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不是非要输液不可
普通感冒即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一般是不需要静脉输液的,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口服解热镇痛药物、不抽烟,以缓解感冒症状。如果出现了咽炎、喉炎、气管炎等症状,且合并全身发热、血压升高时,建议给予适量口服抗菌药治疗,必要时可视情况静脉输液。
曾经有媒体报道过某中国人在美国求医的故事,一位在美国的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但这在国内应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患者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都不主张打针或打点滴,一般是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和加强营养等,当病人的体温在38.5℃时,才服用药物或者使用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且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患上了感冒、发烧后,成年人应该主动扛一扛,以增加自身免疫力。若是儿童感冒发烧则可在医生嘱咐下进行治疗。
选药,对症了才有效
输液注射的药物还多与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而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82%之间。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首先就想到要使用抗生素。
而实际临床上,也并不是每个感冒发烧患者都需要抗生素,药不对症,用了也没有丝毫效果。就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来说,价格较昂贵,所以在一般性感染疾病治疗时不作为首选药。不同的头孢菌素抗菌作用范围不同,现在有四代产品,各有长短处,但无论如何,对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引起的感染无治疗作用。因此,选用抗生素,主要依据抗菌谱选择敏感药物,并非越贵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更不是一病就要用。比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这个常见病,病毒感染的因素有时能达到上呼吸道感染的七八成以上,而这部分患儿,是无需用抗生素治疗的。
中国人治病对速度和效果急功近利的追逐,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的背景下。如今误导已经造成,而且“医”和“药”之间的利益同盟使让种输液迷信依然在延续。对此,一份国家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也应加强输液安全和用药安全知识宣传,加大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行医的检查监管。我们自己也应多学习掌握一些医学常识,树立科学就医观念,给健康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