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人际关系处理不佳:家庭、学校、球场的人际关系需要学习及处理,在青少年时期往往又无法分辨清楚哪些关系对自己重要与否,重心可能只集中在同辈朋友身上,但对朋友的个性本质又无法有效分辨,后一味跟着同侪团体的行动来走。
6. 饱受流言困扰:青少年会过度在意别人眼光和批评,对他发表意见的人一多,无论是长辈或同侪,甚至某些家长。青少年听其言而行往往落得父子骑驴、动辄得咎;反之,若选择不理会,又会被某些长辈或家长批评没礼貌。
7. 缺乏自信、过度自信:这是两个极端的情绪反应,青少年球员通常都会找很多借口掩饰自己的实力,当失败时,缺乏自信者总在事先打预防针,让大家相信他的能力不够,或是先找好失败的借口。
有一样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挑对手,一碰到A就觉得自己会输,碰到B,才会想要好好打;过份自信的球员,总不将问题放在心里,不会在事前预演如何解决问题,待失败后,再将这些可以预想得到的问题当做借口。
在说法上甚至避重就轻,当这样的球员表现好时,家长或教练通常将这些隐性炸弹忽略,但积习越深,将影响这青少年运动员的人格发展。
8. 以自我为中心:少子化的塬因,如果加上该青少年运动员有优渥的家境,或是过人的天资,通常都会被教练及家长捧在手上。
认定这是一颗价值不斐的摇钱树,两造会为了培植这位运动员,帮他排除万难,帮他做人情,解决所有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失去朋友或交不到朋友而不自知。
9. 跟错人、选错环境、订错目标:跟错教练是该青少年运动员大的失误,但通常每一位开始学球的青少年都是靠口耳相传推荐来挑选教练,如果这位教练不是一位适合自己的教练(未必代表这教练不够好或不够专业),将变成事倍功半。
练习环境也是一大考虑:太吵、意见太多、缺乏适当竞争对象、没纪律等,都将影响该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至于目标,有些运动员的发展因个性、体型、训练方法等而各不相同。
但教练或家长却误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达成标准化的既定目标,于是增加要求的频度与强度──觉得不够严格。当孩子并非为自己打球,而是在满足他人期待时,情绪也会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