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通常在化疗开始后的几星期内发生,但这是暂时的,化疗结束后,头发会再长出来。脱发期间,不妨剪短头发。使用温和的洗发水和护发素,使头发易于梳理,避免过分用力梳头。开始掉头发时,可以用帽子或披巾保护头皮免受太阳照射。平时,化疗患者宜喝大量温热的液体预防便秘,并在医生指导下吃高纤维食物。
误区3:家人过分“迁就”患者
癌症是慢性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家属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不能束手无策,也不能一味“迁就”患者。欧阳学农主任建议说,家属要首先振作起来,用“自家人”的身份,引导病人认识癌症,多向患者灌输“肿瘤就是慢性病”、“带瘤生存”的新观点,树立患者积极治疗和战胜癌症的信心。
家属如果有什么疑问,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询问清楚,对癌症的正确认识是消除焦虑的良方。在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家属的良好情绪和科学态度,会进一步影响患者,从用药治疗到家庭护理,都能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根据患者性格、心态,坦诚地谈论疾病,注意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关心体贴患者,但不能过分迁就照顾,助长患者一味卧床静养的惰性。在不引起疲劳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应鼓励患者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误区4:“得了肿瘤哪有不疼的?”
“得了肿瘤哪有不疼的”、“止痛药用多了易成瘾”、“晚期肿瘤患者才用吗啡”……癌痛是癌症患者为恐惧的症状之一,许多对止痛观念的误区,让患者默默忍受着剧痛,甚至带着严重疼痛离世。
“在患者预期生存时间有限时,过多关注治愈方法是错误的。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止痛是患者基本的一种需求。”欧阳学农主任指出,病灶的完全缓解有时并不等于病人有良好的结局,实际上只有50%的实体瘤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因此,不妨提前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治疗,力争达到睡眠不受疼痛影响、白天安静时无疼痛、站立活动时无疼痛”的标准,让患者在后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事情,诸如处理好家人关系、安排好工作以及与家人团聚等等。
止痛是艺术也是技术,应把有效的药物混合在一起,来提高疗效。欧阳学农主任呼吁开展个体化止痛治疗,特别是对临终病人使用止痛药物,应当更宽松。
误区5:防癌照搬“数字密码”
每天吃500克蔬菜、6种水果,运动90分钟……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牢记各类“数字密码”的防癌者。“世界上没有哪组‘数字密码’是万能防癌的!”欧阳学农主任指出,如果被这些“数字密码”框死,而不结合个人生活方式、身高体重、年龄、个人体质等,反而可能“作茧自缚”。
事实上,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观念。比如,就每天吃500 克蔬菜而言,是在强化“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的观念,正常人可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选择蔬菜量,也可以是600 克或者400 克。锻炼运动时,数字只是参考达到一定强度的数值,自我感觉舒服时就可以结束,不可因感觉良好而贪多,导致精神疲倦。长期过度运动会损伤骨骼肌肉,损伤智力,增加心脑血管及心肺功能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削弱免疫系统。
冰冷的“数字”往往只会“雷人”,找医生是正确的渠道。有癌症家族遗传史或高风险的人群,更应当在肿瘤专科医生那里得到科学的、系统的指导,而不是自己支离破碎地到处搜些知识,胡乱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