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使微循环功能加强,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减轻疲劳,益于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下纳于肾是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肾纳气,则是气沉丹田,肾不纳气则上浮胸中而喘。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匀柔,它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使氧及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增强。经过长期锻炼,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的表现是在练拳时“汗流夹背不发喘”。他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均很适宜。
3.强健肌肉、改善骨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畅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及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运动都熔为一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关节韧带、腱鞘肌群,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物性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对老年人关节病(关节僵硬,行走坐起不便,足膝萎软,屈伸无力、骨质增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健康与否、与经气畅通与否密切相关。练太极拳的人,练到一定程度,就有小腹发热,四肢末梢发胀,发麻之感。中医针灸学认为这种现象是“得气”的表现,也就是调动内气,打通经络,经气运行的表现。
太极拳运动,“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腰为肾之腑,又为带脉所绕之处。腰脊运动带动身形,行于手指,行于四梢,复归丹田。丹田乃小腹部位,任督脉冲乃一源三岐,出会阴,复灌诸经。长期锻炼,可使肾气旺盛,带脉充盈,阴阳调和,神清目明。
“尾闾中正”乃太极之要领,这是稳定自己重心,加强发劲的根本。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与“尾闾中正”上下相应,“百会穴”与“长强穴”相互灌注,有利督脉经气的畅通。百会、长强乃督脉之要穴,气通此穴后,便能升提中气,增强韧带及扩约肌功能。故对脱肛、痔疮、子宫下垂,均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总上所述,“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有利于任脉、督脉经气的运行。任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手足三阴经脉),督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阴阳经(手足三阳经脉)。内联奇经诸脉使之畅通。加之“气沉丹田,螺旋缠绕”,从内到外,从躯体到四肢末梢,得以特殊的运动,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华佗传)。当然,要使其起到防病健身作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刻苦锻炼,不管男女老幼,都可收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