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的危害让我们谈油色变,我们痛恨地沟油黑作坊的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可以严查地沟油,有报道长沙地沟油黑作坊竟然分成不同分帮派,拉帮结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长沙市民刘胜兵近特别关注有关地沟油的报道。在他办公桌上的手提电脑里,一个号称“地沟油”第一案的视频在反复播放。而涉及到地沟油的,也被他搜索出来,放在“桌面”上。
作为一直关注地沟油现象,并试图将地沟油产业正规化的业内人士,刘胜兵曾向长沙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对地沟油采集实行准入制度。“整治长沙地沟油地下产业,应该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行动。”
空气中飘浮着酸腐味
2011年9月17日,长沙市芙蓉区汽车东站附近某村。记者一行两人,从汽车东站沿着一条村级公路往里走,空气中的刺鼻气味渐渐增强,有腐肉的臭味、变质油的酸味,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味。记者估计前面就有地沟油黑作坊存在。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排排建于上世纪的居民房,有的连成一片,高的也就三层楼高,在片与片之间,有狭长的小巷连通。当记者来到某污水处理厂正对面的一条小巷口时,两个低矮的烟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走进巷内时,为免引起注意,记者没有携带任何设备,以路人的身份快速走进,初步的观察结果是,巷内有两个规模很小的地沟油加工点和两个疑似潲水油养猪点。
从巷内往外走时,离巷口不到150米靠南的加工点旁,有一辆疑似装油的面包车正在倒车,车后有一条小板凳挡住了后胎。记者装作好心帮其挪开小板凳,却遭到加工点内一名工人的呵斥。
工人的反应加重了记者对这个加工点的怀疑。走出巷口后,摄影记者决定对该加工点暗中取证。当他背着摄影包走进巷口后,一个工人走上前来,“兄弟,没有走错路吧?要不要带路?”当记者回答说不必要时,又有几个人走上前来,久久盯住记者离去的方向。
在这条巷道北面的两个棚屋内,记者注意到有人支着一口铁锅在烧煮,旁边还有一些数量不等的油桶。陪同暗访的知情人李如秒说,这些可能是养猪者在烧煮潲水油,棚屋内可能养了一些猪。
“他们从酒店收回来的潲水油上面漂浮着一层油。这层油他们会先把它捞起来,剩下的残渣再烧煮,再沥油。”李如秒说,“潲水油的酸价只有十到二十个点,即使只做简单的加工(烧热炼制),也与正规的油没有区别。”
“酸价”是一个圈内人的专业术语,指的是食物类残渣中变腐发酸的指标,酸价越高说明腐败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打个比方,剩饭放久了之后会酸掉,衡量其被酸的指标,就是酸价。”
“由于酸价比较低,潲水油中炼出的油回流餐桌的可能性比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李如秒说,收潲水油的人很多,价格也越收越高,“他们收的潲水油不可能进入生物柴油厂加工,因为生物柴油厂的收购价格与炼制食用油的地下加工点出的价格相差很远。”
四五个人就可开个黑作坊
从这条巷内走出后,沿着村级公路继续往北走,在一大片已经平整的空地上,记者再次发现了一个疑似地沟油加工点。
记者注意到,这个加工点在一栋平房的后面,黑色的烟窗,一股浓烟直往上冲,在一个简易棚子下面,支着一口铁锅,一个中年女子正手持工具在搅动锅里面的东西,旁边锈迹斑斑污秽不堪的油桶,胡乱地摆放着。看上去,整个作坊也就数十平方米的样子。
“前段时间,这里好像还只有两三家加工点,怎么一下子又冒出这么多?”李如秒很疑惑。
据李如秒透露,长沙汽车东站附近的很多地沟油加工点,多数都是挖地沟油的工人自己搞的。“他们有的在长沙做了四五年,对长沙地沟油的收购与加工比较了解,不用办什么正规手续就可以单干做老板。”
“在长沙从事地沟油采集的人群中,安徽、河南、四川籍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李如秒说,“有一些小作坊便是四川籍采油工自己搞的。和其他地方的采 油工不一样,他们特别能吃苦,也特别省俭。一般采油工往往只傍晚出去,一两个小时后就收工回家。但有些 四川籍的采油工可以干一通宵,到第二天凌晨才回家。他们有时趴在下水道里捞一两个小时,直到把能捞的全部捞完为止。”
“他们开一个加工点,往往只要置一口铁锅,外加一个三轮车,四五千元成本就可以了。”某知情人士说,这些小加工点不可能到有关部门去办正规的手续,由于规模小,也不需要请人,往往是自己捞油自己炼,炼好了自然有人来收,这也是导致黑加工点越来越多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