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拳中的开合
具体到太极拳的实践中如何体会开合,首要的是在意识中树立身与心都能“气化”,像气一样与天地自然融合为一体,开合自如,伸缩随意,博大精微,绵绵不绝这样一个目标,练拳时在意念上要尽量向这个目标靠拢。也就是说,在练拳时不能只想着身体四肢和动作套路,而要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大气球在随着拳路的运动自由地伸缩,自如地开合。如果意识中根本没有这样的目标,即使再努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第一步,直开直合,练明劲
这一步要练大开大合,练顺劲,开就是开,要尽可能地开,开得越大越好,开时的意念越远越好,劲儿要放出去,放足,力要抖出来,抖脆。太极拳要以柔克刚,尚柔不尚刚,但柔是练出来的功夫,是“百炼之钢化为绕指之柔”的柔,是由刚而柔,只有练到相当的程度,才能体会到柔劲。所以,第一步练明劲时,不是不要柔,而是还不可能柔。此时的意念,开就是开,合就是合,意、气、力相一致,用佛家的禅语说,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杨澄甫先生就曾说过:“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只有真开真合、大开大合地练到火候,才能体会出什么叫开,什么叫合,要开的时候才能开得出,要合的时候才能合得拢。此时自己盘架子,动作转换处不能圆滑自如,时有间断,与人过手,有丢有顶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没关系,仍要耐心地体会开与合的滋味,化与打的感觉,化与打要分明,要敢收敢放,收得拢,放得出。
第二步,暗开暗合,练暗劲
有了前一步的顺劲基础,现在要练逆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内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看开似合,看合又开,一举一动之间,意、气、力之间都有自然的对称与平衡,全身有如气球在做着伸缩,而球是所有物体中对称完美的,没有棱角,没有缺陷,所以也就没有薄弱处。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关键是意念,精神要超前,领先于肉体。俗语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是此意。要想把人放出一丈,意念须在三丈、五丈甚至十丈开外。前人经验说“打拳要如有人,与人交手如无人”,指的就是这个暗劲。此时与明劲阶段对比,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果说练明劲时是阳刚的话,那么暗劲就是阴柔,精神内敛,劲不外露,劲力转换之间没有间断,圆满无亏。>>>太极拳流派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有哪些
第三步,开合一体,练化劲
何谓“化”?毛泽东曾用一句话形容: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开就是合,合也是开,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也是水,水也是山,外形的意义已经淡化。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用拳经的话说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关于这一层的体会,笔者也仍在探求与砥砺之中,故不敢多做妄言,以免谬种流传,贻笑于大方。老子认为“自然”甚至是高于“道”的高境界,太极拳是顺其自然,归于自然,后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化”的高境界也许就自然吧,把后天的浊气拙力完全褪掉,返朴归真,达到自然。拳术练到这地步,开也好,合也好,完全变成了人的本能。当开则开,当合就合,举手投足,全是规矩。动静虚实,全为道理。开开合合,纯任自然,完全不靠大脑的调控,而是本能的反应。至此,无论养身、祛病、技击,无不随心所欲,无往而不利也。
上述三层功夫,三种境界,需要逐步练去,循序渐进,既不可急于求成,还没有体会到开与合的真谛就去寻找逆劲;也不可故步自封,忽视理论上的提高和指导作用。“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样高”。对拳理的悟性就是帮助高飞的翅膀,特别是对于像太极拳这样绝对以意念为引导的拳种,更要重视理论的修养,想到的不一定做得到,但想不到的就一定做不到,意念到不了,拳就一定到不了。据先师云,一趟孙式太极拳中,把开合动作练好;拳就会了一半儿。一开一合中,掤、履、挤、按、采、捌、肘、靠的意思全有了。笔者禀承师训,细心揣摩,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开合之中有如此大的天地,先祖师设计于拳中,匠心独具,真点睛之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