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周 (公元前1100 - 221年)
《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
医和用 「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
扁鹊中国第一位正式传记的医家,创立了中医诊断基础。
「阴阳」及「五行学说」约于此时应用在医学上。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及《灵枢》二册,是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亦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秦、汉 (公元前221 - 公元220年)
《五十二病方》现存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内容显示当时已有中药复方配伍理论。
哲学及宗教思潮崛起,开始影响中医药的发展。
师徒相授乃是当时主要教育培训制度,但开始以考试制度来筛选医师。
《神农本草经》早期的完整中药学文献。总结了当时的用药经验,共载药物365种,对药性、功能等已有概述。
华佗开创中药麻醉法,提倡体育疗法(导引除病),创立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亦即现今流传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3、医药学全面发展
三国、魏晋及南北朝 (公元220年 - 581年)
王叔和《脉经》现存早的中医脉学专着,奠立了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基础。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早期的完整针灸疗法参考文献。记有大量古代医学文,为后世发展建立规范。
葛洪《肘后救卒方》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包括临床常见病、急病,以及相关的治疗摘要。
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第一本药物炮制学专着,为当时制定了药物炮制的规范。