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睡觉时是否会半夜睡醒呢!而且全身是汗?就我们平常所说的盗汗,你知道盗汗是什么回事吗?盗汗的治疗又是怎样的?在本期的中央二台健康早班车节目中,我们请来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周鹰教授,请他为我们讲解盗汗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盗汗的原因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中央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盗汗的治疗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本方适用于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也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2.五味敷剂:五倍子、赤石脂、没食子、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于临睡前取药粉1克,用凉开水、食醋各半调匀,敷入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为一疗程。据《陕西中医》1985年第5期介绍,用本方治疗小儿顽固性盗汗118例,连敷3次,盗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无效 6例(其中结核病患者3例)。愈后再次复发盗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无效者3例。本方无毒性,无副作用,具有较强的敛汗功能,各型盗汗均可使用。
3.玉屏风散加减:白术12克、黄芪20克、防风12克、炙甘草10克 、北五味10克、糯稻根15克水煎服,一日一贴。若汗出严重者加麻黄根12克、乌梅12克,有心悸者加熟枣仁12克、茯神18克、桂圆12克。即可。
4.秦艽鳖甲汤加减:地骨皮、柴胡、鳖甲各9克,秦艽、知母、当归各5克,青蒿3克,乌梅2个,水煎服。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者加制首乌、熟地补益精血,口干舌红绛者加麦冬、天花粉生津清热。 结核病人适用。
5.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12克,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克,黄芪12克,水煎服。本方主要用以治疗阴虚火旺、盗汗面赤、心烦尿赤、舌红。若阴虚火旺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泻其火而不伤其阴。适用结核病。
本期嘉宾介绍
周鹰
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1958年5月24日出生。1983年12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特色医疗大全》第二分册编委、科技部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
医学造诣周鹰自大学毕业后,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诊治疑难杂病,对很多疑难杂病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擅长治疗:糖尿病、肾病、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疑难杂病。治病强调"因人因时、心身同治"的整体疗法。每年接诊各种疑难病患者近万人次,带教临床进修生、实习生20余人,讲学、会诊、义诊近百次。共发表医学学术性论文、科普性文章20余篇。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出版的《疑难病患者寻名医指南》一书,以周鹰善治疑难杂病为特长,推荐给广大患者。
成就及著作
周鹰精通中医理论,能够熟练掌握、正确应用《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及各家学说的内容于临床,并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创新发展。如对《伤寒论》提出的"中焦寒热错杂病机"的理解,认为其"寒"是指脾寒失运,致中焦枢机不利,导致食滞、湿困、痰阻、血瘀,久蕴生热,而成寒热错杂之症。其脾寒为本,蕴热为标。寒热错杂于中,中焦枢机不利,可导致诸多杂症。在具体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强调辨别脾寒与蕴热的程度,根据寒与热的比例,调配处方中寒热药的比例。因此能够熟练地运用《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寒热药并用的方剂,加减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咳嗽、口疮、胸痹、腹胀、便秘、腹泄、湿疹、皮炎及儿科、妇科杂症,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特别是对"糖尿病、肾病"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糖尿病属中医"消渴"中的"寒消",阳虚为本,位在脾肾,阴虚燥热血瘀为标,位在肺胃经脉的独特见解。治疗上,强调温肾助阳,化气生津,健脾助运,转输津液,兼滋阴清热润肺胃,活血化瘀通经脉的独特治法。自拟"双化汤"(脾的运化功能、肾的气化功能)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此法亦适用于各种肾病的治疗,亦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全国各地有很多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并撰写发表了《糖尿病从寒消论治》、《运用温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102例疗效观容察》、《益肾健脾法为主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32例》、《半夏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83例》《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拓展》等学术论文。
周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揣摩中医理论精微深奥的内涵,及如何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发展中医。在科技部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论坛上,主讲了《中医药现代化路径思考》、《现代中医诊治疾病的整体模式》、《如何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研发不能脱离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中医药预防非典型性肺炎在于除湿化浊》课题。所写文稿分别发表在《中国医药学报》、《科技导报》、《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地球村月刊》等杂志上。并撰写了3万余字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总报告中的分报告--《中西医药学比较分析研究》(总报告己上报国务院政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