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养生堂:李素平讲如何预防脾胃虚热

民福康养生 > 养生节目 > 贵州卫视国医养生堂

图文作者:淮安三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责编:周伟

发表时间:2013-03-11 17:16

  脾胃虚热的症状有很多那么你知道如何预防脾胃虚热吗?敬请收看本期的贵州养生堂听听李素平的讲解。

  本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同仁堂外宾部中医保健mansion88 app 李素平,讲如何预防脾胃虚热。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如何预防脾胃虚热

  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贵州卫视,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李素平

  副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同仁堂外宾部中医保健mansion88 app ,国家特殊监督药品委员

  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系,从医45年,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大内科疑难杂症为主,兼治妇儿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深受广大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内科系统疾病擅长诊治: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小儿免疫力差、易感冒发烧咳嗽、慢性鼻炎、咽喉炎、气管炎、消化不良偏食挑食、面黄肌瘦、便秘、便溏、高血压、冠心病、高粘高脂血症、心梗脑梗恢复期、糖尿病及合并症、甲亢、风湿类风湿、坐骨神经痛、慢性咽炎、气管炎、肺心病、肝胆脾胃。慢性胰腺炎、结肠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弱、面黄消瘦、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便秘痤疮、暗斑、皮疹、皮炎、肥胖、脱发早白、肾虚及更年期综合症、术后恢复期、肿瘤放化疗期间的中医调理。

  妇科方面:怀孕前、产后的中医调理、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阴道炎、宫颈炎、面部长斑、产后发胖、腹部赘肉等。

苏ICP备15060253号-6 Copyright © 2010- www.jjdof.com 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