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拳讲劲是太极拳中的高深教学方式,是对太极拳招式深入的剖析,你知道太极拳的“拆拳讲劲”吗?不清楚的话就赶紧来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从太极拳流行于世的那天起,有关于太极拳是否仅用意而不用力、怎样用力、力从何而来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近十年争论尤为激烈。一方是以杨澄浦再传弟子、四川 的张义敬先生主张的太极拳应大松大软,另一方则是笔者的师叔、当代太极拳理论家、武氏太极拳的传人王善德先生提出的针锋相对的论点,既大松大软、丝毫不用 力则打不了太极拳。“拆拳讲劲”,是以一个式子、一个式子详细讲解太极拳的劲点、劲别、劲路、变化及整体劲力结构的程序,在过去,是不传之秘,就是现在,也不见得有哪位师傅能开诚布公地给弟子们详解此中秘诀。
人体五弓之说早见于少林拳学。明末太极拳术流行于世后,逐渐衍生出阴阳、蓄发、开合等理论,至武禹襄和李亦畲则明确提出“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功如 放箭”的太极拳劲力运用准则,并留有身备五弓图传世。主张太极拳应大松大软的四川李雅轩先生在回忆其师杨澄浦发劲时曾这样描述:“是以腰脊之力,丹田之 气,周身整个之劲,是往下陡然一坐,往前陡然鼓劲,又像是往前一纵,往前一弹,往前一吐的神气,所以被打者如触电一样而崩出。”其实这就是五弓之力的蓄发 过程,虽然李雅轩及其传人在拳学著述中一再强调太极拳不能用丝毫之劲,并避开身备五弓的发劲环节,但在实际打手应用中却不能脱离五弓蓄发之合力。甚至行拳 走架每一虚实转换,杨式、武式和吴式均主张:实腿要向下松沉,借的地力后,裆成弧形向前移动。这中劲起于脚跟的蓄发开合过程在各派太极拳里实质都是一样 的,不过是在阐述上略有不同而已。
吴式太级对一身具五弓之说强调的程度不及武式太级,但也主张走架时要有身备五弓的意念;而武式太极则反复强调五弓之力的蓄发与走架时起承开合之关系,且在练拳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