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太极运动中的动平衡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打太极拳的训练,身体应做到以下要领: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与松腰落胯、气沉丹田同在,达到身体上下对拉拔长。裹臀、屈膝、圆裆、双脚趾抓地,使两腿如富有弹性的“悬臂梁”托住身体,并予调正。以此身架支撑两侧相对称的沉肩、坠肘,如同天平方式调整身体的平衡。太极拳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转动,将全身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由于人是双脚着地,当身体扭转到一定幅度就会被自锁,而太极通过身体的虚实变化,达到“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做到立身中正,运转自如。具体过程为,当腰向左转时,依次带动胯、左腿逆时针转动至左脚,通过全身各关节的曲率变化及力度调节,左脚底对地面碾转中不断改变着力点,使左脚起到一个的轴端作用,让身体经左侧过渡旋回,身向左转,其作用力促动胯及右腿反向顺时针转动,使重心沿“∽”路线逐渐向右移动。当重心移到右侧,腰向右转,再经右脚,使身右转推动重心沿着“反∽”轨迹向左返回。重心左右移动的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来回的运行路线连成一个“∞”形。太极阴阳图表达了它的含意;太极运动中,身体的重心在二脚之间移动,这个运动的范围,以一个圆圈表示,它就是支撑身体的底盘。身体重心在这个圆内的运行轨迹∽,将圆划分为正反对称的两条阴阳鱼,它表示重心在移动时,身体两侧的虚实是逐渐相互转化的。两个鱼眼表示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不全然占煞,虚,并非全然无力。太极图间接表明,身体不允许出现“双重”,否者转动不灵。
太极运动中,根据实际需要,身体重心运行的轨迹“∞”,可大可小,可任意变化方向,但不可超出底盘。一旦出界,身体就会出现失重现象。
由于太极以螺旋方式将身体各个松开的部位依次缠绕,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这样运行,身体与双脚之间的中心线会出现偏心距,身体就会扭斜,由于腰在转动的作用劲经胯传导至双腿产生互反向对撑展转动,此劲使螺旋身体的两侧在互推互挽运行中,在松开的各关节配合下,将身体调正。太极内劲经身体各部节节贯穿,促动身体重心沿着“∞字”路线循环,劲与形内外相合连绵不断运行,形成了太极的动平衡。实际上,全身螺旋运行与折叠转身是交织在一起的,臂掌随身缠转而动,往往当腰身已转向前,其传导之劲,使臂腕、掌指,还在依序向后逶迤婉延。这正是,太极能够“抱撑八面”,进退自如的缘由。太极通过运动的方式,展现了它绝妙的神韵。另外,太极运动还有迈步、抬腿等各种动作,虽然不是双脚挨地,但原理相同。其意,劲与形的协调一致,是内气连绵的保证。
在此,以太极的“合步四正”推手,说明二人在给劲与化劲的运动中的动平衡,当乙“按”甲,甲用“(才朋)捋”转化,这过程二人共同划了一个S状的弧线,接着乙“挤”,甲按,又运行了一个(反S)路线,这过程是“四正手”的一个回合。与此运行同时,双方在推手中各自腰腿运行了一个小太极图的路线的过程,配合身臂进行了以上的“(才朋)、捋、挤、按”的动作。双方推手的运行路线正好将两个人运行的小太极图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竖8字轨迹,合成了一个新的共同的大太极图,它体现了太极运动的对立统一。其运行轨迹是立体三维的,这里用机械制图的俯视图表示出来的运行路线,虽然牵强,但它表明了二人在推手中的运行状况。
3、呼吸与内气及内劲的关系
腹式逆呼吸方式适用太极推手;当气呼出时,内气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内气运遍全身直至体内各处末梢。当吸气时,内气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这样,外气与内气形成互动,身形动作随内气而动,吸时起,为蓄。呼时落,为发。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形合。内气是内劲之源,内功是内劲的体现。在意识作用下,内气与肌肉共同伸缩的运行中产生内劲,内劲在体内运用表现为内功,丹田气可发挥太极内功的巨大威力,内功是太极运动的灵魂。由练习意识跟踪内气在体内运行入手,以身体感觉内气的运行,逐渐练会在打拳时,不再用意导引内气运行过程,只要意到位,气就到位,即意到,气到,劲到。
结语:怎么样,看了上面的这篇文章,你了解太极推手了么?常常练习太极推手提高人的反应能力,老年人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的呢,赶快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