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分支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是在陈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而成,那么你知道武派太极拳有哪些特点么?练习时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的呢?赶紧跟我来看一下吧!
武派太极拳修习要点
武派太极拳势外形简朴,内蕴丰富,重在实用。其修习要素如下:
式简技繁 组织合理
武派太极拳的拳式动作简洁明快、术法分明、圈小劲捷,每个拳式都围绕着一个攻防中心,重在实用,不尚花法,不着意雕琢,不故做高深,拳风自然平淡,演练起来浑厚朴实,简洁洗练,给人以银碗盛雪,纤尘不染之感。拳式技法内涵细腻,体现出起、承、转(开)、合和八法咸备,五气顺布。
武派太极拳架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是从“无极式”到第一个“云手”;第二段落从“高探马”到“更鸡独立”;第三段落从第二个“倒撵猴”到“收式”。这三个段落既相衔接,又各有重点,组织成一个结构严谨、疏密相间的拳架。第一段落主要是使初学者学有规矩,懂规矩,练规矩。通过这一阶段学练,习者可对手、眼、身、步的基本要求及松、慢、圆、匀、外柔内刚等运动特点有初步了解,为学好太极拳打好基础。第二段落的拳式大都是难度较大的动作,对腰腿功夫、步法要求较高。第三段落是“温故而知新”。经过前两段落的演练,是比较吃力的,故第三段落起始时,重复拳式较多,结尾收势前才高峰突起,又是几个高难动作,拧翻走转,跌宕起伏,高潮收势。
武派拳式基本上是左右对称,有左就有右,如“懒扎衣”、“搂膝拗步”等。这种左右均衡兼练的拳式结构,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养生,在技击上也可避免“一边倒”的弊病。有些拳式限于人们生活习惯或生理特点,只有某一边的练法,如“搬揽捶”等,但在练习和运用上,左掌右拳交相运用,各有专擅,同样做到了左右兼顾,均衡对称。
武派太极拳架是由四十多个基本拳式组成的,而拳架重复拳式较多。如此安排,则是通过不同拳势的调度、变化,做到八面转换,全方位的练习亦是创拳者苦心孤旨之所在。
法度严谨 身正势圆
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身法正,练拳才易入门。身法乖张,不仅练不好功夫,反会弄出一身毛病。开创者武禹襄针对练拳者通常容易出现的低头弯腰,挺胸腆肚,寒肩突臀,摇头野视,神无定向等弊病,制订出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分清虚实,腾挪闪战等十三要领和筑基要求。正确掌握这些要领,是走架立身中正,八面转换,运化灵活,气势饱满的关键。每一定势上下相对,头顶“百会穴”和裆部“会阴穴”遥相呼应,上下一线,前后相合,身前鼻尖,前掌指尖和前足尖“三尖相照”,上顶下沉,全身松柔,重心稳定,不偏不倚,八面支撑。
手有拨转引化之巧、控制发放之能。武派太极拳从实用出发,讲求手法灵活。活才能敏捷,气势腾挪,而无散漫之意。在立身中正,腰为中枢的前提下,以人体中线为界,双掌既要各护半身各尽其责,不逾雷池(前伸不越前足尖,后屈肘不贴肋);又要左右相系,互相照应,护中用中。既缩小了防地,又可使上肢各关节在引化拿发中常处于有利的活动范围,形成我顺人背的局势。走架则紧凑缜密,动度小而不局促,内收外放,小中寓大,包罗万象,隐括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