关闭腹壁切口时需强行拉拢缝合,而易致腹膜等组织撕裂,是切口裂开或切口疝的又一原因。
(5)腹压因素
肠梗阻、大量腹水、排尿排便困难,以及术后肺部感染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的咳嗽,均可使腹内压力增高,腹壁切口张力增大,致切口内层撕裂而发生切口疝。
二、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腹壁切口疝疝环一般较大,发生嵌顿和绞窄的机会甚少。早期疝囊多不完整,随着时间的延长,腹膜可爬行而形成完整的疝囊,疝内容物一般为肠管和(或)大网膜,常因粘连而形成难复性疝。也有腹膜愈合而筋膜裂开,腹膜膨出形成疝囊者。
切口疝无自愈可能,对全身状况影响较大。如不及时治疗,多数病人随着病程的增长而逐渐增大,切口周围肌肉、腱膜、筋膜等组织则日趋薄弱,疝环增大,腹腔内脏器愈来愈多地突出在腹腔外的疝囊中,逐渐发展为巨大的切口疝,使得真正的腹腔容积渐渐减少,疝囊成为容纳部分腹腔脏器的第二腹腔或腹外腹。
此种情况,如不充分准备即行张力修补术,可能对呼吸循环系统产生影响,特别是有心肺合并症的老年病人。腹内压升高是切口疝发生的原因之一,切口疝出现后,腹内压降低。一旦张力修补后,腹内压升高甚至较原来更高,使膈肌上抬,导致通气受限;同时,下腔静脉受压,回流受阻,甚至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2.病理分类
临床常见的切口疝主要有3种类型:普通切口疝、腹腔镜术后戳孔疝和腹部暂时关闭术形成的切口疝。后者多发生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病例,如肠外瘘后切口裂开的病人,由于不能及时二期缝合,皮肤爬行覆盖肠管切口自行愈合所致。
3.程度分型
根据疝环大小,腹壁切口疝一般可分3型:①巨型:直径10cm;②中型:直径5~10cm;③小型:直径5cm。
切口疝的检查
检查时可见切口疤痕处肿块,小者直径数cm,大者可达10~20cm甚至更大。有时疝内容可达皮下,此时常可见到肠型或蠕动波,触之则可感到肠管的咕噜声。
肿块复位后,多数可触到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缘。腹壁肋间神经损伤后腹肌薄弱所致切口疝,虽有局部膨隆,但无边缘清楚的肿块,也无明确疝环可触及。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
腹壁切口疝的一般不须特殊的检查。有时术前需要评估原发病的情况时,影像学可看到疝内容物,特别时CT,可以清楚地见到腹前壁连续性中断,疝内容物外突。
总结:通过上述的文章对切口疝的病因和切口疝的检查等有关内容的具体介绍,朋友们是不是对切口疝的病因有了充足的了解了。因为切口疝多是做过腹部手术的人才换患有,所以产妇们可要好好调理,以避免切口疝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