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厦门从宋朝开始就是一个繁忙的海港。后来,它成了明朝拥护者抗击满清的前哨和避难所。郑成功,在这一代建立了他自己的抗清基地。
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到达这里,但很快被赶了出去。后来,英国和荷兰商人来到这里直到18世纪港口停止贸易为止。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之时,厦门才重新向外开放,因为它是被迫对外开放通商的口岸之一。当时,大多数从中国出口的茶叶都是从厦门运出的。鼓浪屿被分配给了外国人,整个岛成为了外国飞地。大多数原来的建筑依然存在。
1938年-1945年,日本占领了这个区域。等到日本人战败,蒋介石带着国民党和大部分中国的国家财富跨过海峡去了台湾,厦门就成为共产党对抗国民党的前线。这一区域当时并没有充分发展,因为考虑到作为前线,任何的工业发展都可能会被袭击。
在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之后,厦门重生了。它成为早的几个经济特区之一并且获得来自内地、台湾、香港的大量投资。随着内地和台湾紧张局势的缓解,厦门成为企业进入内地的投资天堂。
厦门港发展史
厦门历史地位的彰显,始于明末清初。明永乐以后,中国闭关自守。郑成功为筹集军饷,在厦门设立五商、十行,以厦门港为中心,积极开展海外及沿海地区的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在厦门设立。近代的厦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对话”,使厦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副省级单列市,越来越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经济学家钱伟长预言,厦门的未来将成为东方纽约港。
现在的厦门,每日游人络绎不绝,厦门港也成为联通台湾和大陆的重要港口。
文化
闽南语是我国的一种主要方言。因为厦门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在汉晋时期接纳了大量的中原移民后,长期远离中原的战争,以及朝代的更迭。这样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特征,甚至是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期的古汉音。这对我们考证汉语言的沿革、汉语对日语、韩语的影响,以及大量古代音译文献的译解,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厦门的歌仔戏、高甲戏等,都是以闽南语为媒介语进行表演的传统戏剧。这些戏剧雅俗共赏,是当地重要的娱乐形式。
说到厦门市独特的风俗习惯,应以中秋博饼为知名、有趣。相传明清时,第一个建立台湾汉人政权的将领郑成功,在驻守厦门,准备收复台湾时,为激励军中将士的士气,开发出了一种名为“博饼”的游戏,令部下在中秋时玩耍,以解思乡之苦。博饼本身是军士们喜欢却为军队纪律所不容的赌博游戏,但赌注却仅为月饼,纯是讨个彩头。军士们也都相信若是博到了“状元插金花”(六粒筛子四粒四点,两粒一点),个人与战事都会顺遂。这个游戏传到现代,除去趣味性外,也因为郑成功的治军有方而为人津津乐道。
民族
厦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福建有许多客家人。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厦门、金门、同安同属于其中的厦门话区。
宗教
厦门地区以闽南文化为主。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在宗教方面,闽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师(陈普足)宗族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结语:厦门是个非常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人度假、旅游首选城市。如果你正计划着厦门行,那么不妨多了解下当地的天气和人文信息吧。同时去厦门在大尝海鲜美味的同是,也要记得适可而止,不要贪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